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相對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一個新興的開發區。重慶和廣州在經濟發展的規模和經濟增長狀況上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重慶經濟開發區發展需要借鑒的地方和不足之處,進而總結出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措施,為重慶經濟技術開發今后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規模;企業布局;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164-02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全國各地大中城市都在加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只有以生產新技術為主的開發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本文將新建設的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建設比較早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比較,找出不足,得出技術開發區建設的經驗。以下所說重慶開發區均指重慶南岸經濟技術開發區。
一、兩地經濟開發區的概況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于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中國西部地區最早設立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分為北部新區和南岸兩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園區規劃面積9.6平方公里,位于重慶市南岸區南坪地區。西臨長江,北依重慶長江大橋和菜園壩長江大橋,與成渝高速公路和市中心相連。東靠南山風景區和通向大西南出海口的渝黔高速公路。南部園區距重慶菜園壩火車站3公里、距重慶朝天門客運碼頭5公里、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28公里。區內設施完善,配套齊全,已形成信息產業工業區、丹桂工業區、回龍工業區、中央商務區及多個生活片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開發用地基礎設施完善,具備較好的投資環境。廣州開發區位于廣州市東部,穗港澳黃金三角洲的中心地帶。以此為中心,1.5小時的車程半徑覆蓋整個珠江三角洲。廣州機場有直飛馬尼拉、紐約、東京、大阪、曼谷、新加坡、悉尼、墨爾本、洛杉磯等國際城市的航班。水路距香港65海里,從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乘高速噴射船出發,約1小時航程可抵達香港。
二、經濟發展狀況比較
1.經濟發展規模比較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截至2006年4月,已累計引進22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興辦的外資企業427家,投資總額達到33.41億美元,合同外資10.77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8.77億美元。已有美國福特、德國麥德龍、瑞典愛立信、日本本田等1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園區,全區投資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59個。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幾年保持年均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經過12年的建設,開發區南北兩區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摩托車、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綠色食品、服裝等六大支柱產業。
2002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緊緊抓住加入WTO后外商對華投資和產業轉移熱潮帶來的難得機遇,營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和平臺,在“資金大投入、土地大開發、環境大變化、效益大提高、經濟大發展”建設高潮的帶動下,掀起了招商引資新一輪浪潮,全年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目前,世界500強大企業已有85家進入全區,投資設立97個項目,投資總額達35.88億美元。截至2004年,全區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 029個,合同引進投資為79.8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為56.21億美元。
新批、增資的大項目明顯增加。2004年,全區投資總額在1 000萬美元以上的新批項目有84個,增資1 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18個,合計投資26.21億美元,占全區投資總額的86.09%。截至2004年底,投資總額在1 000萬美元的項目有469個,累計投資額達到166.63億美元,占全區累計投資額189.22億美元的88.06%。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4年世界500強大企業已有85家進入全區,投資設立97個項目。而重慶直到2006年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園區只有11家,投資項目也只有59個。而且,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范圍比較廣,包括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到高科技產品。但在重慶投資的范圍比較小,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汽車、機械等領域。重慶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8.77億美元,僅占廣州開發區的15.6%,遠遠落后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4年56.21億美元的外資利用水平。
2.經濟增長狀況比較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隨著眾多引進項目的建成投產,全區經濟呈現出持續高速增長勢頭,全區總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1993年分別為24.06億元、5.80億元和6.90億元。到2005年,實現總收入319億元,較上年(下同)增長29.71%;國內生產總值73億元,增長27.7%;工業總產值216億元,增長18.72%;稅收收入22.6億元,增長40.5%;進出口總額7億美元,其中出口1.25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1.85%和55.52%。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04年,實現生產總值560.29億元,增長32.35%,比廣州市增速高17.35個百分點,占廣州市生產總值的13.61%,比2002年翻一番。第一產業增加值1.3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65.2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9.84%,拉動全區經濟增長31.6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455.3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0.3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3.6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81%,其中交通運輸、批發零售、房地產位居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別為49.33%、19.39%、8.27%。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0.3∶78.5∶21.2調整為0.2∶83∶16.7,第二產業提高了4.5個百分點。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總收入319億元,較上年(下同)增長29.71%,比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增長的勢頭要小,重慶第二產業2005年的增長率為18.72%,而廣州為39.84%,差不多要少20個百分點,無論從經濟增長的總量還是增長的勢頭方面,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要遠遠落后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得益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與管理創新
科技創新作用的持續發揮,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世界進入后工業時代之后,經濟保持高速、高值、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因此,招商引資和科技進步都是開發區發展的生命線。要不斷更新觀念,根據國家工業發展的戰略思路,盡快實現五個轉變:從單純的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推動的外延式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從注重硬環境建設向軟環境建設轉變;推動產業發展規模由分散式向集約式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轉變;從逐步的、積累式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新體制、新機制轉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政策應向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和商品化、產業化傾斜;在對外開放的產業政策導向和對外商投資政策的優惠上,應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在分配上,應對從事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人員、突出貢獻者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獎勵。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和行政管理的有效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要實施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至關重要的是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將政府行為的立足點定位在科學、民主的集中決策之上,發揮政府對市場機制的調控、導向、監督、規范、服務等功能。
2.開發區的建設要樹立新的經營理念,重視骨干企業布局和第三產業發展
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往往與首先進區的大型投資項目有關,它對于后來開發區的投資項目優勢經濟區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圍繞大型項目進行配套建設,不斷擴展其產業鏈,形成相關企業的空間集聚優勢,可以對未來的投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在我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的情況下,開發區之間的競爭,不再單純是依靠政策優勢,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投資環境綜合優勢。對于開發區的發展,要從重形態開發轉向功能開發;由簡單的土地出讓對外招商轉化為對整個區域的形象運作;由只關注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城市化發展,逐步形成具備現代化、國際化功能的新城區;由單純地依靠銀行貸款負債經營轉向負債經營與資本運作相結合,不斷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從原來企業入區帶來區域規模擴張,轉到逐步實現支柱產業集聚,依托區域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區域分工明顯,第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投資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例如,重慶二郎高新區計算機制造基地的形成,就產生了如此的效果。為了提高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加強對外開放,提高中小企業對產業發展的綜合配套能力,也是吸引大的跨國公司投資落戶開發區的有效措施,支持企業進入跨國公司的國際銷售網絡,積極引進為跨國公司產品配套的面向全球生產供應零部件的外資投資項目,也有利于提高開發區的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組織水平,全面提高其國際市場開拓與競爭能力。
3.開發區建設應當和整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
不同規模的城市,其區域經濟中心功能不一樣,開發區作為新建的現代化城區,其產業定位也不相同,集聚人口的對象也應當不一樣。例如,廣州、深圳、東莞作為廣州地區的三個中心城市,其開發區的建設均是以發展高新技術為目標,其在城市化過程中對人口的集聚功能,要面向全國,面向全球,吸引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來開發區工作與安居樂業。而除此之外地區的一些縣城或鄉鎮舉辦的開發區,則應把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當做其城市化的中心任務,使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重慶作為直轄市,一方面需要帶動周邊落后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作為西部經濟發展的橋頭,其開發區更應該這樣發展。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統計局.重慶市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 羅兵.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何發揮其示范作用[J].重慶商學院學報,1999,(3).
[3] 劉衛東,彭俊.長江三角洲開發區建設與發展的比較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5).
[4] 吳瓊.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對策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
[5] 單福東.陜西三大經濟區域發展比較研究[J].安康師專學報,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