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診所式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接觸真實案件,運用和鞏固專業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職業素養,能更好地適應生動變化的法律實踐對現代法學教育的要求。但目前我國尚未建立一個成熟的、適用于中國大多數高校的“診所式”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應用和推廣診所式教學,應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建立合適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
關鍵詞:法律診所;法學教育;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8)05-0070-02
一、診所式教學方法的優勢
診所式教學是20世紀60年代首發于美國的一種新的法學教育方法。其特點在于:仿效醫學院的臨床診斷教學,在法學院中開設一系列教授學生實務技能的課程,通過一種涉及現實復雜多變的當事人、事實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把理論知識和實務技巧結合起來。在這種方式中,通過讓學生承辦真實案件,面對真實的客戶和對方當事人,再加上教師的具體指導,使學生掌握辦理法律案件的方法和技能, 為學生將來成為合格的法律職業人才打下基礎。美國絕大部分的法學院都設立了診所法律課程,并且該方法逐步被國外接受。診所法律教育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它不同于傳統法學教學模式的自身優點:
1. 診所法律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的實踐能力。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但是傳統的法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一點,輕視實踐中的實際技能培養。診所法律教育讓學生以主角的身份代理真實案件,使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實際案件來學習法律和技能。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 當人在負有一定責任的角色中學習時, 他學習的動力就更大, 也就更為主動。 診所式教學賦予學生對當事人的責任, 因此他們在這種責任的推動下,會以超出課堂上百倍的努力和細心來處理案件。這種負有責任的學習過程也使學生獲得了如何在實際案件中把握職業道德標準的經驗。
2. 診所法律教育有利于師生間平等和諧關系的建立。傳統法學教育是一種訓政式的、 由上向下灌輸的教育模式,力圖引導學生得到惟一正確的答案。而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并不追求一個惟一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對案件和問題中的各種可變因素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 啟發學生的思路,從中找出最佳的可行方案。學生和教師不應僅是教和被教的關系,還應該建立起平等的交流關系。在診所式法學教育課程中,教師的教案不能隨意改變案件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分析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 因此以教師的想法為惟一正確答案的傳統思路也就不可能行得通, 學生必須在千變萬化的事實與法律條文和原理的結合中尋找答案, 真正開動腦筋發揮主角的作用。老師也要采用啟發式、引導式、提問式的方法組織教學,而不能簡單地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這種教學模式顯然對教師與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
3. 診所法律教育可以彌補案例分析和畢業實習的不足。診所法律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教學方法,與傳統法學教育中涉及實踐環節的案例分析和畢業實習不同。案例教學是目前在我國法學實踐教學中廣泛運用和推崇的傳統教學手段,即教師在講授抽象的法律理論和條文時, 列舉已知或虛擬的案例,予以說明或解釋,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方式迅速理解教學內容。 診所法律教育與案例教學法相比,強調“在行動中學習”。案例教學中的案例是已經發生的或教師為教學虛擬設置的,而在診所法律教育中,面對的是真實的、尚未處理的案件,學生沒有挑選的余地,教師也無法事先獲知案件結果,案件中各種關系需要親自處理,所有細枝末節纏繞其間,真偽難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進入案情之中,不斷地權衡各種利益,以尋找案件的最佳切入點和最合適的解決方法。所以,診所法律教育不只是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更主要是掌握大量的無法僅僅從抽象的案例分析中學到的重要技巧和執業能力。另外,畢業實習也是目前我國傳統的法學實踐教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從其實際運行狀況來看,基本上流于形式。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僅以旁觀者的身份協助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辦案,從事的多為通知當事人、打字校對、裝訂卷宗等瑣碎工作,并不能真正地參與案件的處理。有關單位也疏于對實習學生的訓練和監督,加之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 很多學生選擇不完整實習或虛假實習,根本達不到通過實習鍛煉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這種環境下,診所法律教育被視為“惟一能將學生帶入司法實務領域”的途徑。在診所法律教育中,教師能夠給予有針對性和一定理論高度的指導,而學生成為案件辦理的主角,參與法律實踐全過程,從而鞏固法律知識、培養敬業精神和強化創新意識。
二、診所式法學教學方法的應用
目前, 我國的診所式法學教學方法基本是借鑒和照搬美國模式,尚未建立一個成熟的、適用于中國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模式。我們研究診所式法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適合我國的診所式法學教學模式。 構建診所式法學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并實現鞏固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培養法律職業能力的教學目的。
1. 法律診所的建立。由于我國現階段法律援助力量不夠,而法律援助的社會需求很大,因此,在高校建立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容易得到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這樣便于學生代理案件,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因此,各高校可以以其建立的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為依托建立法律診所。法律診所具體可由接待求助人、登記案源的接待室,會見案件當事人的會見室,開展課堂教學的診所教室,以及收集案件資料的資料室組成。
