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競爭,包括企業的競爭、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都集中體現在科技的競爭和人才的競爭上。科技競爭力將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未來世界格局中的命運和前途。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給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機會。中國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科技發展程度不斷提高,高新技術出口產業蓬勃發展。據海關統計,2006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815億美元,是入世前2001年的6倍,占中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29%,比2001年提高11.5個百分點,為中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30.5%。2007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進一步提升至3478.3億美元,再次刷新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歷史記錄,但出口增速在前5年年均增長率43.1%的基礎上,有明顯放緩的跡象,僅比上年(下同)增長23.6%,年均出口增幅在進入21世紀以來首次低于中國外貿整體出口增幅,雖然只低2.1個百分點,但在出口數據連年高速增長的背后仍顯出一些潛在的隱憂,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得有點“虛”:
首先,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商品存在結構性矛盾。中國在信息領域,中國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另有27項前沿技術與發達國家處于同等水平,其中包括信息領域12項、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9項,新材料領域6項。但中國的計算機、軟件和信息安全等180項技術落后發達國家5年左右。集成電路、CPU和新材料等技術落后發達國家6到10年。雖然中國已經有能力在高技術前沿領域參與國際競爭,但技術水平的差異依然反映在產品出口結構上:2007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電子技術產品出口為主,分別出口2796.2億美元和456.9億美元,兩者占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93.5%。而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產品,生命科學技術產品、航空航天技術產品、材料技術產品和生物技術產品出口額均不足50億美元,以上5種產品的出口額僅占同期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3.8%,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其次,內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力不強。從中國高新技術出口額最大的企業來看,大多數為外商投資企業,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最大的商品計算機,由于中國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全球計算機產業重組加速,越來越多跨國大型企業將目光瞄準了中國。IBM將其服務器的制造重心轉移到了中國,而東芝筆記本電腦公司更是將其海外的所有生產廠全部轉移到了中國。以臺灣地區企業為代表的代工企業基于成本和規模優勢,也不斷介入計算機整機制造領域,在產業發展中占據強勢地位,合資企業在中國計算機出口10強中占據了7個席位,臺灣代工巨頭廣達、仁寶、英業達和華碩均進入前10名,其中廣達的計算機出口金額已經超過178億美元。在筆記本電腦市場上,為戴爾、惠普和東芝等國際計算機巨頭們的產品中有許多是由中國的計算機出口10強們生產制造,例如廣達與仁寶是戴爾、惠普最主要的代工伙伴,而英業達則在2006年取代仁寶成為東芝最大的代工廠商。然而,在筆記本電腦這塊擁有極為誘人的利潤增長空間和市場規模的大蛋糕面前,我們只能扮演“搬運工”的角色。筆記本電腦的核心產品開發和部件開發技術都掌握在IBM、INTEL等極少數國外廠商手里,中國的筆記本電腦廠商都以外資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缺乏獨立的研發能力,處于產業鏈末端,不僅成本優勢難保,更無法獲得更高的利潤和更長遠的發展。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最大的廣東為例,2007年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高新技術產品993.2億美元,增長18.3%,增幅雖比上年回落了7.7個百分點,但仍占同期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7.4%。由于廣東科技總體水平低于發達國家,多數內資科技企業規模較小,而國內又缺乏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產業投資公司,企業自籌資金有限,而通過銀行等融資渠道又難以暢通無阻,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技術開發投資,致使新產品開發緩慢,現有科技成果難以產業化,使廣東內資企業尚難以全面進入國際競爭。2007年廣東包括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內的國有企業僅出口高新技術產品290.2億美元,只占同期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22.6%,其出口規模和出口實力和外商投資企業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再次,在出口巨額的數字下獲得的只是微薄代工收入。中國正在成為一個高技術產品制造大國,但中國只是參與了全球貿易的生產環節,還遠不是高技術強國。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不斷增長的數字背后,其實中國出口的所謂高新技術產品大多只是裝配產品,而不是“制造”產品,更說不上是“創造”產品。去年中國僅進口集成電路一項就超過千億美元,進口額高達1277.3億美元,大幅增長44%;進口液晶顯示板407.5億美元,增長速度9.6%;進口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件、印刷電路、通斷保護電路裝置及零件,二極管及類似半導體器件等的金額均超過百億美元。以中國高新技術代工最發達的地區廣東為例,2007年廣東高新技術產品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1100.9億美元,增長18.7%,所占同期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比重高達85.8%;而一般貿易出口141.7億美元,增長62.3%,所占比重僅為11.4%。
此外,國際貿易摩擦的日益加劇使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底氣有點“虛”。近年來,國外對中國設置的貿易壁壘逐漸從傳統的“兩反兩保”轉向知識產權保護、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新形式,針對的產品也從紡織、輕工產品逐漸轉向彩電、手機、電腦、DVD等高新技術產品。同時,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在多邊和雙邊場合多次質疑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國DVD、手機、數字電視等高新技術產品面臨嚴峻的知識產權糾紛。國內區域發展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廣東等東部沿海省市出口所占比重超過95%;對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市場集中度接近80%;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超過8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比重很低,在國際貿易中獲取的比較利益較少,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例如,受被征收高額專利費影響,中國2007年出口DVD1.4億臺,在連續快速增長幾年之后首次出現6.4%的降幅,而其中9成以上貼牌出口,僅收取低廉的加工費用,而利潤則大多被國外廠商獲得。
由于高技術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也是各國在經濟領域中角逐的制高點。目前,國際市場高新技術產業全方位競爭的格局已經形成,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面臨著激烈競爭。關鍵技術和專利的缺乏、日益頻繁的貿易糾紛、不斷被削弱的價格競爭優勢以及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約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亟待新的突破和創新。中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積極應對越來越劇烈的國際競爭,一是建立和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鼓勵企業以自有知識產權產品開拓國際市場:三是發揮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調控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四是扶持效益好、產品附加值高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產業新的增長點;五是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加速在國內延伸產業鏈條,帶動國內產業發展。隨著中國政府和企業針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所采取的相應對策,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數量和質量可望擺脫虛高的局面,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