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構建企業和諧文化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企業和諧管理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制定和諧的企業管理制度,實施和諧的營銷文化,營造和諧的企業環境,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塑造和諧的企業形象。
關鍵詞:和諧社會;企業管理;和諧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053-02
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追求的理想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偉大的創新工程,其中,建設企業和諧文化是整個工程的重要基礎。探討現代企業和諧管理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企業和諧管理的動因
1.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和諧”是多元的,它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與企業息息相關,諸如活力問題、公正問題、有序問題、安全問題、勞動關系問題、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等等,都需要在企業管理中得到回應,得到落實。這就要把企業的創業發展納入構建和諧社會的體系中去,形成與和諧社會相協調的和諧企業。只有這樣,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會有健全的細胞、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撐。
2.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中國人向來注重和諧,尤其商家生意人,把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等奉為金科玉律。就民營企業來說,總體上是朝著和氣生財、和諧興業的目標前進。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年多,遠低于美國企業的8.2年和日本企業的12.5年。一些企業之所以“短命”不是輕視了協調管理,就是忽視了以人為本;不是置企業可持續發展于不顧,就是將社會責任拋之腦后。因此,他們自然很難經得起風浪,企業的壽命就會很短。
3.企業社會責任浪潮的推動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世界悄然興起了一場“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變被動為主動,對企業社會責任逐漸取得認同,不僅自己提高了社會責任意識,并開始紛紛要求合作方、供應商必須接受勞工保護標準、環保標準的審查。由此在國際上形成一股巨大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浪潮,各國、各企業無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巨大影響。
4.傳統文化和諧觀念的影響
重視“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認為:“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百事不廢。”他們都表達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思想,并且突出了“人和”的基礎性地位。和諧的人事環境,是人們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所以,“和為貴”不但是傳統倫理文化所倡導的理想境界,而且應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追求的價值目標。
二、企業和諧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企業和諧管理是指企業與其生存發展所處的內外環境和各結構性要素之間那種協調統一、共生共榮的組織狀態。主要表現為兩種價值意義,即各結構性要素之間、內外環境之間利益的均衡和企業對內外人性的尊重。
1.以人為本是企業和諧管理的核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一個企業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員工的整體素質。在企業里,人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處于主體的地位,企業的興衰在于人。企業管理要始終貫徹遵循“人本”思想,要充分重視人的因素,要緊密依靠員工和顧客辦好企業,做到抓人心、促人和,保發展。
2.企業與員工和諧相處是企業和諧管理的目標
企業必須關注員工的情感,因為企業的任何目標都需要員工去完成,企業只有懂得關注員工的情感才能取得更好的業績。強化企業效益并不能簡單地否定員工情感,如果缺乏對員工情感和觀念的關注,改革就很難深入人心。企業只有在營造傳統“家”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一種“企業與員工和諧發展”的管理氛圍,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員工的壓力,消除企業與員工的對立情緒。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強化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終促使員工自覺地投入到企業的變革中來。
3.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和諧管理的宗旨
“一個好的企業能為顧客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而一個偉大的企業不僅能為顧客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還竭盡全力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句話道出了企業不但要追求經濟利潤的最大化,更應以社會價值的最優化作為企業的最終追求。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繁榮穩定的社會環境,現代企業要想在社會發展中具備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擁有更多的矢志不渝的忠誠客戶,企業就必須認真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職責與使命。
4.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是企業和諧管理的最終追求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首先表現為“經濟人”,追求利潤天經地義、無可厚非,這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企業也是“社會人”,企業運行必須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必須為了實現企業、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企業不但要實現企業內部的整體和諧有序,同時,要積極推進企業外部環境的和諧融洽。
三、現代企業和諧管理的對策
1.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首先,轉變觀念,由重點對物的調節與控制轉為對人的管理與激勵,要真正做到尊重員工、善待員工,關心員工的生活福利和職業生涯成長,切切實實把員工當做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全面提高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其次,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員工在職培訓學習,通過培訓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真正把員工變成企業活動的主體;再次,體現人本思想,在企業的各個環節,要尊重員工的價值,挖掘他們蘊涵的潛能,保持員工生產勞動和實踐能力的可持續性,從而摒棄以物質能量的高消耗、低產出和排放大量廢棄物為特征的傳統生產工藝,轉向低消耗、高產出和廢棄物還原利用的生態工藝,實現社會生產方式由資源攫取型向資源再生型的轉移。
2.完善和諧的企業制度管理
完善企業制度管理,使之具有與現代經濟發展趨勢相適應的效力,解決市場經濟下不同生產方式和管理水平帶來的種種矛盾和沖突的能力,有效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人與人、人與物及內部各要素之間和諧發展,確保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正常有序地運行。按照“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求,企業和諧管理制度應體現規范化與人性化相結合,剛性與柔性相協調,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相融合;應按照自覺遵守與民主參與的平衡、控制與激勵的平衡、權利與責任的平衡來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具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3.實施和諧的企業營銷文化
首先,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研制開發既能滿足顧客需求又能改善環境狀況的產品和服務,從生產技術與工藝路線開始就必須考慮減少制造環節對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其次,尊重員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營銷團隊,正確處理顧客、社會、競爭者等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從而為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獲得社會公眾的滿意;再次,通過宣傳教育及營銷溝通,幫助顧客樹立健康消費的意識,認識到經濟、社會、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顧客的需求引向可持續消費;最后,強化營銷活動的協調與統一,使企業的營銷能力與外部環境協調一致。
4.營造和諧的企業環境
首先,鍛造堅強有力的企業領導班子,建設一支永葆先進性的員工隊伍,構建和諧民主的政治環境;其次,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情系群眾的喜與憂,多為群眾排憂解難,多給群眾辦實事、謀福利,構建和諧穩定的思想環境;再次,努力健全群眾內部矛盾化解機制、群體性突發性事件處置機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控機制和穩定工作責任機制,構建和諧安定的人文環境;最后,加強企業文化的研討,構建和諧成熟的理論環境。
5.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個企業在獲得利潤的同時,應當對社會包括相關利益方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對社會應該的回報。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關注,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表現。所以,我國企業要順應這一趨勢,加強社會責任意識,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6.塑造和諧的企業形象
和諧企業是指以其生存發展所處的內外環境和各結構性要素之間協調統一、共生共榮為己任,將各結構性要素之間、內外環境之間利益的均衡和企業對內外人性的尊重納入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并取得成效的企業。衡量和諧企業的標準是:企業家樹立了和諧理念,以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為己任;確立了和諧文化,具有較強的發展能力,能夠保證和諧管理工作的實施;實施了和諧營銷,將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貫穿于企業營銷活動的全過程;樹立了和諧形象,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企業要在和諧理念指導下,建立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制定和諧的企業制度,開展全員培訓和教育,實施全過程“和諧化”管理,從而塑造良好的企業和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