摘要:企業技術創新目標所具有的層次性、導向性、涌現性和不確定性等主要特征。在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選擇與設定上存在的目標模糊不清、盲目求新求大、脫離市場實際等問題。探討企業在技術創新目標的選擇與設定方面應需要注意把握的具體問題,力圖在這方面為企業技術創新實踐提供一些啟示和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
關鍵詞: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特征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038-05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是企業為了實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依據市場需求,在技術研發上所制定的和要達到的階段性目的,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主觀意志與創新對象的統一體。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企業的利益目標是創新活動開展的目的,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反映著一個企業通過技術經濟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經濟預期。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在本質上是企業為了從市場上獲得所期望的經濟利益。技術創新目標是一個涉及技術、市場、資源的復雜系統。在技術創新中雖然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技術創新目標,但是創新效果卻明顯不同。因此,研究探討技術創新目標的特征及選擇與設定,能夠發現和解決企業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
一、關于技術創新目標的研究
在技術創新目標的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國外,熊彼特把創新看做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技術經濟實踐活動”。他認為,“所謂創新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種活動的目的,是實現商業化應用”[1]。安東尼·伍維克從市場需求出發,將市場目標看成技術創新目標。“如果企業無法以現有產品、開發線上的產品來滿足一項或多項目標成果,那么,成果導向的企業常會把它作為技術研發的目標,將這些未被充分滿足的成果交給研發部門。將難以滿足的顧客成果當成技術研發目標。”[2]愛德華·康斯坦特的研究表明,“技術實踐是意向性的、目的性的和目標導向的”。同時在他看來,“技術實踐及其目標、目的和意向是時間依賴和路徑依賴的,是偶然的和涌現的”[3]82。彼得·德魯克認為,“成功的創新其目標就是要取得領先”[4]。在國內,傅家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總體目標是技術創新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技術創新戰略是企業在正確地分析自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所作出的企業技術創新總體目標部署”。“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謀劃和根本決策”[5]。關士續認為,“就企業而言,搞好創新實施的必要條件是……以明確的創新目標為導向”,“經過技術創新實施,把創新目標變成直接的現實生產力”[6]。劉永謀認為,“企業技術創新必須根據市場機遇和技術可行性,認真制定創新目標”[7]。
通過梳理,國內外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技術創新目標由技術創新的目的演化而來,即技術創新目標是技術創新目的的具體的、階段性反映,目的是目標的終極狀態。二是技術創新目標是依據市場需求目標而來,市場需求目標決定著技術創新目標,市場需求目標的變化影響著技術創新目標的變化。技術創新目標受到市場機遇和技術可行性的制約。三是技術創新目標是有導向性的,是偶然的和涌現的。明確的創新目標導向是搞好創新實施的必要條件。從上述研究看,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目標方面的研究大多從經濟學角度切入,重點放在目標的戰略性和實用性上,著眼于企業的經濟利益。
二、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特征
1.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層次性
企業技術創新實踐中的創新目標是多層次、有秩序、復雜的系統。企業里每個成員、每個團隊的創新目標,支持企業創新的整體目標。低層次目標呈現推動高層次目標運動和發展的趨向。層次性是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一個鮮明特征。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按層級分,一般為戰略目標(或長期目標)和階段目標(或短期目標)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或長期目標)。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是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內容。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作用在于統領企業技術創新實踐的各方面目標,其戰略目標一般為3~5年。第二個層次是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或短期目標)。