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貝在我國夏朝已是實物貨幣之一,在商朝和西周時期成為全國通用的貨幣。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和天然海貝的不敷應用,在流通領域出現了各種仿制貝幣,其中銅仿貝的鑄行成為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過渡的重要載體。秦朝建立后,貝幣退出流通領域,但在云南地區,貝幣一直行用到明末清初。貝幣作為我國最早的貨幣,行用了1500多年,形成了一條獨特的興起與衰落的軌跡。
關鍵詞:貝幣;商族;仿制貝;有文銅貝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3-0079-04
中國的商品交換活動產生于上古時代,在三皇五帝的原始社會末期,已有氏族部落之間的產品交換。夏朝建立后,我國進入奴隸社會。隨著私有制的發展,社會分工的擴大,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剩余產品增多,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出現了專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在商品交換中產生了實物貨幣。從夏朝開始,經商朝到西周,貝幣在商品交換中廣泛行用。
一、貝幣的興起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約距今7000年以前,我國歷史進入到原始社會中期。在距今7000~4000年前,我國古人類社會進入到古史傳說的“三皇五帝”時期,屬于原始社會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當時人們已學會培植谷物,馴養家畜,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人類的生產活動開始呈現門類多樣性。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使生產呈現出專業化特征。這時的產品交換已不再是偶爾為之。而是變為經常且必須。交換經常發生是因為剩余產品增多后,氏族或個體有了更多自己消費不完的產品可以拿出去交換。交換成為必須是因為生產活動專業化后,生產者的產品有很大一部分不是為了自己使用和消費,而是用于交換他人的產品,即通過交換,從他人手中獲得自己所需的物品。當時,專門進行產品交換活動的市場已經出現,《易經·系辭》對這一情況的描述是:“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但在當時貨幣還沒有產生,人們的交換是以物易物,正如《詩經·國風·氓》中所描述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漢代桓寬的《鹽鐵論》中講:“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無,抱布貿絲而已。”
三皇五帝之后,是為夏朝。夏王朝居民活動地區位于中原,土壤肥沃,適于農耕,剩余產品日漸增多。貨幣的產生有兩個基本原因:一是社會分工,產品交換成為必須
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產品的所有者自主擁有產品的處置權。這兩個條件在夏代都已具備,即夏代有了貨幣產生的土壤。
在交換活動日益頻繁、交換范圍更加擴大的條件下。在商品交換中就會出現能為其他商品進行估價的特殊商品——原始貨幣。原始貨幣為實物貨幣是指具有貨幣功能的自然物品和人工制作物。根據文獻和考古發現,在夏代,生產工具、糧食、布帛、牲畜、皮張、齒角、龜殼、珠玉、海貝等都充當過交換媒介。后來有的被逐漸淘汰,只有其中幾種為大家樂意接受而保留下來。這種充當貨幣的商品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有所不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來交換物品上,因其稀少甚不易得,加之珍貴美觀而為大家喜愛,因此被大家樂意接受,如海貝對于中原地區的人們來說即屆這種情況;二是固定在本地盛產且可交換的產品或使用物品上,如農業地區的糧食,手工業地區的工具、布帛,牧業地區的牲畜、皮張,漁獵地區的獵具、齒角等。
