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競爭的加劇,國際貿易結算方式的優惠與否也演變成了全球貿易競爭手段的一種,于是基于商業信用的國際保理在全球貿易融資結算中迅速發展并大大超過了信用證結算。我國外貿企業要順應潮流,了解全球保理業務的最新進展并積極加以運作,以提高我方國際競爭力。但我國開展國際保理還存在許多問題及相應的風險,只有解決這些問題和防范風險,才能促進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擴大我國的進出口貿易。
關鍵詞:國際保理;出口保理商;信用管理機制;反索;擔保付款
中圖分類號:F740.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105-03
一、采用國際保理融資結算已漸成國際趨勢
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國際市場已普遍轉變為買方市場,競爭的多樣化,使得付款方式也成了競爭的重要因素,買方市場的進口商更愿意采用賒銷(O/A)、承兌交單(D/A)等非信用證結算方式,這些方式不占用其資金、得以保障其對貨物的權利,并能減少其為支付而承擔的費用。在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中,非信用證結算已達80%以上。
出口商為了擴大出口,占領國外市場,除了利用質量、價格、售后服務等競爭手段外,也不得不以對買方有利的靈活支付方式吸引客戶,以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企業出口常常碰到的困境是:對國外客戶資信不了解且對方不愿意采用信用證支付方式;為適應國外市場多變的特點,每次發貨數量有限且批次多,如采用O/A或D/P等對買方有利的支付方式,出口商則會面臨信用、外匯風險和資金融通、賬務管理和追收應收賬款以及可能的壞賬損失等一系列問題,高風險使得出口商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國際保付代理,即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正是順應這一情形產生的,即由保理商以收購應收賬款債權的方式向出口商提供出口融資結算,特別適合中小企業出口付款期限不超過180天的中小額消費品交易。
目前在全球貿易中保理融資結算已成了眾多中小企業的首選。國際保理在2001年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份額就已超過信用證的業務量,達到44%。據FCI①(國際保理商聯合會)統計,2006年全球保理業務量達11 342.88億歐元,其中歐盟、美、日分別占67.7%、8.46%、6.57%,總計達82.73%。我國保理業務量由2005年58.3億歐元增加到2006年的143億歐元,同比增長59.23%,其中國內保理約占84%,為120億歐元,國際保理占16%,為23億歐元。②但我國保理總量僅占全球保理業務量的1.26%(見表1),這與我國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的地位極不相稱。200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就已占世界貿易量的6.2%,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更是高達1.76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是國際保理的基石,說明我國保理業務發展潛力巨大。

二、國際保理如何操作
國際保理融資結算所具有的特點,如敘做保理后,一切有關的問題只須與本地出口保理商交涉;可提前進行融資結算;進出口保理商均是FCI會員,業務遵循《國際保理規則》(以下簡稱GRIF,General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Factoring),便于爭議解決;進出口保理商雙重擔保付款,債權有保障等,對中小規模出口商是十分有利的。國際保理可以采取單保理或雙保理模式進行。現在標準的國際保理是雙保理,涉及出口商、出口保理商(以下簡稱EF, Export Factor)、進口保理商(以下簡稱IF, Import Factor)和進口商四個當事人。通常,出口商按以下程序來操作國際保理業務。
第一步,初步咨詢。
出口商填寫“信用額度申請表”(Application for A Credit Approval),向EF申請進口商信用額度;EF將申請內容轉換為“初步信用評估請求”(Preliminary Credit Assessment Request),經由EDI-Factoring系統傳給IF;經評估、核準,IF將“初步信用評估回復書”(Preliminary Credit Assessment Response)經由EDI-Factoring傳給EF,EF再將IF初步核準的進口商的信用額度通知出口商,征求出口商意見。
第二步,簽署協議。
進出口商之間簽訂貿易合同,訂明以O/A或D/P項下的保理作為結算方式;出口商同意按核準的信用額度向EF提出敘做保理,與EF簽訂“出口保理協議”;然后EF才將正式的額度通知以發出“出口保理信用額度核準通知書”形式通知出口商。
