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次貸經濟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據專家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僅為4.3%。美國經濟緩抬頭,據美國經濟團預測,蕭條的美國房市還會繼續惡化,住宅市場的投資活動大幅下滑,美國國內的經濟增長率將進一步下調9個百分點;歐元區的經濟成長率已出現減緩現象,據預測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下調4個百分點左右:日本也是如此,因為日本的經濟增減主要依附出口的數字,今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率預計要減緩到1.7%左右,雖然其失業率有所下降,但其實質薪資卻沒有上升,對于根本沒有制造獨立國內需求環境能力的日本來說,仍將掣肘子變化無常的全球經濟。世界經濟走緩的趨勢,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擴大出口增加了新的阻力。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總體上向好,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第29屆奧運會又在中國召開,對中國來說,機遇仍大于挑戰。但是,受大環境影響,2008年中國的外貿形勢也不容樂觀。
第一、貿易摩擦有增無減。當前,全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各國經濟交往也愈加頻繁,貿易額不斷擴大,就會產生貿易摩擦。特別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仍一枝獨秀,對外貿易總量排到了世界第三位,打破了所謂的貿易平衡,貿易摩擦接踵而至。中國遭反傾銷案件數量已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反傾銷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針對中國的,2007年1~11月,中國遭遇“兩反兩保”案件高達62起,遭反補貼調查數量也躍居全球第一。就其貿易摩擦特點上來說,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從反傾銷向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增加;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擴展。根據中國目前的外貿發展速度及出口產品的結構來看,在今后較長時期內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仍將存在。

第二、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過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開始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開始加快,導致了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跟著提高。1985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23.3%,1990年首次達到30%,1994年突破40%,1999年降到35%左右,2000年高達43.9%。隨著中國加入WTO,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的加深,2002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突破了50%,2005年飆升到63%。對外貿易依存度攀高與貿易產品的特點是密不可分,通常從事低層次加工貿易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于從事高層次加工貿易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中國國內加工貿易從事的大部分是低層次的加工貿易,即使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加工貿易也都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價值很低,所以,就造成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過度發展和盲目出口。
第三、貿易順差加大。近年來,中國外貿“高出低進”,大大影響了貿易環境,引發種種爭端,雖然,近10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貿易平衡,但順差仍在擴大。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總額為1775億美元,2007年,達到了2622億美元。其實,這樣的順差有很大的部分是由國際產業轉移所帶來的,在華的國際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大量外資企業涌入到中國,外資企業來華投資主要是看中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然后再把產品以出口的方式輸入到本國或國際市場,這樣,他們不但賺到了豐厚的利潤,而且還讓中國背上了貿易順差的罪名。無論是貿易順差還是貿易逆差本是對外貿易中的正常現象,但順差大了,就會引發貿易摩擦。
第四、人民幣升值、PPI(原材料價格)上漲,短期內將給企業帶來新的壓力。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鞋類、玩具、機械等行業。雖然企業在出口產品價格上也作了相應調整,但比起PPI的上漲幅度(如: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其上調的利潤難以彌補其成本上升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所以,對于企業來說,其利潤率將有所下調。
第五、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目前,中國外貿的增長方式仍然帶有一定的粗放型特征,出口的產品層次偏低,自主出口品牌很少、科技含量較低、競爭力較弱的商品所占出口商品的結構較高。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上,如紡織、服務、鞋類、玩具、機電等。只有轉變目前以數量創匯型向質量效益型方向發展,加快轉變當前的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外資優惠政策、調整出口退稅、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環保標準,才能緩解貿易摩擦,實現外貿的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