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從長遠來看必將為其制造出更好的經營環境,是其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協調發展所必需的。商業銀行扶持“三農”應堅持市場化運作,保證財務上的可持續性,應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化建設,并積極創新更為有效的貸款方式方法。
關鍵詞:商業銀行;“三農”;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8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3-0013-04
對于弱勢群體生存狀況的關注,體現著一種人文關懷精神,也是建立和諧社會所必需的。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除了制訂扶持弱勢群體的相關政策、利用財政轉移支付、一些慈善基金的支持外,銀行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毫無疑問,政策性銀行對弱勢群體的支持是其份內的事,那商業銀行是否也有必要對弱勢群體進行扶持呢?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問題。
一、農村弱勢群體是城鄉二元結構下的產物,體制造成的“弱勢”需要體制形成的“強勢”予以修正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發布的中國農村貧困狀況檢測公報,2004年,按每人每年收入668元人民幣計算,中國絕對貧困的人口有2610萬人,如果按照中國低收入新標準924元計算,有4977萬人口屬于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公認的365美元計算,中國尚有2.1億人口處于貧困狀態。其中近80%生活在農村,20%生活在城市。
對于貧困的原因,大致有5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惡劣,資源貧乏;二是生產方式單一,技術落后;三是基礎建設落后,城市化率低;四是產業開發不足、經濟增長緩慢,積累效率低;五是扶貧方式單一,“輸血型”經濟嚴重,返貧率較高。若是從深層次剖析,則可以從建國初到今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中尋找根源。
李成貴在《國家、利益集團與“三農”困境》一文中,詳細地分析了中國農民之所以成為弱勢群體的原因,他認為既有農民本身的局限性,也有體制的原因。在建國初期,中國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工業化戰略,農業為實現這個發展戰略貢獻了較高的“農業剩余”,使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據有關部門測算:1952-1990年,全國農民通過農業產品“剪刀差”和其他形式,為工業化建設提供了9500億元資金。1982~2002年,全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3600萬畝,按其中70%為征地,征地中的一半為經營性用地匡算,各級政府從農民手中獲取的土地凈價差收益在14200億元以上。2002年全國農民工9400萬人,按當時全國二、三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的50%計算,每個農民工為城市創造了1.2萬元價值,而農民工年平均工資只有5500元。全國農民工為城市作了5200億元貢獻。多年來,國家公共資源向城市傾斜過多。國家向農民索取多,投入少,加上農業自身的弱稚性、農民自身的弱勢地位,使農業發展落后于工業,農村發展落后于城市。這個弱勢群體的問題得不到改變,會延緩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制約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通過統購統銷、人民公社和戶籍制度等,客觀上造成了城鄉分割,形成了二元經濟結構。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力大大增強,財政收入增長迅猛,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階段了,那種人為割裂城鄉的體制需要改變,要促進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城市較之農村,顯然是呈“強勢”狀態,強勢群體在對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弱勢群體。這就需要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多關注農業、農村,關心農民,體現建設和諧社會的國家意志。“三農”問題,瓶頸還是資金約束。這就是小額信貸近年來這么火熱的原因所在。關注和消除貧困,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金融機構需要與財政部門一道,參與到扶持弱勢群體中來,此舉是提高金融機構的社會信譽的重要步驟,也是其重大的社會責任。
二、商業銀行有責任扶持弱勢群體,這不僅符合公司治理架構中相關利益者理論的要求,也是商業倫理道德的要求