第三步,單據傳遞。
首先,出口商發運貨物后,向進口商發出“介紹信”(Introductory Letter),表明有關債權已轉讓,以后的付款須通過指定的保理商,并將發票提單等單據直接寄給進口商;其次,出口商將載有轉讓條款的發票副本和“應收賬款轉讓通知書”(經簽署)送交EF;最后,EF加列再讓渡條款與簽署“應收賬款轉讓通知書”,并在發票上加簽“再讓渡”字樣(或蓋戳),加上其他相應單據寄交(或EDI電傳)給IF,表明將應收賬款再轉讓給IF。
第四步,提前融資。
出口商填寫“融資申請書”,在付款到期日前向EF進行融資結算,可獲得不超過發票金額的90%的融資款,可加速資金周轉。
第五步,到期付款。
IF將出口發票與相關單據交進口商,進口商在付款到期日通過IF付款,(如進口商無償付能力,按照GRIF規則將由IF在到期日后第90天擔保賠付);IF在扣除進口保理費后,將剩余款項付給EF,EF在扣除出口保理費、融資款(如有)及其他相關費用后,將剩余款項付給出口商。
三 我國發展國際保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
雖然保理業務對出口商有著諸多優勢,但在我國貿易融資結算中并不是主要方式,相對于我國巨額的貿易交易來說,國際保理遠未普及,主要是在我國推行國際保理業務還存在以下障礙:
1.出口商缺乏保理知識及意識
我國出口企業長期以來已習慣并普遍接受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像賒銷(O/A)、承兌交單(D/A)等商業信用交易在我國尚不普遍,各校在國際結算課程教授中過分強調L/C方式,而忽略國際保理,所以盡管相對于信用證方式,保理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是更適合中小進出口外貿企業的融資結算方式,但多數外貿企業對國際保理業務知識缺乏了解,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為此要加大對保理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與普及。
2.我國保理法制法規缺口
我國目前僅有《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債權轉讓有為數不多的原則性條款規定,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出口保付代理項下收匯核銷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涉及保理業務,但尚無保理業務的專門性法規,也無具體的部門性管理條例。保理業務法制建設空缺與滯后,嚴重阻礙了保理業務的迅速發展。為此,我國相應立法部門應注意加快建立國際保理的法制法規,使得該業務可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3.信用管理機制不健全
保理業務的開展是基于“信用交易”之上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較為混亂,雖然相關部門出臺了有關政策,但法制的不健全使社會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缺乏剛性約束,企業自身信用管理不到位和相互間信用關系的混亂與失控,使得債務拖欠和應收賬款居高不下。為此,需要在我國建立一系列公開透明的信用體系,社會信用監管機制、企業信用管理機制、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評估機制,只有這些機制建立和健全了,基于信用的保理業務才能蓬勃發展。
4.專業人才缺乏
國際保理業務的特性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專業水平。國際保理業務有國際結算、融資、信用擔保等多重功能,涉及到多個業務領域,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熟練的英語、計算機應用能力,還要有豐富的國際金融知識、法律知識,熟悉相關國際慣例、國際貿易交易規則和習慣等。而我國商業銀行從事保理業務的人員還缺乏專業的國際保理培訓,專業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迅速發展。為此,我國設有國貿專業的高等院校要調整、更新知識結構,在培訓這方面實用人才肩負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 出口商在國際保理業務中的風險及防范
雖然出口商敘做國際保理可從一定程度上為其轉移或消除風險,并不是之后出口商就萬事大吉了。從國內外保理的實踐來看,出口商在國際保理業務中仍會面臨一定的風險,如何認知和防范這些風險,確保安全收匯,對出口商乃至整個保理業務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1.保理商的信用風險