夏代貨幣在史籍中已有所記載。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桓寬在《鹽鐵論·錯幣》中載:“故教與俗改,弊(幣)與世易。夏以后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錢刀布。”從考古發掘和史籍資料看,中國貨幣起源于夏代是可以確定的。當時,除了海貝作為貨幣外,金、銀、銅、玉以及刀、劉、鎛等生產工具在不同地區也充當貨幣。就是說貝殼在夏代已是實物貨幣的一種,但在夏代貝幣還沒有成為全國惟一的貨幣。
如果說漢代學者司馬遷和桓寬的記述是后人對前代佚事的追述而帶有一定的傳說性,尚不足以證明貨幣的起源,那么后來考古發現的實物資料卻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貝和仿制的骨貝與石貝。通過對該遺址出土的器物進行放射性碳素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1600年,與夏代紀年大體一致,因此考古學家們確認二里頭文化遺址為夏代遺址。另外,在河南陜縣七里鋪、鄭州上街夏代遺址或墓葬中,也發現有骨貝等仿貝。這些仿貝的發現,說明當時貝作為貨幣來使用已很廣泛了。
夏代中原地區用作貨幣的海貝主要有兩種:一種背部呈紫色,有美麗的斑紋,即古文獻中記載的“紫貝”、“紫石”;另一種呈白色,背部有黃圈,稱為“環貝”。這兩種貝因為普遍用作貨幣,所以古文獻中把其稱為“貨貝”。貨貝是海生動物,生長在我國東海和南海低潮區的巖礁間,對中原地區來說是外來物品,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是通過交換、俘獲或其他方式獲得海貝的。
貝幣在夏朝的興起與商族的遷陟和興盛有關。商族是一個古老部落,其始祖為契。契在舜時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毫(今河南商丘)。商族原居住在黃河中下游,靠近海濱,素有以貝殼為裝飾的習慣。他們把貝殼穿一小孔,用繩串起系于脖頸、手腕或腳脖之處。周商族部落西遷后,仍舊懷念舊習,以貝殼作為裝飾物件或吉祥之物。而中原各部落的人們對貝殼也十分喜愛,都愿意用自己的物品來交換海貝。這樣,海貝就逐漸成了商族部落與其他部落進行交換的物品。商族人有外出經商的傳統習慣,由于不斷地與外族進行交換,使商族人所存海貝數量減少,商族人為充實自己的交換手段,有些人就到海濱一帶去撈取或以物品換回一批又一批海貝,然后再用貝殼換取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來充實、壯大自己。貝殼對于中原地區的人們來說是外來品,因數量稀少所以價值較高。而隨著商族商品貿易范圍的擴大,使用貝幣的區域也不斷擴展。
海貝之所以成為貨幣,還在于它本身具備充當貨幣的基本條件:一是海貝外觀光潔美麗,小巧玲瓏,是當時人們理想的裝飾品,因而有使用價值;二是要獲得海貝,需要從海中撈取或在岸邊撿拾,且從沿海運往內地都需付出勞動,因而有價值,加之其稀少,因而價值較高;三是海貝本身有自然單位,便于計值計數;四是人們把海貝穿孔后用繩子串起,便于攜帶;五是海貝質地堅硬,便于保管,在流通中也不宜損壞;六是它的供給量不多,得來不易,不致流動過濫。需要說明的是,在各式各樣的海貝中,長期充當貨幣的是齒貝(貨貝),古文獻中的“玄貝”、“紫石”、“棗貝”等,均指齒貝。這種貝正面有一溝槽,溝槽兩邊有齒紋,背面隆起,光潔美麗。在夏代中晚期,由于商品交換的擴大,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貝殼上,是為貝幣,并在中原地區流通使用。
二、貝幣在我國的盛行
到夏桀統治時,由于殘暴無道,失去民心,商湯趁夏亂而翦滅夏的許多屬國,最后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代由于銅器的廣泛使用,社會生產力有了更大進步。商代的手工業分成許多門類,各門類又分成許多專業,各專業內又有很細的分工。這種細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廣泛的交換活動,加速貨幣的進化。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鯨、海蚌、海貝、龜、玉等,都不是當地的產品,說明商代的商品交換范圍已非常廣大。已有了靠經營商業販運謀生的商人。古代有“殷人善商,周人善農”的說法。商族人成為國家的統治者后,其長期使用的一般等價物——海貝便迅速淘汰了其他一般等價物。成為流通于全國的通貨。海貝在商代成為流通全國的主要貨幣,有著多方面的證據:
