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的重要一方,工人僅僅表現為物質勞動力,表現為商品。他所從事的剩余勞動按其本質來說,是內在的強制勞動,然而在外表上卻似乎是自由買賣與協商達成共識的結果;盡管資本家身陷于資本的被顛倒了的關系中,但他卻體現了這種關系的肯定的、統治的一方,因而他感到很快樂。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里,不管生產主體與客體的結合是多么復雜多變,只要主體與客體分離,工人階級被剝削、被支配的命運就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理論仍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資本主義 生產當事人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 F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08—17—03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這部宏篇巨著的時候,使用了“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1](P1011~1012)這一有別于“經濟人”的全新概念,對于人們描述和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資本主義與馬克思當年所面對的資本主義有很大的不同,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運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這一理論,對于我們全面、深刻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審視其發展趨勢,對于工人階級正確地把握前進方向,爭取斗爭主動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活化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商品的價值這一范疇出發,徹底清算了古典經濟學的不徹底性,批判了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虛偽性,進而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崩潰性。
馬克思把資本規定為特定的生產關系下的產物。隨著研究視角的轉換,他對“資本主義當事人”的規定也在不斷地深化,把不確定性及以此為基礎的有限理性引入“資本主義當事人”行為模式的分析中。他一直試圖向人們講明,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真正目的是力圖擴大支配他人的權力,告誡人們不要犯狹隘經驗主義的錯誤,不要以賬本上的數字去衡量資本擴張的數量,那樣會大大低估資本膨脹的速度。
在研究的立足點上,馬克思一方面通過闡述“價值”活化抽象勞動的概念,使資本的人格化得以實現;另一方面,他指出,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工人僅僅表現為物質勞動力,表現為商品。因為在資本主義世界里,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好像不為勞動本身所有,而為資本所有,好像是從資本自身生長出來的力量,即連工人的積蓄也成了資本,因為工人的積蓄僅僅是維持勞動力生存和發展的另類物質手段而已。這樣,工人的勞動只是加強了自己敵人的力量和自己的附屬地位。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發展的高速化,資本主義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可否認,在信息時代,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行為的不確定性增大了,因而對資本家來說,追求利潤最大化實際上存在著某種風險。在關于資本家行為模式的探討上,我們要像馬克思當年那樣,通過運用宏觀概念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微觀主體進行冷靜的觀察,觀察其剝削工人手段的翻新。
馬克思指出,不應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當事人經驗動機的理解上,而應從生產關系的視角考量這些當事人的行為的客觀意義。資本家在追求剩余價值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追求支配他人的權力。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存在,資本的擴張被認定為一種普遍的動機,或支配工人行為的、實現某種水平的利潤和利潤率的普遍準則。無論是追求更高的利潤邊際,還是追求高額的利潤率,都不違反資本家獲取更高的利潤率這個普遍的動機,把“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一方的行為的動機規定為獲取剩余價值,使馬克思得以把不確定性引入當事人的行為模式的分析中去,當然,這里指的是當事人雙方處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在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的視域里,不僅通過對一般資本的考察規定了生產當事人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一方的動機和行為,而且還力圖通過競爭即“許多資本”的相互關系來界定資本家的普遍行為。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資本會不斷地改變其固有的習性并增添新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貪婪的內容,以新的經過粉飾打扮的面容進入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現實生活中,不管資本怎樣花樣翻新,問題的關鍵是,資本的內部機體的本質依然存在,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雙方仍然以嚴酷的對立姿態存在。布魯金斯研究所經濟學家柏特里斯的研究發現,1969年美國最富有的5%的人的收入是最貧困的5%的11.7倍,而1995年的差距為25倍,21世紀初美國財富和收入分結構沒有大的比例變化。盡管西方私有制主體型國家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漸增長,但社會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貧富兩極始終存在,其數百年繁多的分化演變和高低起伏,并沒有根本消除貧富兩極對立的現象,所謂“中產階級”不斷壯大的說法,只不過增添了分析的層次性和豐富性而已。[2](P27)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理論恰恰能夠在當代資本世界的生產、分配、消費等諸多領域有效地調試人們的思想觀念,[3](P30~40)使之適應新的形勢。
考量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主體
馬克思的《資本論》盡管是從論述商品開始的,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其必經的驛站。馬克思以當事人雙方為抽象主體,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進行生動的描述。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由于馬克思的論域所涉及的是資本主義的直接生產過程,他所分析的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及資本的積累問題,嚴格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具體過程尚未展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僅僅表現為由剩余價值的剝奪、資本的積累所帶來的雇傭工人對資本統治的反抗與斗爭,掠奪和壟斷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工人和其他下層人民群眾的貧困、退化,被壓迫、奴役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不斷增強。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一方面是資本從直接生產者即雇傭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無償的剩余勞動或剩余價值的過程。這種剩余勞動按其本質來說,總是內在的強制勞動,然而在外表上卻似乎是自由買賣與協商達成共識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這種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即資本的再生產、或資本積累與擴大再生產的過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一種力圖說明隱藏在價格波動和財富分配形式后面的理解社會經濟關系的鑰匙”。