2. 診所教學主體的選擇。由于診所法學課程的學生要從事法律實務活動,因此,法律診所的學生必須是已學過基本實體法和程序法的法學專業學生,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教學對象應以高年級學生為宜。診所法學教育課程對指導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診所教師除了要具備一般法學老師必備的法律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有辦案的實際經驗;除了在課堂和指導中傳授專業知識外,還要講授專業技巧、職業道德,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診所指導教師必須從那些具有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豐富的法學教學經驗和法律實務經驗的教師中選拔,還可根據需要聘請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做兼職指導老師。
3. 具體教學安排。診所式法學教育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接觸和代理真實案件,培養法律素養和執業能力。具體教學安排應當分三步走,并注意因材施教,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1)在代理真實案件時,應當讓學生自主分析案情并提出代理方案,然后教師參與討論,指導學生確定初步的可行性方案。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應始終以學生和當事人為中心, 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參與案件的討論和分析,注重引導和啟發,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教學相長。為提高代理的質量,避免辦案時可能出現的疏漏,緩解學生第一次代理真實案件的緊張情緒,可以讓學生對案件處理過程進行演練,并準備幾套方案,以保證辦案質量。(2)在案件處理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最初的辦案思路和代理方案,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現實狀況,做到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在實踐中碰到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不斷地追問,引出各種可能性,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相關證據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索, 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牢靠和深入,并通過這種思考和分析,學到法律思維的方法,獲取各種技能,鍛煉和提高其綜合素質。教師全程跟蹤,記錄學生的代理過程并給予適當的評價, 還可以根據需要一對一地個別指導,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具體關注和實際幫助。(3) 案件處理完畢,教師要整理、歸檔全部代理材料,要求學生寫出辦案心得,共同分析得失,為以后代理案件積累經驗。
在一些剛剛開設法律診所課程的院校,學生代理真實案件的機會相對比較少。一方面學校要積極宣傳、尋找案源;另一方面法律診所可以進行模擬訓練。在模擬訓練中,學生并不接觸客戶真實的案件, 他們在虛擬的場景中扮演律師、當事人、證人或法官。模擬訓練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每一位同學的表現進行分析、評價。通過觀察和評價,使學生在學習與總結中不斷積累有益的經驗,為今后代理真實案件打下良好的基礎。 模擬訓練不同于傳統法學實踐教學中的模擬法庭,模擬法庭的全部案卷材料都是事先準備好的,庭審過程更像是一種“戲劇化的表演”,并非真實司法過程的再現。而模擬訓練不僅限于庭審階段,也不追求最后判決的結果和惟一正確的答案,它更注重從開始的接待當事人、提供咨詢,到調解、出庭,再到最后判決等活動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設計不同的場景,讓學生遇到類似實際甚至比實際情況更復雜的各種可能性, 以考察和培養學生的判斷力,使他們學會像律師一樣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應用診所法學教育應把握的問題
1.把握好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的途徑。有相當一部分法律診所在培訓學生法律操作技能時,發現學生缺乏扎實的理論功底,不能把實際問題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堅持法律職業的技能教育與理論知識教育相統一。法學教育首先應當教授的是法律的系統知識、原理和制度以及相關的人文科學;其次是法律職業者必備的技能和素質;再次是法律職業者獨特的批判性和創新性的法律思維,即訓練學生“像律師那樣思考”。法律職業者應當具備的理論素養只能在法律專業學習過程中結合法律原理才能得以理解和培養。所以,在推行診所教學方法的同時一定不能把傳統法學教育拋到一邊,應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2. 建立合適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教學結果的評價是教師和學生都關注的問題。傳統法學教育模式中,以學習成績來進行評價。而以診所式法學教育課程為主的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使我們不可能再沿用已經形成的教學評價體系和方法,需要我們根據教學目標創造新的評價方法。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實現這種教法的重要手段,診所的學生更加關心所承辦案件的勝與敗,更加關心當事人對案件結果的感受,這些要遠遠超過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案件的成敗固然是評價教學結果的重要指標,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承辦案件中是否真正地成長了,是否得到了他們所想得到的方法、技能和知識。如果得到了,即使案件代理沒有成功,他們仍應得到好的評價。在最終評價中應當包含學生辦案前的準備、辦案中的態度、辦案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的應用等方面,而不能僅以案件的輸贏定結論。
3. 資金與師資困難的解決。資金與教師的缺乏是阻礙高校診所法律教育普及的重要原因。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既是診所法律教育的初衷也應當成為診所法律教育采用的路徑,即高校診所式法學教育可以走與法律援助相結合的道路。可以通過高校的法律診所與當地的法律援助中心聯系, 由已經掌握相當法律知識的學生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這不僅使法學專業人才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將大大降低辦案成本。一方面,學生不是法律援助中心的固定人員,不需要援助中心支付工資報酬;另一方面,學生的興趣在于參與實踐,不像專職律師那樣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去考慮代理費用。同時對于那些由于場地原因無法開展診所法律教育活動的法律院系來說,也不必浪費資金去建設場所、購置設施,而可以直接在現有的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中設立高校診所法律教育基地。
參考文獻:
[1]揚欣欣.法學教育與診所式教學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夏紅. 案例教學法與診所式教學法之比較研究[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9).
[3]高立忠,竇玉前. 從書齋到田野:法律教育應當推廣診所式教學[J]. 繼續教育研究,2005(2).
[4]左衛霞. 診所式法學教學方法研究[J]. 甘肅農業,2006(6).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