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烏商圈”是中國非主流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傳統理論難以對其形成與發展作出完整的解釋。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來看,“義烏商圈”的形成過程也是義烏小商品市場不斷拓展及其主導下的區際分工協作格局形成的過程。其間伴隨著市場規模擴張和區際分工協調模式的轉換,在此基礎上逐步跨越區域發展的“非均衡陷阱”進而帶動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市場拓展;區際分工;義烏商圈;新經濟地理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147-03
改革開放后,中國創造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①一些發展模式演進的軌跡難以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原理加以說明,好像也不符合正統經濟學的邏輯。作為中國經濟中非主流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之一,“義烏商圈”指的是國內外所有與義烏市場或企業有著緊密經濟聯系的經濟主體和區域,既包括前向的產業支撐區域,也包括后向的產品銷售區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區域經濟分工合作與交流網絡(陸立軍和楊海軍,2006,2007)。“義烏商圈”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義烏小商品市場不斷拓展及其主導下的區際分工協作格局形成的過程。其“不合理性”集中體現在對主流經濟學的假設和結論,尤其是對區域發展的“非均衡陷阱”所提出的挑戰上。
一、偶然性失衡與市場規模拓展
參考文獻:
[1] 陸立軍,楊海軍.市場拓展、報酬遞增與區域分工[J].經濟研究,2007,(4).
[2] 陸立軍,周國紅.義烏商圈國際化拓展的影響因素及其戰略選擇——基于6363份問卷調查與分析[J].財貿經濟,2007,(3).
[3] 王祖強.分工網絡擴展與地方產業群成長[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4,(2).
[4] 白小虎.專業市場集群的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J].財貿經濟,2004,(12).
[5] 包偉民,王一勝.義烏模式?押從市鎮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歷史考察[J].浙江社會科學,2002,(5).
[6] 陳建軍.中國高速增長地域的經濟發展——關于江浙模式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