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權威機構調研指出,受到春節雪災、美國次貸危機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出口乃至產業發展形勢頻添變數。據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中國2月份貿易順差85.6億美元,不到1月份貿易順差194.9億美元的一半。而來自海關方面紡織品的數據也不容樂觀。2007年全國紡織服裝出口1711億美元,增長18.9%,這是自2003年以來出口增幅首次降到20%以下。2008年前2個月紡織服裝出口總計252.72億美元,其中服裝出口僅增長5.7%,增幅同比下降三十八個百分點。另外,3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達到1:7.054。至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匯改以來已經升值15%,大大超過業內所能承擔的心理預期底線,紡織行業大約2/3的企業利潤率平均僅有0.62%。如這些中小紡織企業陷入絕境,將危及大約1500萬人的就業,紡織業生存危機終顯。
紡織品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2007年的外貿順差超過1500億美元。然而,相比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特別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改革至今累計升值超過15%,加之美國次貸危機仍在擴散,悲觀的氣氛似乎正籠罩于整個中國的紡織出口企業。
有利因素與面臨壓力
從國際環境看,2008年世界經濟總體上穩定增長,必將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這將給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帶來有利的國際市場保障;從國內經濟環境看,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的穩定提升,將拉動內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紡織行業自身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具備了完整的產業鏈,眾多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產業集群地應對市場風險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也都給紡織行業保持穩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與基礎。
然而,不可否定,進入2008年以來,紡織業面臨的風險與困難也與日俱增。
一是要素成本、政策成本將繼續加大。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這對紡織企業將意味著更大的貸款難度,更高的融資成本、更嚴的資金監管:紡織行業對“節能減排”的監管、治理重點將更加嚴格,環境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得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還將進一步增加。紡織行業的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也將繼續上升。
二是出口增長前景不確定性日益增高。2008年人民幣將繼續保持升值態勢,出口退稅率也有可能面臨繼續下調,美國、歐盟,日本等幾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有減緩勢頭,對紡織品服裝的進口需求或將下降。預計2008年中國紡織行業增速水平會有所回落,出口增長繼續下滑至15%左右,處于整體回落態勢。
三是投資增長一直是拉動紡織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2008年前兩個月紡織行業投資呈現了急劇“降溫”的趨勢。數據顯示,2008年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二成四,仍保持高位,而紡織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卻減速明顯,紡織投資出現“急剎車”式的回落,顯示出密集宏觀政策調控的效應已開始對紡織行業產生較大沖擊。專家指出,紡織工業增加值,是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從這一指標來看,2008年前兩個月同樣出現明顯回落跡象。
國際貿易變化“晴雨表”
紡織服裝是中國貿易出口的主要大宗產品,國際形勢的變化必然反映到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上來,并帶來重大影響。尤其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和演變,美元持續貶值,原油價格屢創新高,這都引發了全球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世界經濟機構和經濟學家紛紛預測,由于次貸危機,美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期。按照理論計算,如果美國經濟增長每降低1個百分點,相應進口就會降低1.65個百分點。從2007年的統計數據看,中國紡織品出口增速有逐月趨緩之勢態。美國次貸危機對紡織服裝消費的影響,到2007年末已經充分顯現出來。
以對美國紡織服裝出口為例,2007年1~6月、1~8月、1~10月、1~12月四個時期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9.32%,27.11%,22.42%,14.42%,增速呈逐步遞減之勢,據美國海關統計,2007年12月,中國對美紡織品出口甚至出現同比負增長,為-1.41%。實際上,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12月,包括印度,洪都拉斯,香港等全球主要紡織服裝出口國和地區對美的紡織服裝出口都出現了負增長。
進入2008年的國際市場形勢依然嚴峻,美國的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已經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領域擴展。因此,中國的紡織出口企業,一定要防范因世界經濟下行而可能出現的出口急速下降的風險,特別要重點防范向美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大幅回落。
宏觀政策環境影響可能更大
原材料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信貸緊縮政策等都是影響紡織服裝出口的重要因素。從2007年進出口情況看,國內通脹給紡織業帶來的影響,要小于因銅、鐵、鋁等漲價給其他行業帶來的壓力;但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調整、貸款利率上升、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一起疊壓,終至紡織行業不堪重負。
首先,用工成本上升,是通脹背景下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一道大坎。從年初的情況看,2008年企業生產成本肯定上漲,最新統計顯示,2008年2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8.7%,創1997年以來月度新高,其中農產品上漲幅度最大。紡織業實際上屬于農產品加工業,是民生行業。就棉紡織企業來說,80%以上的職工來自農村,就業職工中大多數是農民工,95%的原料是棉花,行業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農民的利益,而作為紡織原料的棉花等農產品價格波動對紡織生產成本產生重要影響。
其次,出口退稅下調也直接導致了企業利潤的減少。2007年1/3的規模紡織企業所創造的利潤占了整個行業的80%,這些企業的利潤率大多在6%~10%,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只有3.0%,承受力非常有限,中小企業特別是加工型中小企業已遭遇生存危機,目前有2/3的企業處于虧損邊緣。由于業內預期2008年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將繼續下調4個百分點,相關分析人士預測,如果該消息屬實,2008年紡織服裝行業將可能有30%的企業退出市場。
