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4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開始,農民收入問題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如何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收入,如何使得農民收入得到持續有效增長,已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在試圖從遼寧省建平縣這樣一個具體的個體出發,探討了制約當地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并找出解決方法,從而為當地農民持續增收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民;收入;增長狀況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066-02
從2004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開始,農民收入問題日益得到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不再只是事關我們國家國計民生的基礎問題,同時也成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對于地處遼西,以種植業、畜牧業和礦產資源加工業三大產業為支撐的建平縣來說,大部分農民仍然面臨著增收方面的困難和制約。
一、近年來建平縣農民收入的變化
建平縣位于遼寧西部,總面積4 865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其中農業人口40余萬。從礦產資源加工業角度來看,該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膨潤土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被譽為“中國膨潤土之鄉”,鐵礦石產量在中國縣級鐵粉產量中名列第6位。縣內擁有礦產資源的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5 000元以上,農民生活相對富裕;從種植業角度來看,全縣總耕地面積219萬畝,人均耕地面積4畝左右,居遼寧省首位。作為遼寧省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這里的小雜糧、馬鈴薯等產品享譽全省乃至全國,但是如何將產業真正推向市場,如何切實地以此為契機促進當地農民持續有效增收卻仍是難題。
通過從農經站、統計局等渠道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地農民1996—2006年收入變化比較明顯:首先是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 665元,與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 669元相比,基本屬于停滯狀態,略有0.24%的下降;1998年農民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比1997年多了300元;而從1998年一直到2000年農民收入則存在一個不斷下滑的趨勢,尤其在2000年最為明顯,農民人均純收入下降到737元;從2001年開始,隨著對農業支持力度的加大,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體來看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其中增長最快的是2001年和2002年,分別比上年增長59.02%和32.94%;而2003年農民收入增長又出現了一個變化不大的時期。2004年,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對于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建平縣農民收入在這一年有了47.56%的上漲,而在此之后,應該說近兩年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正在下降,農民收入增長的幅度顯著減少,這就是我們研究該地區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及其制約因素的目的。
從以上數字中可以看出,建平縣農民收入的變化與全國農民收入的變化情況還是較為一致的。2000年之前,農民人均純收入處在一個絕對數和相對數都很小的階段,此時農民往往增產不增收,農民收入增長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降;而總體來看,從2001年開始,農民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2001年的增長幅度從數字上看之所以很大,達到59.02%,主要是因為與其對比的2000年的收入過低所致,這可能存在著統計口徑調整的問題。隨著2004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給予農民很大的實惠,包括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減免農業稅的“三補一減”政策,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進行以及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外,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有所增加,這些都導致了2004年開始農民收入開始逐步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然而,隨著這一階段的進行,我們可以看到,當地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有限,農民持續增收后勁有所不足,這些都為切實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民收入的增長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必須有所重視。
二、建平縣農民收入持續有效增長面臨的制約因素
1.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利于收入增加。建平縣由于地處遼西,與內蒙古接壤,氣候屬于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性氣候,降雨較少,風沙較大,這些客觀上的自然條件給農產品的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當處于干旱年景時,該地的農作物種植和生長更是面對困難,這使得農民增收甚至保證農民起碼的生活所需都成為問題。
2.產業結構不完善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增收。該地區的產業分布呈現南部以礦產資源加工和服務業等第二、第三產業為主,北部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中部以種植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為主的格局,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由于耕地、水資源、氣候等自然資源和條件的限制,該產業增收空間較小,已經不能作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產業,第二、第三產業應該是該縣未來發展的重點。