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是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階段性分解,是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實施過程中,按階段、分步驟安排部署的目標或目標進度。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是現實目標,是企業急迫需要從現實市場獲取其現實利益的目標。制定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大中型企業一般為1~2年,小型企業時間會更短。在企業里,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大體按照戰略目標和階段目標兩個層次,分別制定和落實目標。以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為引導和限定階段目標。
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又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基地)目標,即階段目標。企業技術創新的階段目標,一般情況下都直接落實在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基地)。因此,也可以說技術研發中心目標就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階段目標。通常情況是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的構建,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和借助外部技術力量,采取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方式來承擔企業技術創新的階段目標。第二個層次是企業技術創新小組目標。企業的技術創新一般設有若干個創新小組。有明確的創新目標是創新小組的首要特征,同時也有明確的創新流程,這是創新小組的制度保證。也有少數創新小組承擔著突破性技術的研發,其創新目標因其創新難度而無法明確,這種組織有靈活性,向員工授權、沒有嚴格的工作規則。創新小組是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企業創新組織,是具體落實和完成企業技術創新任務的,具有一定人員規模的超越部門界限、等級界限、技術領域界限的創新團隊,由研發、技術、財務、銷售等人員組成。作為一個創新團隊,必須有良好的內部交流,信息可以自由共享,人與人之間高度信賴,對小組目標的深入理解和奉獻將每一個人都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第三個層次是企業創新小組人員個人目標。創新小組每個人員都為一個共同的創新目標承擔相應的目標。創新小組每一個人都有具體的創新目標任務,具體的完成時限。由于創新小組人員的構成決定著個人創新目標能否實現,因此,小組人員的個人能力素質、團隊配合精神是關鍵因素。企業在創新小組人員構成上要依據個人條件進行選拔,不能遷就,更不能成為安置型的崗位。在這三個層次里,個人創新目標保證創新小組目標,創新小組目標保證技術研發中心(基地)目標,即階段創新目標,一級保一級,通過目標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在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各個層次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創新目標各層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是一種有機的系統“連接”。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是一個整體目標,其中的某一項目標,哪怕是一項最低層次的目標,如果失去與其他目標的“連接”,都必將影響到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如果技術創新目標各個層次之間的“連接”緊密而有序,將會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實施。
2.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導向性
技術創新目標的導向性是由目標的本質所決定的。搞好創新實施的必要條件是以明確的創新目標為導向,經過技術創新實施,把創新目標變成直接的現實生產力。技術創新目標的導向性作用就是清晰、明確地引領創新方向,防止企業技術創新的注意力分散,把各種資源投向不合適本企業發展的創新方面,以及發展潛力小的機會上。
技術導向。技術實踐是意向性的、目的性的和目標導向的。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技術導向,在創新實踐中反映著一個企業所選擇的技術路線。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推動模式和需求拉動模式。而技術推動模式又是企業最基本的發展模式。對于所有的技術型公司來說,戰略中的關鍵因素是創造和企業獨特技術競爭力的持續增強[3]80。企業的技術發展方向和路線,隨著企業的發展歷程漸漸穩定或固定下來,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輕易改變。如果改變,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原有的設備要淘汰,原有的技術人員要更新,原有的市場要調整,同時面臨新的技術路線的選擇,而時間和機遇不等人,這一系列問題必須要經過充分論證。企業的技術發展方向在企業技術創新中形成了技術導向作用,企業的技術創新目標將沿著這一技術發展方向而設定。技術目的一經設定,就規定了人們的技術活動的指向[8]。