[4](P10)馬克思把已經揭示出來的歷史本質放回到具體的生活世界的層面上加以闡釋,使人們清楚地看到,資本的壟斷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桎梏越發緊扣,這實際上意味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或遲或早要敲響。在第二卷馬克思把資本規定為運動中的價值,更加詳盡地敘述、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過程,這個過程不過是資本不斷增值、工人受剝削的程度日趨加重的過程。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更為具體地表現出來,這就是他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和規律。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不斷地相對減少,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社會生產力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以此為基礎,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一般利潤率的下降必然加速資本的集中和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而這在促進人口過剩的同時,必然還會促進生產過剩、投機、危機及資本過剩等社會弊端的到來。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雖然會增加,但由于以對抗性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的限制,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這個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必然會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推進而日益增長。所以,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5](P278)這就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論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導致資本內在本質的凸顯,決定了存在于資本的生產過程層面的那種金錢拜物教的物質形態必然滅亡,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雙方的經濟政治地位必須得到符合人類社會正義理念的徹底改變,這又是馬克思關于資本的顛倒的世界的一個重要結論。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在帶來資本拜物教物質形態的內在矛盾的必然爆發的同時,也必然促使工人身上的那種資本拜物教觀念的消解。現實的社會物質形態的發展必然帶動相應的觀念形態的變化;就工人而言,他們并不能生而看到資本拜物教觀念形態的欺騙性,然而他們卻是一個由資本主義的生產實踐所推動出來的批判資本拜物教的物質形態和觀念形態的現實主體。馬克思解釋說,盡管資本家身陷于資本的被顛倒了的關系中,但他卻體現了這種關系的肯定的、統治的一方,因而這些矛盾并不會使他不安,相反,只要處在這些矛盾中,他就會感到很美好、很快樂;而受這同一種被歪曲了的觀念束縛的雇傭工人,卻是被壓迫的一方,所以,工人才會起來反抗資本的物質統治及觀念統治。
鼓舞資本主義世界工人階級的斗志
馬克思主義所肩負的使命是“向無產階級提供認識自己的歷史地位和歷吏任務,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本性,為無產階級指明斗爭的方向和道路的科學理論”。[6](P271)在價值來源和邏輯方法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命題的證明之后,馬克思又在工人階級的偉大現實斗爭中對其解放意識表現了極大的關懷。依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工人階級及其他人民群眾理應是經濟社會的主人,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本應以工人階級為支配主體,但嚴酷的現實卻是,巨額資本掌握在資本家手中,工人的工資僅夠維持其勞動力的存續和再生產的需要,這是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主體在法理上和道義上本末倒置的最鮮明、最淋漓盡致的寫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工人的階級意識不斷增強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工人的觀念形態問題的研究貫穿于整部巨著的寫作之中,并使之與他對資本主義物質形態問題的研究有機地統一起來,共同構成了馬克思分析資本的生產過程問題一套完整的歷史唯物主義解讀思路。可以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不單單是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種科學方法論,而且還表現為其自身涌動著豐富的哲學內容,尤其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解剖問題上,最鮮明地體現了方法與內容的統一。馬克思工人階級“階級意識”這個話題所追求的核心目標是啟發工人在現實社會中追求具有尊嚴和價值的自我。
馬克思運用嚴密而生動的語言論證了資本主義的腐朽性,而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或稱解放思想意識的不斷激發是促進這一腐朽社會走向滅亡的極為重要的條件。馬克思巧妙地將特定語境下的資本主義肌體內的一對矛盾用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了。“對于脫離生產資料的雇傭工人,要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是資本主義關系所安排好的,用不著什么廉價的感傷”。[7](P215)馬克思試圖向人們透徹地闡明,資本主義時代誠非人們生活的理想狀態,然而它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實際上,馬克思所選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視角,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對主要矛盾看成是他一生所關注的最基本的研究對象。馬克思還注意采取一種被稱為社會政策學的論據策略,指出,工人階級階級意識的不斷覺醒展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工人階級展開斗爭的成果,是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向更高的社會形態邁進的一種重要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方法。在當代,為了使廣大的工人朋友掌握這種方法,共產黨人要在鼓舞工人革命的洪流中奮勇當先,在工人階級的解放運動中鼓與呼,鼓舞他們勇敢地戰斗,以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
簡言之,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提出了許多新課題,“現實的創造價值的勞動是由勞動主體和勞動客體有機結合構成的復雜系統的運作過程”。[8](P148)不管這種結合和過程是怎樣地復雜多變,只要勞動主體與客體分離,工人階級被剝削、被那種在扭曲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權力格局支配的命運就不會改變,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當事人”理論就仍然能夠在資本世界中對工人運動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5]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現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四大理論假設[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3]孟捷.經濟人假設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4]裴小革.財富與發展——《資本論》與現代經濟學理論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6]張應抗.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7]孟氧.資本論(歷史典據注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劉冠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進程中的三次轉向[J].文史哲,2006(6).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