一是有文字記載。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銘文中,多有“取貝”(接受賞賜)、“錫貝”(賞賜)、“獻貝”(進貢)、“囚貝”(殉葬)、“孚貝”(戰爭中虜獲)等字樣。從這些字組中,可以看到當時上自國王,下自臣民用貝進行賞賜、支付、購買等方面的蹤跡。
二是有出土文物佐證。在已發掘的商代墓葬中,經常出土隨葬的貝幣,少則幾枚、十幾枚,多則百枚、千枚。如1965-1966年發掘的山東益都蘇端口屯一號亞字形商代晚期方伯墓,隨葬貝殼3790枚。用如此多的海貝隨葬不可能是裝飾品,而只能是墓主財富的象征。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發掘的商王武丁之妻婦好墓中,一次就出土隨葬的貝幣6680余枚。這在當時是一筆為數巨大的財富。
三是在漢字的構成中有充分的表現。商代是我國漢字形成和發展時期,因此許多涉及財貨、價值、交換等方面的文字,均有貝字偏旁。例如:用于表示財富的:財、貨、資、寶、貯等;用于交換活動的:買、賣、貿、購、賑、賈等;用于商品價值的:貴、賤、貶等;用于信用活動的:貸、貰、賃、債、質、賑、贖、贅等;用于人際錢財交往的:贈、賞、賜、賄、賂、賀、贍等;用于繳納支付的:賦、貢、費等;用于經濟活動的:賬、負、貫、賺、賠、贏等;與錢財活動有關并具有貶義的:賭、賊、贓、貪、賴、贗等。
貝幣的計算單位是朋,一朋的貝數,古人有2枚、5枚之說,今人一般傾向于10枚一朋,即每朋10貝。王國維在《說玨朋》中有“五貝一系,十貝一朋”之說。在商周時期的文獻中,常有“朋”字出現。金文中王侯對下屬或臣民的賞賜多以“朋”計,《詩經·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見君子,錫(賜)我百朋”的吟唱。1959年在河南安陽商代墓葬中曾出土銅鼎一件,上有銘文記述賞貝之事:“王商(賞)戍嗣子貝廿朋”。“朋”最初是指用繩穿起來的貝幣。出土的貝幣有很多是帶孔的,這是海貝作為貨幣行用時穿系的遺跡。一般早期穿孔較小,稱小孔式貝;后期穿孔較大,稱大孔式貝。
商代中后期,隨著商品交換規模的擴大,天然貝幣逐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為了彌補市場貨幣的不足,出現了許多仿制貝,如石貝、珧貝、陶貝、骨貝、蚌貝、銅貝、銀貝、包金貝等。在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均有大量仿貝與真貝一同出土。各類仿貝與真貝相伴而行,是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過渡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西周建立后,重視商品生產和流通,為商品交換設立市場,城邑設市三種:“大市日仄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地官·司市》)。在人煙稠密地區,“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為保證正常的商業活動,設有司市、質人、胥師、賈師、司(武虎)、司稽、肆長等職位進行管理。西周初期,貝幣仍是流通全國的通貨。從眾多的文獻資料看,在商周之際,貝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行使著貨幣的基本職能。
一是價值尺度。如商代小臣邑斝(古代盛酒的器具)銅器上,有銘文“癸巳,王易(賜)小臣邑貝十朋,用乍(作)母癸尊彝。”在商代戍鼎中有銘文“丙午,王商(賞)戍嗣子貝廿朋,在闌宗,用乍(作)父癸寶鼎”。又如西周初期成王時的遽伯曩簋銘文“遽伯瞏乍(作)寶尊彝,用貝十朋又四朋”。在古代,受到國王賞賜是很榮耀的事,被賜者大多都有用所賞的貝幣(銅仿貝)來鑄造彝器以資紀念或炫耀,同時也表明了這件青銅器在當時的價值。西周銅器衛盉銘文中載:矩伯從裘衛手中買了一塊玉璋,價值八十朋;又買了兩張虎皮、兩件鹿皮披肩,一件同裙,共值二十朋,矩伯以“十三田”折價給付。說明當時的貝確已成為價值尺度。
二是流通手段。海貝成為一般財富的代表,用貝可以購買任何物品。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西周早期亢鼎,上有用海貝作為媒介進行交易的銘文記錄。商代甲骨文中的“買”字,寫法不同,但皆具貝形。故許慎的《說文》曰:“買,市也。從網貝。”網貝有市利之意。古籍《尚書·盤庚篇》記述了盤庚斥責他的臣僚們貪求貝玉的行為,告誡他們要“無總于貨寶(貝幣),生生自庸”。可見在商朝時,貝已成為官員們貪求的財寶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貝已成為社會公認的流通手段,有了貝殼,就可以用其交換來各種物品。現存的商代的一個饕餮紋鼎的內部,刻有像人荷貝立在船里的銘紋。一個人挑著貨貝,坐著船到別處去,顯然是以貝作為流通手段,去進行商品買賣。