商業銀行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最大目標,是追求價值最大化、市值最大化,這是商業銀行的“商業”本性使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先后經歷了古典管家理論,到信息不對稱下的委托一代理理論,最后發展到相關利益者理論。前二者把廣泛的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排除在外,后者則認為雇主、顧客、債權人、社區等應該包括在企業的公司治理框架之中。
美國商業銀行從股東利益為導向的公司治理框架,發展到強調包括社區服務在內的社會責任的公司治理結構,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一開始,是反對商業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從美國的相關法律來看,1919年知名的Dodge V.Ford motor Co.一案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Henry Ford,在少數股東反對下,運用其權力,保留部分盈余不發放給額外公司股東,以便擴大汽車生產規模,目的是想把福特汽車以較便宜的價格出售給美國大眾,給大眾帶來實惠。但法院裁定福特此舉違反了受托人義務,認為這種行為應加以禁止。從這個判例可以看出,在美國早期(約20世紀初),建立商業公司,均以創造利潤為原則,不得為人道主義、教育、慈善或其他公司活動,以捐贈或其他方式使用公司資源。后來,慢慢發生了變化,1984年5月,美國法律研究院通過了“公司治理三原則:分析和建議”,明確商業公司從事商業行為,應以提升公司利潤與股東利益為目標,但以下三點例外:(1)應與自然人在同一程度內,受法律之約束;(2)考慮適當的倫理因素,從事負責任的經營行為;(3)應為公共福祉、人道主義、教育和慈善之目的,捐獻合理數目的公司資源。這三點,我們可以稱之為社會責任。
對于公司的社會責任,劉連煜將其歸結為五種學說,即:雙重論;一元論;適度理想主義;高度理想主義;實用主義。(1)雙重論認為公司屬于私領域(政府屬于公領域),公司的目標是“為股東謀取最大的利益”,但公司仍需負擔來自契約或來自法律上規定的社會義務。(2)一元論認為企業擔負社會責任,長遠來看必將為企業制造出更好的經營環境與文化,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自身利益是一致的,社會責任是企業的長遠利益,二者是不矛盾的。(3)適度理想主義的基本思想是,公司的經營先應主動遵守法律的規定,不應一味信奉并以“成本與收益”分析作為決策的基準。意思是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有時不執行法令的懲罰小于收益,凈收益是正值,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也應嚴格遵守法律。之所以稱之為“適度”,是因為企業僅僅是嚴格執行了公共政策,但沒有積極創造公共政策。(4)高度理想主義有些等同于相關利益者理論,即企業不僅要創造利潤,還要促進公司從事認為適當的社會責任。(5)實用主義說是指政府應充分利用營利性公司,來執行公共政策。因為營利公司較之政府能供給更好的專門技術和有效率的管理。營利性公司應在創造利潤的基礎之上,擔負起更高的公共服務之責。
我國銀監會在《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的意見》中,把履行社會責任看成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認為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的形象,構建商業銀行良好的品牌優勢和信譽優勢,是商業銀行具有更好的社會公信力和美譽度。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與銀行自身利益實際上是一致的,這就是上述一元論的觀點。按照銀監會的定義,我國商業銀行應履行的社會責任應包括:維護股東合法權益,公平對待所有股東;重視和保護員工的合法權益;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施綠色信貸;改善社區金融服務,促進社區發展;關心社會發展,支持社會公益事業。這里筆者要特別強調商業銀行支持“三農”等弱勢群體的社會責任。筆者認為,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是其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協調發展所必需的。也是商業銀行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為建立“理想”的社會和實現自己所在社區的奮斗目標應負擔的責任和義務。