第三,人民幣升值更是“快馬加鞭”。從2月15日起,以一天一關的速度先后沖破了7.18、7.17和7.16三個關口。3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達到1:7.054。專家預計,短期內破開1:7大關的可能性依然較大。人民幣升值直接削弱產品的出口價格優勢,從2007年1月-12月全年看,理論計算使棉紡織行業直接減少近20億美元的利潤。
第四,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意味著要提高員工的待遇,使企業的用工成本大為增加,特別對于勞動密集型的服裝業的壓力更大。“不是不想提高工資,實在是過高的稅賦讓企業有心無力”,部分紡企老板無奈表示。
第五,2007年底開始的信貸緊縮政策對紡織業企業的運營也造成很大壓力。由于潛在的產業放貸政策,紡織業企業普遍遭遇貸款難問題,流動資金短缺帶來生產和銷售雙重困境,對出口的影響也非常大。目前,由于出口退稅、勞動合同法等政策調整,以及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及物流成本上調等綜合因素,導致許多勞動密集型行業生產成本普遍上漲。而在3月初舉辦的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多數企業與客戶談判提價幅度只能在3%一5%。由于成本談不下來,資金又短缺,2008年前兩個月輸美設限紡織品配額使用率僅為9.23%,預測全年的配額平均使用率不會超過80%。
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局
業內人士指出,對2008年的紡織出口形勢感情十分復雜,一邊是成本不斷高企,一邊是國際議價能力無法提升。企業產品全部出口到歐美、中東等地,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部分產品實施了提價,但國外客戶不可能全盤消化上漲成本,導致出口利潤率大大下降。紡織行業面臨三個“沒有了”:一是勞動力成本這兩年提高很快,企業低成本雇傭勞動力的優勢沒有了;二是資源優勢沒有了,現在國產的棉花比美國的貴,化纖優勢也沒有了,因為石油有一半要進口;三是政策優勢沒有了,比如紡織行業出口退稅整體減少了。單一搞紡織的企業2007年大都虧損,行業已經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了。
首先,當前中國紡織業已進入大規模洗牌時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業布局正在進行大規模調整。突出表現在東部棉紡織產業整體向中西部搬遷,上海的棉紡織企業生產基地有許多向西部搬遷,東部本地的老紡織企業也開始大規模搬遷進工業園區。二是紡織企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2007年企業經歷了多次調整,不同企業的承受力不同,產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產業鏈條比較長的企業面對調整時承受力更強一些;反觀一些中小企業則很可能被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果擠壓掉。如果對統計數據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全行業2/3的企業低于平均利潤率,實際利潤率只有0.62%。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基本處于虧損邊緣,行業利潤的增長實際是靠1/2的企業拉動的,這部分企業實現的利潤占了全行業的90.8%,全行業兩極分化的情況十分明顯。
其次,在紡織行業“鮮亮”的年報下并掩蓋不了企業的實際困境,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要靠創新,要提高科技和品牌貢獻率。然而,對于處于微利狀態下的紡織行業來說,要想健康平穩發展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對于企業普遍關注的是否調整2008年出口退稅率等宏觀政策的變化問題,國家有關部門目前正著手研究具體方案,繼續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優化結構;在此過程中,將充分考慮和吸納出口企業的意見,采取審慎漸進的原則,適時調整出口退稅等政策,給紡織業留出緩沖階段。特別是在貿易環境存在諸多變數的情況下,把握好調控力度,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三,不進入紡織服裝高端市場將難以生存。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產能隱性過剩,主要表現在低端環節的低水平膨脹上而在高端環節,阻礙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因素是裝備落后和自主品牌不足。除了資源、匯率、稅率等因素的變動外,中國周邊國家紡織行業的迅速崛起也對中國的企業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目前,中國除部分引進設備的“三資”企業棉紗質量優于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外,大部分國產棉紗質量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再加上價格上的優勢,印度、巴基斯坦棉紗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勢十分強勁。此外,作為在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的產業用紡織品領域,尤其是歐美市場,對技術含量、環保要求更高,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水平,裝備水平都相對薄弱。
第四,有關專家提出,面對困難與挑戰,紡織企業應該在四個層面進行戰略提升,以應對資源、環境,成本、政策等帶來的變化。一是強化管理,增加快速反應機制,走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高品質的路線;二是企業新上項目以技術裝備升級為重點,實現跨越式發展;三是逐步提高機電一體化水平。四是在產業轉型的“陣痛期”,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加大結構轉型和科技提升力度,做深做強產業仍是唯一出路。因此,在這新一輪沖擊波下,部分企業可能會被淘汰出局,但這也是正常的。很多紡織企業已經感覺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不再只是政府提倡的一句口號。
最后,對2008年的紡織出口形勢并不悲觀或許是紡織吹響2008“集結號”的最終目的。盡管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但業界對2008年的紡織出口依然看好。從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來看,全球紡織服裝業一直是伴隨著各種不利的環境發展起來的,原有的紡織強國逐漸衰落,只有中國始終在穩步發展,因此,決定紡織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競爭力。中國幾十年積累起來的競爭力,在全球依然保持領先地位。外部環境變化不會從根本上動搖中國的領先地位。2008年出口仍會有兩位數的增長,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競爭力在成本上升后依然表現強勁。與此同時,有能力的紡織企業積極“走出去”,可以向一些關稅政策優惠的國家轉移,享受與所在國企業同等市場待遇,還可以繼續獲得資源、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另外,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需求逐步放大,內需有望成為日用消費品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應該指出的是,2008年頭兩個月紡織服裝出口的高企要保持清醒頭腦,上述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在今后數月逐步顯現,目前要防止紡織服裝出口“硬著陸”,保證紡織服裝貿易出口健康、穩定、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