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來,豬肉、方便面、食用油等商品價格上漲較快,許多城市住房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物價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2008年2月份CPI同比高漲8.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3.3%。高物價在加大通脹壓力的同時,也讓百姓感嘆手中的錢越來越不夠花。高物價會否拖累原本就動力不足的消費增長?在高物價時代如何有效實現擴大消費的目標?兩會期間,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副市長程紅進行了采訪。
程紅則認為,物價上漲雖然會對消費增長帶來一定壓力,但其在社會消費上的最終影響并不會有突出表現。因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用以衡量社會消費品購買力的重要指標,但零售總額的統計是社會消費品零售量和商品零售價格的乘積,雖然物價上漲一定程度上會抑制消費者的欲望,但消費價格的上漲又會抵消消費量走低的變化,最終使社會消費總量變化不大。
同時,在國家調控物價的動作下,物價也有望趨于平穩。而在物價高位運行的情況下,應建立對低收入者的補貼機制,保證其生活需求。
完善渠道建設采訪中,流通環節對于擴大消費的重要作用被不斷提及。程紅表示,消費的擴大,需有三方面必備條件:一是有購買力,就是百姓手中有錢;二是有供給,就是有豐富的商品,有讓消費者選購的渠道;三是消費環境的營造,讓消費者買得著、買得放心,有錢敢花。其中,后兩個條件都與流通環節密切相關。
而完善流通體系對于消費增長的促進作用,從北京近年來消費市場的巨大變化可見一斑。
數據顯示,北京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千億元用了10年;達到2千億元花了6年;到突破3千億元,耗時已縮短到4年;而在此之后僅用了1年,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800億元,消費規模在全國各城市中位列第2位。
程紅告訴記者,早在2002年,北京就把投資,消費雙拉動確定為當年的經濟工作目標,而在一系列激發消費市場潛能的措施中,完善流通體系建設的工作表現突出。通過多年努力,北京已形成了業態完善、布局合理的流通體系。不但全部擁有農貿市場,購物中心等18個標準商業業態,還具有專業特色店等創新型的業態形勢。在業態布局上,針對北京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重點解決新區、郊區,社區的消費渠道建設不足的問題,大力推進各商業業態的空間布局。
“去年,北京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就高達25%,遠高于全市整體水平。”程紅表示,今年,北京將緊抓奧運機遇,繼續完善流通體系建設,突出北京特色和傳統文化,促進消費持續增長。
程紅告訴記者,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事關重大,這些問題的出現雖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相關,但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2007年,國務院針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國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隱患。“要凈化消費環境,必須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將監管作為日常工作來抓,不能指望以,大掃除,的方式解決問題。”
但程紅也提醒,在完善流通體系建設的同時,應在市場監管方面加大力度。在政府各項職能中,相比經濟調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在市場監管方面的工作力度呈現有所弱化的趨勢。這也直接導致近年來“阜陽奶粉”等一系列嚴重侵害消費者利益的惡性事件發生。只有加大政府在市場監管方面的力度,才能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為切實維護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確保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