就扶持“三農”而言,也是與商業銀行的長遠利益一致的。國內目前許多銀行正在把“三農”業務看成是未來發展潛在的藍海市場。匯豐銀行已經在湖北設立了村鎮銀行,交通銀行已經入股南通商業銀行,且成為第一大股東,中國農業銀行把支持“三農”作為股份制改革的戰略定位,避開已高度競爭、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去開辟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中國經濟在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要實現GDP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和諧社會,未來的重點一定是在農村。因為城市經濟已經相對飽和,而農村的需求還有待開發。中央的財政重點投入在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村提供大量基礎設施資金。商業銀行相應地可以提供配套的流動資金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下發了《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要加快農金體制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準入試點工作,加大農發行支持“三農”的力度,推進農業銀行改革,深化信用社改革,郵政儲蓄要擴大涉農業務范疇,積極培育小額信貸,鼓勵發展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要求加快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將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當地的政策,引導各重要金融機構到農村開展業務,建立健全農村保險和農業再保險體系。可以相信,通過這些措施,“三農”問題一定會得到大的改善,“三農”將成為商業銀行爭相進入的經濟增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支持目前仍是弱勢群體的“三農”與商業銀行的長遠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三、商業銀行扶持弱勢群體應堅持的原則
(一)要堅持財務上可持續的原則
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存款,不是財政無償撥款,銀行要支付利息給存款人。因此,商業銀行在支持弱勢群體時必須堅持財務上可持續的原則。這里不包括商業銀行對一些弱勢群體的捐贈,如捐資辦學、救災捐贈等。
對于弱勢群體的金融扶持,國外有許多成功的例子。著名的有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還有印度工業發展銀行,印尼人民銀行等。尤努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對窮人充滿愛心,帶著理想與激情,創辦了為窮人服務的銀行。作為商業銀行,必須確保貸款能收回,這樣才能確保銀行良性循環,于是,尤努斯首創了五人連帶小組的組織模式,對貸款的發放、使用和償還有嚴格的紀律,只有這樣才能使銀行持續經營。貸款的利率能否覆蓋風險很關鍵。從借款者那里獲得的信貸收益可以支付所有的成本和風險,使銀行可以持續地發展下去。商業銀行的成本有經營費用、借貸資金成本、貸款損失撥備等,這些都需要通過適當的利息所帶來的收入來覆蓋。盡管許多小額信貸機構的利率達到20%以上,遠遠高于正常的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但比高利貸利率低很多。當然作為福利性質的扶貧貸款似乎與商業可持續有矛盾,那些致力于扶貧等社會發展目標的小額貸款機構,如孟加拉的鄉村銀行實際上無法實現財務上的可持續性。而印尼人民銀行(小額貸款年利率10%~18%)和玻利維亞陽光銀行則實現了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印尼人民銀行與菲律賓的商業化小額信貸的經驗還表明,利率提高后,小額信貸的目標客戶并未從貧困階層轉移,而網點覆蓋的深度還有所提高。這表明商業化有助于可持續性地擴大業務覆蓋范圍,貧困人口將從小額信貸商業化中獲益(焦瑾璞,楊駿,2006)。印度的商業銀行涉農貸款利率被強制規定為4%,這是較正常貸款低的利率,結果卻是農村不良貸款激增,農村貸款的收回率才50%-60%左右,這樣就使銀行不具備財務可持續性。在中國,經驗證明,低利率貸款通常被農村中有權有勢的人獲得,而稍高的利率可以緩解這種不公平現象的發生,也有利于吸引各商業銀行參與“三農”貸款業務。事實上,作為福利性質的扶貧貸款,可能存在經營者道德風險。商業銀行發放非福利性質的小額貸款,具有“財務硬約束”特點,克服了“財務軟約束”帶來的浪費、低效甚至腐敗。
基于以上分析,我國商業銀行負有幫助貧困者的社會責任,但首先要考慮財務上的可持續性,財務上不可持續就只能使小額信貸曇花一現,最終達不到持續支持“三農”的目的。
(二)要堅持產業扶持和小額信貸扶持相結合的原則
盡管小額貸款可以支持窮人脫困,但單靠小額貸款是實現不了窮人致富目標的。真正要使農民實現富裕,產業扶貧才是根本途徑。產業扶貧在許多研究中被定義為開發扶貧,認為通過投資方式實現對貧困地區資源開發,以采掘業、種植業、加工業、旅游業等資源性產品為主要開發對象。事實上開發扶貧是一種以投資為主的從屬性扶貧,通過投資開發帶動扶貧脫困;而產業扶貧則是以產業建設為主的主導性扶貧。產業扶貧是通過產業開發和產業建設,促進貧困地區企業成長和勞動力轉移,通過企業集聚、城鎮化建設,促進貧困地區人口脫貧致富和地方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商業銀行支持“三農”提供了載體,一方面可使商業銀行獲得財務上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鏈建設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因此選擇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進而帶動農民參與,實現企業和農民雙贏的目標。