三是支付手段。從甲骨文和銘文以及后世的有關史籍中了解到,商周時期百姓向國家繳納的貢賦,富豪向國家的捐獻,罪犯向國家專政機構交納的贖金,國家發放給官吏的俸祿,國家給有功將士和各行業能者的賞賜,國家借貸和民間借貸及對官員的賄賂,大多是用貝來進行支付。商代甲骨文中的“貸”字,就是把貝借給別人。西周時國家已有稅收制度,而“貢賦”兩字皆從“貝”,可見當時的納稅人是以貝幣繳稅,或把物品折合成貝幣繳稅的。
四是貯藏功能。商代甲骨文中“貯”字的形象,就是把貝藏在容器之中的意思。而“寶”字,則是室中藏有貝和玉。甲骨文中有:“取有貝”,“光取貝二朋,在正月取”。《說文》曰:“取,捕取也。”因為貝是貨幣,是財富的一般代表,所以殷人常用武力來獲取,以積累財富和增加購買手段。
三、銅仿貝的行用與貝幣的衰落
西周中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冶煉技術的進步,用金屬材料制作的仿制貝幣逐漸流行。從發掘的文物看,銅鑄貝幣早在殷商時代就已經出現,河南、山西等地都曾出土過銅貝幣。例如,1971年在山西保德縣林遮峪村的一個商代墓葬中,同時出土了海貝112枚、銅貝109枚,這些銅貝被認為是中國最典型的早期銅貝。銅貝幣是我國金屬鑄幣的肇始。不過總體來看,商代市場上行用的絕大多數還是天然海貝,而金屬仿制貝的數量較少。約在西周中期以后,銅貝幣的使用逐漸增多。現在已知銅貝幣大體有兩類:一類是無文銅貝,另一類是有文銅貝。
無文銅貝又分兩種,一種是形體凸起,齒紋成曲線,比較像真貝;另一種則形體扁平,齒紋成直線,鑄造簡單,使用方便。西周中后期,銅貝已相當普遍地與海貝及骨、石、蚌等仿貝一起參與流通。山西侯馬自1954年至1986年共清理周代墓葬1390座,出土銅貝(包括包金銅貝)2100多枚,相伴出土的還有大量海貝和骨蚌貝3399多枚。但這時的銅貝是無文銅貝,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自然貝的衍生物,是以自然貝形狀的銅來代表一定的價值,或代表一定數量的財富。無文銅貝在春秋時期的三晉、齊、燕等地區都曾在市場流通。
大約在春秋中期前后,有文銅貝開始登上貨幣舞臺。1986年,湖北云夢楚王城的田野考古發掘出土銅貝50枚,其中少數為無文銅貝,多數為有文銅貝。該遺址為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從而揭示了楚國有文銅貝與無文銅貝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系。戰國時楚國行用爰金和蟻鼻錢,其中爰金取形于龜甲,而蟻鼻錢則是由貝幣演變而來。
有文銅貝迄今為止僅在楚國故地發現,說明有文銅貝只在楚國鑄造和流通,而在其他諸侯國不曾行用。從無文銅貝到有文銅貝,從形制上來說經歷了一個演變發展過程。無文銅貝大多是空腹磨背的貨貝形狀,面凸起,有齒紋,背呈殼狀。有文銅貝其形制則為實腹凹背或實腹平背,無齒紋,幣面上鑄有錢文,下端有一穿孔,最終形成外形橢圓、面凸背平的實腹形狀。
楚國的有文銅貝又被稱為“蟻鼻錢”、“鬼臉錢”,銅貝上的文字到目前為止已發現有9種,大多為一個變形的“貝”字、“金”字、“君”字等或一個字組。其錢文的讀法、含義,至今存在諸多不同看法。有文銅貝形小體輕,含銅量小,一直以枚計值。有文銅貝錢文為陰文,與楚國爰金的錢文類型一致,而與同一時期北方各諸侯國的布幣、刀幣、圜錢錢文為陽文不同。從出土發現看,有文銅貝的流通分布大體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在楚國的疆域內。有文銅貝的形體,也經歷了一個由大變小,分量由重變輕,穿孔由穿透到不穿透,外形由橢圓到圓形的變化過程。戰國末期的有文銅貝,形體基本上接近圓形,重量僅為早期銅貝的四分之一。這表明有文銅貝流通力的減弱,顯示出最終走向衰落的趨勢。