市場導向。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市場導向是技術創新目標集中體現和反映著市場需求目標。市場機遇和需求目標決定著技術創新目標,或者說技術創新目標來源于市場需求目標,并通過市場需求目標的實現,獲得豐厚的報酬。市場的現實目標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已經成為一條規律。在一般情況下,企業直接將市場目標看成技術創新目標,交給技術研發部門進行研發,或者依據市場需求超前進行研發工作。
效益導向。技術創新目標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經濟目的。經濟目的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動力。通過技術創新目標的實現,使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訂單和利潤。從這個意義上看,創新的目標就是創造有價值的訂單,或者說創新的基本目標是創造新的利潤[9]。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導向性實際上是同時反映著一個企業技術導向、市場導向和效益導向三個方面的“連接”。技術創新目標的導向性僅反映技術導向不行,還要反映市場導向;僅反映市場導向也不行,還要反映效益導向。效益導向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也是“連接”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三個方面有機“連接”,缺一不可,集中體現于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導向性上,需要企業很好地把握三者的必然聯系和有機統一。
3.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涌現性
涌現的本質是由小生大,由簡入繁,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技術創新實踐中也是如此。無法預料,出其不意是涌現的一個重要方面。技術創新目標具有偶然的和涌現的特征,這一特征是由技術創新的屬性決定的。
偶然性。在技術創新實踐中,常常有“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創新中存在著的偶然性因素。在有些情況下,創新充滿了無目的、未預料的結果。技術創新中的偶然性是存在于必然性之中的,往往又以偶然的方式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創新是出乎意料地或偶然地來源于創新活動。在沒有預料的情況下發生的技術創新,屬于根本性創新或突破性創新。這種創新不一定是大的創新,至少在開始的時候不一定是。其特點是經過長期積累和探索,偶然得之。突破性創新目標往往是很難明確的,一旦成功似乎就成為一種偶然的現象。美國微軟公司的語音識別技術、通過電腦察看漏接電話、來電轉移技術等,幾乎都是以偶然現象的方式實現的。但是如果沒有高額資金投入的支持,沒有研發人員的努力,沒有一定的時間,這種偶然現象是不會出現的。微軟公司為有線電視網絡開發的軟件,看似一朝成功,而實際上開發工作歷時已超過了十年。。
顛覆性。顛覆性是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是對過去技術目標的根本性否定,它甚至可以改變企業既定的技術路線。克萊·克里斯騰森在其關于顛覆性創新方面的力作《創新者的困境》中,提出了一個基本問題:為什么許多成功的、經營業績良好的企業都發現,要保持長期成功是如此困難。[10]面臨這樣的困難,哪一個企業想解決得好,這個企業就會在顛覆性創新方面下工夫。在多數情況下,一些已經獲得成功的大企業,往往對顛覆性技術視而不見。這些新技術可能比現有技術更簡單、更便宜,雖然在初期這些新技術還無法與舊技術相競爭。而一些小企業作為新的市場進入者,出于生存與競爭的需要會很快發現潛在的顛覆性技術,迅速提升績效,并成功獲取行業主導地位。在少數情況下,一些已經獲得成功的大企業,也能夠成為顛覆者。這些大企業既可以繼續使用現有技術,又以新成立的自主經營的部門使用顛覆性技術。同時,依據未來市場變化和自身需要來決定現有技術是否淘汰。在我國電信業由于技術進步,縱橫制交換機取代了步進制交換機、程控制交換機取代了縱橫制交換機、光纖傳輸取代了同軸電纜、數字通信取代了模擬通信,都對傳統電信運營業產生了革命性甚至是顛覆性影響,強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電信運營企業的發展速度。
4.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不確定性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不確定性來自技術、市場、資源、政策、環境等多個方面。由于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帶來了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不確定性。
基于技術條件的不確定性。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和結果,不知或者知道可能發生的事件和結果,但是不知道其時間和概率。技術條件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方向是一個企業所面臨的最復雜、最困難的選擇,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風險大,難度大,沒有確切的把握。在企業技術創新中,成功的企業在技術創新方向的選擇上,并不是一味地求新,盲目追求越先進越好,也不是求全求大,在多種技術方向上四面出擊,而是著眼于技術方向對于未來市場需求產品的適應性以及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注意把握技術發展的漸進式步伐,突出重點,穩中求進。二是新技術從研發開始,直到成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過程的復雜性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發展的,成功和失敗都有可能。這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規律性的反映,正視和把握這一規律對企業、尤其是對企業管理層以及研發人員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會為下一步創新提供經驗。三是技術研發人員能力、研發投入保障、信息資源支持等條件,構成了對企業預期的技術能力能否實現的不確定因素。對于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過程,管理層幾乎每天都要面對人員、投入、信息等方面的問題或困難,而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克服一個困難,技術創新活動就會向前推進一步,就會離技術創新的實現更近一步。
