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07年被一些媒體命名為中國投資元年,在這一年里,中國廣大居民的投資熱情被史無前例的調動起來,基金發行紀錄被一再打破,出現了限時限量發行,搶購者需要“中簽”的奇特現象。面對2008的奧運盛事,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會有2007年那樣的高預期,就在大部分投資者還相信著2008——8002(上證指數)的美妙圖景時,股市今年前三個月的走勢卻出乎大部分投資者甚至機構投資者的預料。上證指數從2007年10月16日的最高6124點下跌到2008年3月20日的3516點,跌幅超40%。想跑贏CPI的中國股民卻大部分把前兩年的盈利全部交了回去,股指的走向被披上了重重迷霧。正如3月18日,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時所指出,“2008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難在什么地方?難在國際,國內不可測的因素多”。同樣股市也在這時顯現出它變幻莫測的魅力。1.1億股民思索同樣的問題——2008,中國股市的走向在何方?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此輪無休止的暴跌?什么在左右著中國股市?從對下面這些重要因素的分析中也許會找到些答案。
巨額再融資
1月21日,被媒體報道的中國平安1200億巨額再融資計劃,成為股市大盤的一個深水炸彈,中國平安讓股民“不平安”,當日滬指暴挫266點。3月19日浦發銀行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公開增發不超過8億股的議案,按3月20日均價計算,浦發將再融資300億元。盡管對中國平安是這波股市跳水的始作俑者還是替罪羊還存在爭論,但平安的巨額融資計劃成為打擊投資者信心的導火索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雖然再融資計劃是企業自主權之內的事,證監會也表示了會從嚴把關,但市場對管理層“從嚴審核”的從嚴程度,對不合理再融資的尺度把握等都還存在諸多猜疑。一面是上市公司想盡辦法的頑強圈錢,一面是投資者以懷疑的眼光堅決“用腳投票”拋出持股,以平安的連續兩個跌停回應。投資者擔心平安、浦發也許只是開始,股市回暖后此類事件也許會排著隊來。由于供求關系是決定股價均衡的最重要方面,尤其是當市場疲弱積重難返的時候,四兩撥千斤地引爆所有問題,嚴重打擊投資者脆弱的神經。然而,再融資目前只是一個心理預期的問題,證監會還沒有正式審批一家巨額的再融資計劃,至少在當前它并不是一個立刻影響了供求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大小非解禁

股市在大小非解禁中顫抖,非流通股解禁后的減持行為給市場的估值體系帶來較大的沖擊。被廣泛征收的數據是,從2008年起未來的3年中,合計“解禁”規模將達到9032億股。2008年解禁股數總計1181億股,解禁股份數占滬深兩市可流通A股總數的比例為37.67%;2009年是6637億股,占滬深兩市總數的比例將達到90.1%。2009年的解禁規模最高,將可能徹底改變市場的供求關系。大小非減持是懸在市場頭上的一把利刃。看看近幾個月將面臨的源源不斷解禁上市的名單:3月份有五糧液,4月份有工商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鋁業,5月份有浦發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聯通,貴州茅臺、中國船舶,6月份有華夏、民生銀行等等。今年全年的大小非解禁市值將超過3萬億元,相當于目前流通市值的1/3。大部分小非股東的收益超過10倍,大小非收益與成本的天差地別可以用制度性利益輸送來形容。雖然證監會接連放行新基金,但幾千億的資金在大小非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緊縮性貨幣政策
2007年,央行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6次加息的連續效應正在開始逐漸顯現,今年以來又在1月25日和3月25日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在利率調控方面,雖然現在中美利率倒掛,美國繼續不斷大幅降息,國內加息會必然造成更多的熱錢流入,央行面對加息投鼠忌器,但面對1月份7.1%,2月份8.7%高高在上的CPI數據,央行的決策層也只能首先考慮國內因素,加息將是無奈的選擇。除了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央行票據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外,另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緊縮貨幣的利器就是銀行信貸額度管理。正是銀行的信貸額度的控制使去年11~12月國內的新增貸款極少,新年貸款開閘出現了一個報復性增長,這種增長也是寅吃卯糧,之后又會陷入資金饑渴中,信貸額度管理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威力,這對股市的影響是釜底抽薪的,很多上市公司和戰略投資者由于從銀行貸不到款,資金緊張,一定會拋股兌現,造成股市下跌。