3.家庭經營收入比重過大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加。通過農民總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組成結構可以反映農民增收的空間。農民收入由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大部分組成。其中家庭經營收入的提高屬于農業內部的增收,是依靠家庭經營,挖掘農業生產內部的增收潛力從而形成的增收能力,一般表現為通過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產量、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等提高農民家庭經營總收入和人均純收入。而工資性收入相對而言無疑屬于農業外部的增收動力之一,它的提高通常是由轉移的農業勞動力素質得到提高或經驗得以累計實現的。應該說對于農民增收而言,只有內部和外部動力相互結合,且逐步增強外部動力,才能建立起農民增收的一個長效機制。從建平縣來看,無論是農民總收入還是人均純收入,占據主要地位的始終是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盡管有所提升,但仍未代替家庭經營收入成為“主角”。我們可以預見,家庭經營收入的提高在未來會隨著土地等資源的有限而逐漸減慢,其對于農民增收的影響是有限的,那么就意味著必須有種收入替代其成為主導性收入。因此,應該探索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才能持續地促進農民的增收。
4.外出務工對農民增收的作用沒有充分顯現。近年來,該地外出務工人員有所增加,從1996年的2.3943萬人到2006年的8.0731萬人,外出務工農民增加了2倍以上,其務工主要選擇本地的工礦企業以及沈陽、大連等周邊較大城市。雖然從目前來看,外出務工已經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近年來外出務工收入增長幅度并不大,從2000年的人均883元到2005年的1212.2元,年平均增長率為6.63%,且絕對數量偏低。之所以外出務工收入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近年來農民外出打工面臨了一些障礙:首先,外出務工農民對于一些勞動法律法規不是很熟悉,這就導致了相當多的農民工在實際勞動關系中處于劣勢地位,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一些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對于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已經越來越高,而未經過任何培訓的農村勞動力越來越難以進入現代工業部門工作,大多數農民工盲目外出或者在低技能行業形成了激烈的行業競爭,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出務工農民工資的提高。
5.農民種地成本增加、比較效益低下導致農民增收難。雖然近幾年取消了農業稅等費用負擔,但不容忽視的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與日俱增,種子、化肥、燃油、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的增加使得農民種地的成本非但沒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這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來說無疑是一個“絆腳石”。
6.農民素質相對低下、科技投入不高使得農民致富門路狹窄。我國農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6年,與美、法、日等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占農村總人口的75%,未接受過任何技術培訓的高達76.4%。在本文提到的建平縣也是如此,農民多是小學和初中學歷,雖然每年都有縣鄉政府、科協等部門進行的種養技術培訓,但由于次數、覆蓋面積以及參加培訓的人員有限,導致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科技投入明顯不足,大多數農民仍使用傳統方法進行種養殖業,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新知識能力比較差,獲取銷售信息的途徑比較少,因而致富門路比較狹窄。
7.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低、精深加工較少,讓農民在增收過程中很難占據主動地位。農產品產業化生產是實現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目前從我國總體情況來看,農產品產業化水平還不高,在農產品的深加工、品牌化等諸多方面還相對薄弱,與發達國家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據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農副產品加工深度在90%以上,而我國只有不到30%;發達國家從事農副產品深加工的勞動力是從事農業生產的5倍多,而我國還不到1/5。在建平縣,農產品產業化程度也比較低,作為優勢項目的雜糧產業其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大多數雜糧產品僅停留在初級加工水平,此時增值空間較小。
三、促進建平縣農民持續有效增收的對策
針對建平縣目前的情況,建議采取以下的對策促進當地農民切實增收:
1.進一步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產品產業化鏈條的形成和發展。適時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發揮當地引進的優勢項目,充分調動農民種養積極性,依托龍頭企業,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同時通過“公司+農戶”或“公司+協會”的形勢,使龍頭企業與農戶訂立供銷合同,幫助農民投產,保證銷售環節從而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2.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合理流動,發揮當地產業優勢吸納勞動力就業。充分利用當地礦產資源發展方面的潛力和優勢,吸納當地剩余勞動力,通過勞務經濟的發展,促進當地農民通過務工收入來增加人均純收入,通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
3.提高農民素質,增強科技培訓。努力通過各種手段對農民進行初等和中等職業技術培訓,通過科協和有關部門的指導,教會農民運用新知識,采用新技術,應用新品種,以此提高農民收入的增長。同時,加大義務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對務工農民給予技術培訓和安全教育,使其安全、有效率的生產。
4.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對于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生產資料,其價格的上漲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應使其上漲幅度不大于農民收入上漲幅度,這樣才能減輕農民購買原材料方面的負擔,為農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先決條件。
參考文獻:
[1] 朱述斌,等.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機制研究——以江西省為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 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辦公室.農民收入與勞動力轉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3] 蔡昉,王德文,等.農村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