基于市場條件的不確定性。市場條件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競爭和市場對新產品需求變化。由于市場情況變化而帶來的市場預測目標的變化,使原定的技術創新目標發生時間進度上、設計方案上,或者資金投入上、人力投入上的變化,影響著技術創新目標的正常實施。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是時間賽跑,一旦與競爭對手慢半拍,將會因此使新產品失去市場機遇,企業的經濟利益將會受到嚴重損失。因此,緊密跟蹤市場需求變化和競爭對手的變化,對自身的技術創新方案和目標進度作出相應調整,是需要一個企業作出的重大決策。
基于政策條件的不確定性。企業內外部的政策條件因素直接影響到技術創新目標的實現。從政府層面看,原有的相關政策條件是否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保護和刺激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政策條件是否完善和健全,是直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從企業層面看,保護和激勵技術創新的環境和制度是否有利于技術創新,調動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和熱情,也同樣構成影響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一個有利于技術創新的企業內外部的政策條件必然會使創新實踐不斷深入,反之將束縛和制約創新實踐,甚至會扼殺創新成果于搖籃之中。在過去,因政策限制過死,處處設卡,企業技術創新被捆住手腳,形成束縛創新障礙的情況隨處可見;因政策朝令夕改,變化無常而導致企業手足無措,無所適從,技術創新活動無法按期進行或創新活動停滯的現象經常發生。目前這種現象雖有所減少,但也在個別區域和地方存在。因此,政策條件的不確定性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極大,急需政府部門為企業技術創新創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保證條件。
基于目標異化與分裂的不確定性。基于目標異化與分裂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創新目標因個別人的行為而改變為其他目標的異化現象所導致的目標的不確定性,二是一個技術創新目標被改變為幾個獨立的同時又相互沖突的的目標的分裂現象所導致的目標的不確定性。這類情況往往發生在大型企業里,由于領導人員的更替,原有技術創新目標被人為地、硬性地改變為另外的創新目標。由于大型企業里部門林立,部門之間過多地強調自身的目標,企業往往為了平衡,使創新目標之間形成對立局面,導致目標的異化與分裂。
三、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類型和選擇與設定
1.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類型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國內外學者通過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分法。歸結起來,主要是從技術創新類型和目標類型兩個角度劃分的。從技術創新類型劃分,總體上可以分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和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兩類。從目標類型劃分,總體上可以分為現實性目標和延展性目標兩類。現實性目標是企業應立即需要實現的技術創新目標。延展性目標是企業針對未來發展需要而確定的、具有持續性的技術創新目標。這兩個角度的劃分是對應性的,分別為目標的選擇與設定提供了必要的參考或限定。一個企業在選擇與設定技術創新戰略目標和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時,都需要依據自身的實際和預期,從這兩個角度的關聯和對應性來考慮。
2.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選擇與設定需要注意的問題
隨著生產單元向大規模生產轉變,創新目標從不確定,轉向表達清晰并可以設計。企業技術創新必須根據市場機遇和技術可行性,認真制定和選擇創新目標,并且技術創新項目的目標必須得到參與者的認同。國內外企業在這方面有很深刻的教訓,從中可以看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作為企業不能片面強調技術創新目標越新越好,一味地求新。創新目標一旦脫離市場需求,將導致創新失效。最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3月宣告破產的、擁有當代最先進的通信技術的美國銥星公司。其投資57億美元建造的66顆低軌道衛星組成的銥星系統,實現了可以在全球任意地點打通手機。但因大多數人并不需要從偏遠的島嶼或北極打手機,又因手機售價和通話費用過高,即便是在美國這樣發達國家,也使用戶望而卻步。對于市場而言,最新的不一定是最適應的。銥星公司運營不到10個月就被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拉下馬來,因此被稱為“偉大創新的悲慘結局”。