出口商可通過保理轉移對國外進口商的信用風險,但是還會面臨保理商的信用風險,表現在:保理商對進口商的信用評估失誤,當進口商不能付款時,保理商也不能按時足額付款;保理商在出口保理協議中附加許多限制性的“陷阱”條款,出口商稍有過失則可能導致保理商拒絕擔保付款;(國外)保理商喪失清償能力,國內保理商利用“陷阱”條款拒絕承擔擔保付款的責任等。
防范保理商的信用風險:
一是資信調查。資信調查是國際貿易的黃金準則。要選擇信譽好的保理商進行合作。出口商可以查閱保理商的介紹資料,從業歷史、業務規模、以往糾紛的解決情況、在保理商聯行會的資格與排名、是否具有國際性大銀行的背景等。二是嚴格規范出口保理協議條款。簽訂協議前要熟悉GRIF,認真研讀協議文本,發現不公平條款要進行磋商、修改調整,確保自己的合法權益。
2.擔保付款免責的風險
擔保付款對出口商而言是采用保理融資結算的最大優點,但GRIF(2005年版)第27條規定:一旦IF收到債務人提出爭議的通知,已核準的應收賬款就被暫時視為未受核準,IF可暫時終止擔保付款責任(并非絕對免除)。這是出口商最難以接受的條件之一,在實踐中引起的糾紛最多。
外貿實踐中,進口商提出的爭議通常有抗辯(Defense)、反索(Counterclaim)和抵消(Set-off)。抗辯,是指進口商因認為出口商沒有按合同履行應收賬款所代表的交易而提出異議,從而對抗進口保理商的付款請求,主張不支付貨款;反索,是指因與出口商有關應收賬款所代表貨物以外的另一筆緊密聯系交易的結果,進口商向出口商索賠,導致進口商對該筆應收賬款提出異議;抵消,則指因在有關的應收賬款所代表的交易以外的另一筆交易中,出口商對進口商負有債務,導致進口商提出以其債權抵消該應收賬款而提出異議。如果判定抗辯、反索、抵消成立,保理商將暫不承擔擔保付款,是否最終承擔擔保付款,要看是否能在規定的時限通過協商(180天)或法律訴訟(仲裁)(三年)證明出口商無責任。
防范擔保付款免責的風險:
(1)為防范IF濫用免責權,要求IF和EF在其簽訂的相互保理協議(Inter-factor Agreement)中明確規定何種情形下可以縮減或取消信用額度而免除擔保付款責任。
(2)善于甄別惡意抗辯或虛假爭議(Fake Disputes)。有時,買方提出虛假爭議只是一種拖延付款的策略,對此要善加識別,如買方聲稱付款期太短;明知交易前賣方已在買方國市場銷售類似產品,卻指責賣方破壞交易規則,在同一市場另賣他人等,名為爭議,實為無理拒付。此情形下,應嚴正指出其不成立,及時聯系EF,促成進出口雙方盡快解決糾紛。
(3)嚴格制定合同條款。合同中要明確貨物品質檢驗條款、載有期限的驗收條款、爭議發生時鑒定質量的第三方機構、規定提出貿易糾紛的時限,以防止進口商“提出爭議”的濫用;加列貨物所有權保留條款,明確貨權在貨款全部支付前仍為賣方所有,以免進口商無力償付或拒付時錢、貨兩空;約定爭議解決與仲裁條款,一旦爭議產生以爭取盡快取得有利解決;出口商要注意在核定額度內發運貨物并認真履約、并密切關注進口商的經營狀態。
(4)一旦爭議發生,在解決貿易糾紛的過程中,切不可完全依賴IF。GRIF雖然規定IF有配合和協助EF和出口商解決爭端的義務,但對其應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協助到什么程度并沒有作出明確的約束,而由于IF在國際保理業務中的雙重身份,既是出口商應收賬款的代收人,又是進口商的信用擔保人,在糾紛處理中的立場會隨情形轉變。在進口商有償付能力時,IF與出口方的利益一致,希望進口商敗訴,這樣他就可以依據判決要求債務人付款,以避免和減少自己的損失;但如果進口商沒有償還能力時,IF就會站在進口商一邊,希望自己和賣方敗訴,因為勝訴就意味著進口商拒付,他也要履行擔保付款責任,很難真正做到配合出口商和EF解決糾紛。
3.被追索與反轉讓的風險
一般在發票到期后90天內未發生爭議,出口商會如期得到擔保付款。但如在發票到期后90~180天之間進口商又提出爭議,根據GRIF規定,IF有權向EF進行反轉讓,即將已受讓的賬款再次轉讓回EF,索回已付的擔保付款,而EF可再向出口商進行反轉讓,索回已付的擔保付款。產生反轉讓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商本身的履約瑕疵問題,防范這方面的風險主要還是如何避免爭議的產生,與防范擔保付款免責的風險類似,此不贅述。但要強調的是出口商本身要嚴格履行合同,按質按量發貨。
參考文獻:
[1] 莊樂梅,韓英.貿易融資與外匯理財實務[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2] 黃斌.國際保理——金融創新及法律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 金賽波.中國信用證和貿易融資法律—案例和資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 張萍.保理:給貿易結算一個保證[J].中國金融家,2005,(10):84-85.
[5] 李金澤.國際貿易融資法律風險防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 朱宏文.國際保理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7] FCI網站,http://www.factors-cha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