銅貝廣泛流通使用后,貝幣的計算單位改為“寽”。寽是古代金屬貨幣重量單位名稱,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銖,即略小于半兩(十二銖)。周孝王時的忽鼎上有“買茲五夫用百寽”的銘文,是說買五個奴隸的價格是一百哥銅貝。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有“取貝卅寽”銘文。這些都是西周中后期銅貝幣流通使用的記載。以寽來計算銅貝,是貨幣制度的一個重要改革。朋是以個數計算貨幣價值,寽是以重量計算貨幣價值。用寽計算銅貝幣的價值,從此開辟了秤量貨幣的新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除楚國使用無文和有文銅貝外,北方其他諸侯國基本不再使用天然貝和仿制貝,而是行用由青銅鑄造的布幣、刀幣、圜錢以及青銅塊。而貝幣和仿制貝最終退出流通領域,則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和加強國家的統一,實行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統一措施,實行統一的貨幣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公元前210年,秦朝頒布貨幣改革令,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史記-平準書》記述:“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至此,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貨幣制度,從法律上規定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充當貨幣,只有黃金與“半兩”銅錢才具有法定的貨幣資格。
秦朝以后歷代王朝再沒有正式規定以貝為幣,不過也有例外。如公元8年王莽篡政后,頻繁進行幣制改革,其中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進行的第三次貨幣改革,又恢復以龜、貝為貨幣。在其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寶貨制”中,規定貝貨五品:大貝長4.8寸以上,一朋(2枚)值216錢;壯貝長3.6寸以上,一朋值50錢;玄貝長2.4寸以上,一朋值30錢;小貝長1.2寸以上,一朋值10錢;漏度長1.2寸以下,每枚值3錢。結果是幣制混亂,社會騷動,不得不于天鳳元年(公元14年)宣布廢止而告終。
在其后的歷代王朝中,雖然貝幣已不再充當貨幣,但在中華大地上貨貝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作為貨幣繼續使用。地處祖國西南邊疆、商品經濟發展比中原地區遲緩的云南地區,直至春秋晚期全國已廣泛使用金屬鑄幣時,始出現以海貝為貨幣,漢唐、宋元時期成為主要通貨,直至明末清初才逐漸停止使用。《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唐初以烏蠻為主體的奴隸制政權南詔(地處云南),使用的貨幣是“以繒帛及貝市易,貝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宋代《政類本草》記載,五代至南宋時期的“貝子”(貨貝),“云南極多,用為錢貨交易”。《元史》記載:“云南以海貝為錢,謂之貝子”。元朝曾試圖在云南推行紙幣,但未成功。元明時期,云南使用貝幣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計數單位:1貝稱莊,4貝稱手,16貝稱苗,80貝稱索,1600貝稱袋。明代《本草綱目》載:“云南用貝,明時尚然。”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官府在云南設局鑄錢,但當地百姓不用,仍習慣使用貨貝。明朝末年,由于大量外地海貝運入云南,導致貝幣急劇貶值,銅錢才逐漸被百姓接受。清朝初年,貨貝終于走向衰落,清順治時,銅錢和白銀成為云南地區的主要通貨。至此,貝殼在中華大地上終于正式退出貨幣領域,重新回歸到普通商品行列,主要作為人們的飾物之用。
綜上所述,海貝作為我國早期的實物貨幣,行用時間之長是獨一無二的。海貝在夏朝已是主要實物貨幣之一,如從夏朝算起,到春秋時期被金屬貨幣所取代,約行用了1500多年。銅仿貝作為金屬貨幣,從商代中期算起,到秦朝時廢止,約行用了1200多年。而在云南地區,上迄春秋晚期,下止明末清初,貝幣行用了2000多年。貝幣的長期行用,對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一些懸疑問題還有待考古發掘做出進一步證實。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李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