二是企業技術創新不能沒有目標,目標也不能模糊不清。目標不明確將致使技術創新活動停滯,錯過發展機遇。美國無線電公司是最早開發和生產電視機的廠家,曾經是電子領域的先鋒和開拓者。由于他們在技術創新上滿足于自身在市場上的優勢,沒有居安思危,對于今后的發展沒有制定出明確的創新目標,致使創新停滯,市場萎縮,經營困難,于1985年被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兼并。三是企業技術轉型速度不能比競爭對手慢。一旦技術創新目標滯后于競爭需要,將使企業陷入困境。從2004年起,在我國電信運營市場競爭中,固定電話網運營企業漸漸處于下風,其大量的話音業務被移動運營企業分流嚴重,致使收入增長乏力,其原因是本應在2000年公司化之后就應加快企業技術轉型速度,但由于種種原因比競爭對手慢半拍,技術創新目標相對滯后于競爭需要,沒有主打的新產品與對手抗衡,到2004年競爭的劣勢顯現出來,因形勢所迫才不得不加快企業技術轉型速度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3.企業技術創新目標選擇與設定
企業技術創新目標選擇與設定要依據企業的技術發展路線、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研發投入能力。就目前而言,按照國家的要求企業技術創新應立足于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在創新目標選擇與設定上應有企業的自主創新目標。企業技術創新目標要依據新產品的市場需求目標和企業效益目標,應定位在自主創新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的自主創新目標要集中在幾個具體的創新項目上,不能把攤子鋪得很大。
企業在具體的創新目標選擇與設定上,一般是按照戰略目標(長期目標)和階段目標(短期目標)來考慮和設置。選擇與設定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應選擇與其相對應的定性的、寬泛的、延展性目標。選擇與設定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應選擇與其相對應的定量的、具體的、現實性目標。延展性目標是企業針對未來發展需要而確定的、具有持續性的技術創新目標,這一目標的特點是鼓舞人心、激發斗志、調動團隊和員工在技術創新中探索、實驗的精神和積極性,并使這一目標成為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追求。現實性目標是企業應立即需要實現的技術創新目標,與階段目標大體相似,其特點目標明確、任務落實、時間性強、有市場和效益預期。
企業在選擇與設定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時,要注意把握其具有長期性、穩定性、超越性的特點。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長期性,是企業對技術創新長遠的考慮和目標安排,是企業對自身的技術創新活動的長期的目標部署。隨著生產單元向大規模生產轉變,大中型企業都要依據自身能力和市場需求,制定較為明確的技術創新戰略目標。以創新戰略目標引導企業時刻不能忘記創新,使技術創新活動堅持不間斷地、持久地深入開展下去,并不斷取得創新成果。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穩定性,要求戰略目標一經確定,就不要輕易改變。企業在確定技術創新戰略目標時,自身所選擇的技術路線就已經確定下來,如果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發生重大調整或變化,就會失去其穩定性,將導致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向的變化或者技術創新活動的混亂。特別是對于大中型企業中的國有企業,不能因為領導團隊的更替,而輕易調整技術創新戰略目標,使其失去穩定性,引發目標的異化或分裂,致使技術創新陷入困境。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超越性,一方面要求企業的技術創新實踐要有自我超越和深化的較高目標,不能停留在原來水平上,不能因為目標保守或者不思進取,使技術創新處于停滯狀態,導致企業錯失發展機遇;另一方面要求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目標與競爭對手相比,不能落伍,不能在技術創新上處于劣勢,導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技術創新戰略目標的超越性,要求一個企業在制定目標時,無論是和自身比,還是和對手比都要有所提高,以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
企業在選擇與設定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時,要注意把握其具有的目標具體、剛性,可操作性強,應在限期內實現的特點。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必須明確具體,操作性強。確立創新目標是一個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首要任務。企業出于市場競爭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制定明確具體,操作性強的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是必須的。目標一旦明確下來,也就意味著方向已定,不能動搖。明確具體的目標一旦落實到企業中的部門和人頭,壓力氛圍立即形成,進而產生動力,激發斗志,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企業技術創新階段目標必須在限期內實現。技術創新階段目標是有限目標。對于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時間就是機遇,就是效益。再好的技術創新目標,如果錯過時間和機遇都是沒有意義的。對技術創新階段目標的時間性要求,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是在一定時限內獲取經濟利益的需要。所以,任何一個企業的技術創新階段目標都必須是有限目標。
