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已于3月11日揭曉并提交全國人大審議。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將新組建工業和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調整后部級機構28個,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政府部門設置依然較多,而日本是12個,美國是15個,英國是18個,德國是14個。
這次“大部制”的改革,并不只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合并或精減,也不是形式上的權力轉移,而是大勢所趨、時代所需。
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部門林立,顯然已不適應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需求,它是在強化管理的背景下產生的,當時強調的歸口管理,造成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相互缺乏制約,權責脫節、程序繁瑣,效率低下,可以說“大部制”是在民眾的期盼與呼聲中誕生的,是當屆政府對政府工作機制的一種新的構制與確立,是權力結構的重組,更是適應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傳統的機制官僚習氣重、衙門作風強、腐敗成風,沒有服務意識,過去要想審批一個文件,除了讓坐冷板凳以外,還不知要跑多少個部門,有的到最后不一定都跑得下來,辦事效率極低。建立“大部制”的目的就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不光是各部委本身的成本,如果真是光這點成本倒也不算什么,可怕的是由其派生出來的”子孫”部門,據報道,2006年審計署曾對31個中央部門所屬單位的設立、運轉和管理情況開展了審計調查。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5年年底,31個中央部門共管理各級各類單位(不含經國務院批準的職能司局等內設機構和派出,分支機構)5074個,養供著160多萬人。其中,事業單位2212個,占43.6%;國有獨資和控股企業2862個,占56.4%。這么龐大的一個政府系統,其各類成本就可想而知了。
比這更嚴重的是,這些下屬部門幾個人掛個牌就組成一個部門,打著上級單位的旗號就收費(例如,衛生部下屬的牙防組),不僅造成了辦事效率的低下,而且以權謀私、權力尋租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比如,一些單位代行行政職能;還有一些單位辦理了部分本應由行業組織或社會中介機構承辦的技術性、事務性公共服務職能;甚至有的單位承擔了部分審批、監督、管理等行政職能。
當然實行“大部制”后,是否就真的可以遏制腐敗現象;政府的職權是否就真的夠透明化;競爭環境是否就真的公平,公正是否從根本上就能制止亂收費的行為,顯然這一切還是個未知數,但可以預見的就是,一個文件起碼不用跑幾個部門了,起碼在時間和消耗在路上的各類費用以及請客送禮的各類費用可以節約下來了。
“大部制”化后,可以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把由市場管理的部分放開,交還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比如說信貸資源,就是因為中國的銀行體系,金融體系改革沒有到位,所以,各級政府仍然對信貸發放有著很大的支配權力。還有,各地政府仍然對土地留有掌控權,為了把當屆的政績搞上去,以土地招商引資,換來一時的政績,完全不考慮百姓的子孫利益。“大部制”實施以后,對這些權力該放開的放開、該返還給百姓的返還。
新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可以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的“城鄉”兩個字,表明了當屆政府對加強城鄉建設、統籌規劃城鄉和諧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發展的決心。
新環境保護部的組建,說明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原來的“專管”機制相比,“大部制”進一步集中了重疊機構和職能交叉的部門,節約了各類資源和成本,提高了政府機構的運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