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學習它們的經驗,對積極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教育;經驗;特點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3-0066-02
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習它們的經驗,對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積極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特點可大致概括如下:
一、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實行國家干預
1、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在歐美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被作為經濟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德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經濟和科技發達國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其獨具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被稱為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職業教育在歐美教育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瑞士作為世界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之一,他們的國民在接受9年義務教育后,進入大學或專科學校的不過15%,其余的將通過學徒培訓或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
2、通過立法,強化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干預。如美國從1917年聯邦政府通過的標志著美國職業教育制度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開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標:美國教育法》和《學校—工作多途徑法案》,近80年間由政府發布的有關職業教育法律(案)達10部。德國職業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聯邦職業教育法》(1969年)、《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1981年)以及《手工業條例》(1965年)、《聯邦勞動促進法》(1969年)、《企業憲法》(1972年)、《聯邦青年勞動保護法》(1976年)。2005年4月1日將《聯邦職業教育法》與《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合并,經修訂后頒布并實施新的《聯邦職業教育法》。
3、職業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歐美發達國家對職業教育提供經費支持,主要有兩種形式:(1)政府直接撥款。在美國,政府出臺的每一部有關職業教育的法案,幾乎都有一部分內容規定配套專項經費的數額。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約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50%。新西蘭大約70%的職教經費來自政府。(2)通過政府促使企業投入。如法國法律規定,企業完成各項繳稅義務后必須承擔至少兩項支出:一是按上一年職工工資總額1.5%的比例提取繼續教育經費,用于本企業職工的在職職業培訓;二是按上一年職工工資0.5%的比例繳納“學習稅”,用于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德國職業教育的大門向每個公民敞開,惟一條件是受訓者必須選擇一家企業,并與之簽訂培訓合同。
4、實行并強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目前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都頒布并實施了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澳大利亞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對各行業制定全國統一的職業技術教育標準,頒發統一的資格證書。英國1986年由國家資格委員會創設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文憑一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幾乎覆蓋了英國所有的職業領域,在英國境內都得到承認。1992年又實施了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該資格既可作為就業的依據,又可作為升大學的依據,使學生在升學和就業方面更具靈活性。在法國,由于農村職業教育學制和專業不同,法國大學有以下五種證書:農業徒工證書、農業專業能力證書、農業專業技術員證書、職業教育證書、農業高中證書(準備上大學)。
二、特別保護農業職業教育
一些國家和地區盡管農業勞動力和農產品產值所占比重很小,但為了滿足本國、本地區居民的農產品需求,擴大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這些國家和地區仍然把農業發展和農業勞動力素質提高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強對農業職業教育的保護。
1、明確提出培養新一代農民的目標。如韓國政府1981年開始組織實施農漁民后繼者培養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選拔,通過宣傳教育,父母的勸導,讓農村青年報名,再通過一定程序公開、公平、公正選拔錄取;第二步是培養,對選拔錄取的對象,通過農業院校或職業中學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培訓,使之成為合格的農漁民后繼者。我國臺灣地區,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培養農業經營者為目標,制定了培養8萬“核心農民”的計劃,先后在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和農業專科學校試辦農場經營管理科。
2、對農業職業教育學生實行優惠政策。如我國臺灣。“對要求學農者,由基層農會審查推薦,對其家長實際耕作面積水稻在1公頃以上,蔬菜、花卉0.6公頃以上,畢業后志愿從事農場經營3年以上的學生實行優惠政策:保送農會每期給學生發給獎學金4000新臺幣;學校組織開展示范作業,收入60%歸學生;減免學雜費、實習實驗費1/3;畢業前返家實習優先辦理貸款;畢業后經營農場1年以上,成績優良,推薦進入農業專科學校的經營科或農場管理科學習。這些優惠政策,使臺灣農業專科學校畢業生從事農業本行或創辦農業企業者逐步增加。”