企業在具體的創新目標選擇與設定上,也有的企業按照技術創新的性質來考慮和設置。選擇與設定突破性創新目標,應選擇定性的、寬泛的、延展性目標。選擇與設定漸進性創新目標,應選擇定量的、具體的、現實性目標。
在選擇與設定突破性創新目標時,要注意把握其具有的目標實現難度大、風險高、具有不確定性、但作為一個有追求的企業又必須選擇的特點。突破性創新所帶來的是以全新的方式送達的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可以被看做在目標模糊、結果未知的情況下所作的探索[11]。當微軟公司提出要研發推出一款適合每個家庭的個人電腦的設想時,并沒有期望可以很快實現這個目標。它的目的是讓員工、顧客以及整個社會都來關注個人電腦的重要性,尋求如何才能讓電腦走入每個家庭的解決之道。因此,微軟公司設定了并不明確的定性的、寬泛的、延展性目標。
在選擇與設定漸進性創新目標時,注意把握其具有的難度相對較小、風險較低、具有確定性的特點。漸進性創新是對現有產品和業務流程加以改進,是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對達到目標的方法所作的改進。在一定時期內,企業可以憑借漸進性創新取得巨大成功。對傳統技術所作的改進是一種長期的漸進性創新。大多數企業進行的創新都是漸進式的,是一種不進行重大改變和巨額投資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改進的方式[12]。由于漸進性創新不一定是小的創新,企業一般大都采取漸進性創新方式,部署創新目標。它可以有效地防止企業由于競爭而失去市場份額、利潤。企業可以依靠漸進性創新目標的實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保住并擴大其市場份額和利潤。IT業芬蘭諾基亞公司自20世紀90年代起,瞄準中國的巨大市場潛力,陸續在中國設立五個研發機構,通過一些小的技術改進,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做手機,2003年諾基亞的中國銷售量總額達到20億歐元,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專為中國消費者開發的翻蓋、手寫輸入手機——諾基亞6108上市一個多月,就進入中國銷售市場前十名。
但是,由于漸進性創新只進行較小的改進,會使許多潛在的、有價值的改變被排除,所以漸進性創新常常會限制創造力。關于這一點,是需要那些長期依靠漸進性創新的企業高度注意的。
把握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特征,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選擇與設定是重要的前提條件。把握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各種不同類型,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目標的選擇與設定是必要的具體操作方法。目標不一定是越多越好,但一定是越明確、越具體越好。明確技術創新目標雖然非常復雜和困難,但也是可能做到的。選擇與設定企業技術創新目標,必須從企業實際出發,從技術創新類型和目標類型這兩個角度的對應性出發,不可相互混淆。在確定技術創新類型時,合理地設定相對應的目標類型。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技術創新目標在企業技術創新實踐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98.
[2] 安東尼.伍維克.創新從頭開始[M].洪懿妍,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1):161.
[3] 約翰.齊曼.技術創新進化論[M].孫喜杰,曾國屏,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
[4] 彼德.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1):114.
[5] 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1):96.
[6] 關士續.技術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6):316.
[7] 劉永謀,鐘榮丙,夏學英.自立創新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導論[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4):151.
[8] 王金柱.技術自組織演化機制和序參量[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4.
[9] 向剛,汪應洛.企業持續創新動力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4:11.
[10] D.Bruce Merrifield, ″Intrapreneurial Corporate Renewal,″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8(Septermber1993):383-89.
[11] 托尼·達維拉.創新之道[M].劉勃,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181-183.
[12] Banbury,Catherine M.and Will Mitchell. The effect of introducing important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on market share and
business surviv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16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