然而,實現產業扶貧也受諸多條件制約。據調查表明,欠發達地區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濃,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怕承擔風險,交通運輸不發達,自然條件惡劣等,使得農業產業化難以形成。如青海、西藏的農牧民長期習慣了游牧生活,要把他們組織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說,單靠政府組織是不行的,必須靠發揮市場的作用,才能使產業化建設高效和可持續。
產業扶貧的關鍵在于抓住產業鏈建設。農業產業鏈建設是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航運、銷售等環節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對其中人、財、物、技術、信息等要素流動進行組織、協調和控制,以獲得農產品價值增值。如云南通過發展花卉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據農業部規劃,我國將重點建設黃淮海地區優質、專用小麥產業鏈,東北及內蒙古東部玉米、大豆產業帶,長江流域優質油菜和柑橘產業帶,陜西和渤海地區蘋果產業帶,沿海及重點河流優質水產品產業帶。通過這些產業帶的建設,必將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三)不斷創新的原則
孟加拉模式的小額信貸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關鍵在于尤努斯教授根據孟加拉農民的特點,創新了一整套確保農民借款者能償還貸款的體制機制。借款人組織由“會員——聯保小組——鄉村中心”組成。村莊中每5個人自愿組成一個借款小組,每6個小組組成一個鄉村中心,每個小組選出組長,小組長選出鄉村中心主席。鄉村銀行對組長和中心主任進行培訓。在鄉村銀行的第一代模式中,是采用團體貸款模式,小組成員內負有連帶擔保責任。每星期小組要和本中心的其他小組一道召開中心會議,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和制約,如有一個成員違約,整個小組將失去借款資格。成員每周存入一個“塔卡”,作為小組基金和風險金,貸款實行“整借零還”,減輕借款農民一次還款壓力,也幫助農民合理安排支出。通過在鄉村中心會議集中放款、還款與培訓,使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并營造團隊精神。這種機制確保了該銀行貸款償還率達97%。其他的小額貸款機構也都采用了類似的組織模式。我國云南省扶貧辦與香港施樂會合作創辦的“云南劍川象圖社區綜合發展項目”采用了尤努斯的做法,深受農民歡迎。該項目貸款年利率6%~7%,用于種植業、養殖業、商業、手工業及家庭副業,已啟動兩期,總數為765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對于產業扶貧,這些年商業銀行摸索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就產業扶貧本身來說,其組織模式也呈多樣化。比較常見的有:(1)公司+(基地)+農戶。其特點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為主,以契約、服務等不同形式將基地和農戶聯系起來,以企業發展帶動農戶發展,而農戶又為企業提供穩定的原料保障,雙方共擔風險。(2)“中介組織+農戶”。包括“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專業協會+農戶”、“農業大戶帶動型”。(3)“專業市場+(基地)+農戶”。這種產業模式是以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連接農戶并帶動主導產業,發展與其配套的加工、運銷等行業。專業批發市場如山東壽光的蔬菜批發市場是全國蔬菜的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與信息交流中心。(4)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即龍頭企業牽頭組成合作組織,通過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與農戶結成經濟共同體。(5)公司+基地+農業工人,即龍頭企業將農民的土地成片租賃后建立基地,然后雇用當地農民做工或反包給農戶經營,企業對基地的生產實行一體化管理。上述模式是這些年農業產業化探索出的產業化扶貧的新路,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對這種產業化支持“三農”,商業銀行要大力扶持。一方面有利于農民脫貧致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業銀行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使社會責任與自身利益得到有效的統一。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盧艷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