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無非通過三種機制影響中國經濟和股市,一是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下滑抑制美國國內需求增長,使進口下降,從而使中國對美出口受到擠壓。二是在境內投資的QFII由于次貸危機造成在國際市場資金鏈的緊張,而從中國股市撤出資金。三是以美國為首的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對國內投資者心理層面的負面影響。第三個理由從長期看有些“東面下雨,西面打噴嚏”式的牽強。在次貸危機對中國外貿進出口的影響方面,我們因該看到中國目前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仍以中低價格消費品為主,這類產品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甚至有關觀點認為,美國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的下降有利于中國對美出口的增長,因為中國輸美低檔商品需求量與美國國民收入呈負相關關系。據中國海關總署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中國的出口增幅明顯下降,而進口增幅上升,造成外貿順差銳減,這是否表明中國的外貿形勢出現了轉折呢?不可回避,這其中有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的因素,但單月出口形勢的變化更多的與春節因素(很多企業為了休假在過節前搶關出口,造成1月份出口增幅就會比較大)、商務部去年出臺的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和加工貿易出口的調控政策、人民幣升值加速等因素相關聯。美國次貸危機值得我們深思,吸取教訓,防止國內出現類似的情況,但它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會是根本性的。中國股市是有中國經濟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支撐的,美國金融市場的動蕩,會對中國股市的短期波動產生連帶效應,但只要美國經濟的困境不對中國實體經濟造成實質性影響,次貸危機就不能成為影響中國股市走向的重要性因素。
印花稅
今年兩會期間,印花稅調整一直是個熱點,政協一號提案就直指涉及印花稅改革的有關問題。近期,市場上關于印花稅調整時間的傳聞也總是不絕于耳,但降低或單邊征收印花稅的政策依然猶抱琵琶半遮面。雖然印花稅的調控政策從根本上扭轉市場的走向可能性不大,但它是管理層對市場態度的明確表達,對市場參與者的信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數據顯示,2007年國稅總局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達2005億元,比2006年增長10.2倍,券商年傭金收入達1500多億元,兩者合計超過3500億元,占2006年1400多家上市公司3892億元凈利潤的90%,超過了上市公司的分紅總額。股市成為一場“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成為一個資金推動型的投機場所。與全球相比,中國的印花稅也是最高的國家之一,在目前市場低迷的狀態下,印花稅的調整只能是一個時間點選擇的問題。
創業板
3月21日,證監會公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創業板推出的腳步愈加臨近。創業板推出前對創投概念、中小板的股票是一個很好的概念炒作的機會。但真正推出后,會從中小企業板抽離部分資金,使中小板將面臨較大的壓力。從對整個主板的影響看,如果以創業板每年推出300至500家IPO的速度,由于每家上市公司融資額只在2億元左右,創業板一年IPO募集資金最多也只有1000億元,所以創業板初期對主板市場的資金分流應在200億左右,中期分流資金在500億以上。從資金量上看,雖然對主板的資金分流可能不太大,但由于其高風險、高成長、高收益的特性,在賺錢效應下,主板市場最活躍的那部分短線資金,包括“漲停板”敢死隊資金,很可能將轉戰創業板市場,對于主板市場資金分流作用會逐步顯現。
股指期貨
雖然一年多以來,股指期貨已經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之一,但到目前為止,管理層仍然沒有給出具體的推出時間表。如果你在去年問專家股指期貨的推出對股市走向的影響,9成的人都會說股指期貨推出前是拉高指數的機會,正式推出后做空力量會使指數下探,但長期來看是股市的穩定器。現在的情況是,如果推出股指期貨時股指仍然像目前在3500~4000一帶的盤旋狀態,又有幾個專家能說清股指期貨對股指走向的中短期影響?
雖然股指一再突破被市場認為是“牛熊分界線”的年線、“股改生命線”的4000點整數關口,但是應該看到,中國股市的牛市重要根基尚在,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依然向好。1、人民幣升值因素仍在,而且日漸加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前創出1:7.05的新高。2、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雖有所放緩,但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以截至3月11日已經公布2007年業績的345家上市公司的數據計算,2007年的加權平均每股收益達到0.5344元,與2006年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3977元比較,增幅達到34.36%,市場普遍預期2008年上市公司的業績整體增長能夠達到25%~30%。3、新基金的不斷發行,QFII審批的開閘增加了股市資金供給。在基金發行中斷數月后,證監會在2月初對新基金發行開閘,創造了市場2月4日當日漲幅超8%的井噴,今年以來證監會已經共審批25支新基金。哥倫比亞大學在3月中旬獲得中國QFII資格。4、管理層對市場違規行為監管力度的加強使市場環境更加透明,同時可能出臺的“嚴控再融資、降低印花稅,引導大小非解禁、新股發行改革”等救市措施也給市場的未來走向帶來希望。
2008,中國整體經濟和股市面臨種種不確定因素,但在經濟基本面依然向好的前提下,只要有適當的政府調控手段出臺,我們依然對中國股市的未來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