3、對畢業生提供創業資助。韓國政府1980年制定了《農漁民后繼者育成基金法》,對畢業生創業提供200~5000萬韓元的資金援助,年息5%,5~10年內償還。法國1995年由總理與各農業協會主席簽署了《青年就業國家憲章》,按照該憲章,政府與農業組織之間建立契約,籌集至少34億法朗基金,支持農業教育與培訓。正是這些政策使法國農業職業教育招生形勢看好。1995年,法國只有約75萬農業生產者,而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學生總數則達28.54萬人,占農業勞動者總數的38.1%。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曾出現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流動,相應出現了農業職業教育的滑坡。一些國家和地區盡管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日本1960年之后通過對農產品如稻米高價收購、低價供出、財政補貼等辦法,提高務農的比較利益,但并未給農業職業教育帶來多大起色,畢業生回農村去的仍然很少。因此,究竟采取哪些措施能更有效地保護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實踐技能培訓與理論學習相結合
1、增強受教育者的職業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防止受訓者狹隘的專業化。德國要求獲得某一職業資格的受訓者須熟悉7至8個工種所要求的崗位技能。德國、法國、瑞士的職業教育核心是“雙元制”(學徒制),職業培訓通常為3年,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地點進行,兩地學習時間之比一般為4:1。這種制度的主要優點在于:職業技能訓練在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上進行,實戰性強,有利于培養職業興趣和適應崗位需求,而且降低了學校的培訓成本,有利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2、調整專業設置。一是針對與農業相關職業的不斷出現,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開設與農業生產相聯系的和與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的專業,如園藝、農業供應、農業機械、農業設備、農業市場等。二是打破行業、企業界限,以“通用工種”為標準,對工業職業教育相關的專業進行合并,組成新的綜合化專業。如德國已將12種工業電子專業的職業學徒培訓合并為4種。美國高等農業職業學校的學生必須到農場、公司等參加生產實踐,并幫助完成某一生產課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才能畢業。到了三年級每人分1英畝土地,學校負責投入,由學生完成生產過程,根據經濟收益評定成績,并償還學校的投入,若虧損則成績評定不及格。
3、改革課程內容。一是強調多學科的交又滲透,培養復合型人才;二是在強調能力本位的同時,普遍強化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共性知識,為學習者個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學校提供更廣泛的準備;三是強調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并把這方面的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關注外語能力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受訓者更有效地運用對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國、法國、英國等正采取拓寬專業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訓內容,編制“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為受訓者提供更寬的知識面和職業能力。
四、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職業教育發展較慢且以農業職業教育為主。1960年,全國職業高中279所,其中農業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韓國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職業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農業高中減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職業高中達356所,占74.3%。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韓國經濟大發展的時期,經濟形態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逐步實現了在技術密集型基礎上的工業和科技升級。因此,該國在持續穩定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以專科學校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教育開始出現,并得到迅速發展,專科學校在校生人數1970年還是零,1980年增到16.5萬人,1990年增到32.3萬人。90年代后,為適應科技的飛速發展,同時滿足受教育者終身學習的要求,韓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對職業教育體系進行調整:一是調整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學生比例,從1990年的68:32調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過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課程等多形式發展高中階段職業教育。二是大力發展專科學校和開放大學,1995年這兩類學校學生數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勵高等專科學校招收在職人員,靈活辦學,對勞動者進行更廣泛的繼續培訓。四是在中等教育階段開設升學與就業指導課程,根據學生的成績與愛好提供多種選擇。
德國職業教育,根據2005年4月1日頒布的新《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包括職業準備教育、職業教育、職業進修教育以及職業改行教育。職業準備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傳授獲取職業行動能力的基礎內容,從而具備接受國家認可的職業教育的資格;職業教育旨在針對不斷變化的勞動環境,傳授從事合格的職業活動必需的職業技能、知識和能力,井獲得必要的職業經驗;職業進修教育應提供保持、適應或擴展職業行動能力及職業升遷的可能性;職業改行教育應傳授從事另一種職業的能力。德國職業教育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16至19歲年齡組的青年接受職業教育者超過70%,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雙元制”職業教育逐漸向高等教育延伸,出現了采用“雙元制”模式的“職業學院”及部分“專科大學”,可納入高等職業教育范疇。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李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