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繼經歷了均衡、非均衡和協調發展三個階段,本文立足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針對區域經濟的非均衡發展、互動性較差、差距擴大三大問題,借鑒區域平衡增長論、區域不平衡增長論和區域階段發展論,探討了國外典型區域經濟政策的戰略選擇,重點分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變化和政策調整,提出今后中國區域經濟的協調、和諧、互補和循環四個新型發展戰略。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區域政策 經濟理論 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 F127.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8)08—41—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呈現出不同的轉型特點。從中國經濟區中,東、中、西“三大部”分別實施的梯度推移非均衡發展戰略中,一些區域的地區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區域之間經濟關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實際上區域之間經濟差異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為此,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的現狀和相關理論,將有助于探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政策選擇。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
1. 區域平衡增長論
關于平衡增長的主要涵義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行業和部門相互協調、共同增長,主要包括賴賓斯坦(H. Leibenstein)的臨界最小努力命題論、納爾森(R.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論、羅森斯坦和羅丹(P.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進論,以及納克斯(R. Nurkse)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和平衡增長理論。按照羅森斯坦、羅丹和納克斯的觀點,平衡增長是通過國民經濟各部門同時大規模投資來實現的。平衡增長戰略通過一定規模投資打破發展中國家的貧窮惡性循環,為部門和行業的發展創造較好的外部環境,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經濟效益和各部門之間相互關聯和補充的性質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2. 區域不平衡增長論
區域不平衡增長論認為增長過程在實質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論有佩魯(Perroux)的增長極發展理論、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的循環累積因果理論和赫希曼(A.O. Hirschman)的依附理論。這些理論均強調: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區域發展之間的差距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因為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所產生的“極化效應”或“反吸效應”和“報酬遞增”將促使資本、勞動和產出在一定區域的循環積累,而其所產生的“涓滴效應”或“擴散效應”以及政府的轉移支付只能將區域差異保持在一定限度而不足以促進區域收斂。因此,不均衡增長理論認為,“只要總的發展水平低,市場力量的自然作用在任何時候都將增加國內和國際不平等”,要促進落后地區的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依賴于強有力的政府干預和周密的經濟政策,如在落后地區建立“增長極”和“增長中心”以啟動這些地區的發展,培養其自我發展能力,然后利用市場力量實現這些地區的積累增長。
3. 區域階段發展論
(1) 倒U型理論 (Reversed U-Shaped Theory)
1965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森(J.G. Williamson)把庫茲涅茲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說應用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提出區域經濟差異的倒U型理論。他通過分析24個國家的國際橫截面數據和10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認為國內不同發展階段區域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地區間收入差異的長期變動趨勢大致呈倒U型。他指出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域間增長的差異將會擴大,即趨于不均衡增長。隨著經濟增長,區域間不平衡程度將趨于穩定;當國民經濟發展到成熟階段,區域間增長差異則趨于縮小,即傾向于均衡增長。

資料來源:J.G. Williamson (1965), Regional Inequal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No 13: 1-84.
上圖中A點是經濟起飛期的起點;A至B階段為國家發展的早期階段,少數區域由于擁有優勢區位或某種優勢資源而得到優先發展,區域差距呈擴大之勢,但在接近B點時,區域差距擴大速度放慢;至B點,國民經濟開始轉向成熟,區域差距會遞減。這一理論將時序問題引入了區域空間結構變動分析。倒U型理論的特征在于均衡與增長之間的替代關系依時間的推移而成非線性變化。
(2) 鐘型發展理論(Bell Shaped Theory)
1980年,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阿朗索(W. Alonso)提出了“鐘型發展理論”,引入了描述經濟發展過程的變化次序模式——鐘型模式。在發展初期,國家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即使在某一區域內,用各人口組所占財富比例來衡量,社會不平等現象也很突出。由于某一個或幾個城市增長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長早期的特點。在經濟發展過程的某一點上,增長達到轉折點,社會與區域不平衡和地理集中的趨勢達到高峰,而轉折期意味著全國經濟一體化。在國民經濟高度一體化的時候,資本和勞動力更具流動性,從而導致區域增長趨于平衡,城市化更為普遍,不局限于少數大中心。國民經濟成熟期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社會不平等減少,區域收入趨于平等,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人口規模增長。

資料來源:W. Alonso (1980), Five Bell Shaped Curves,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 45: 5-16.
4. 對上述理論的評述
在區域經濟理論中,區域平衡增長論與區域不平衡增長論似乎是尖銳對立的兩種發展戰略,但實際上它們的差別是表面的。平衡增長強調產業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協調發展會帶來外部經濟效應,著眼于投資結構合理安排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于經濟長期協調發展是正確的,但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初期缺少實施平衡增長的資源條件這一關鍵性因素,從而脫離了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從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經濟發展就是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的對立統一運動的過程,將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論與區域發展階段論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來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威廉姆森(J.G. Williamson)、庫茲涅茨(S. Kuznets)的倒U型理論、阿朗索(W. Alonso)的“鐘形發展理論”、赫希曼(A.O. Hirschman)的依附理論都認為區域差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而變化。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區域收入差異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但發展到某一點之后,區域收入差異又明顯開始縮小。在經濟起飛初期存在著較大的區域差距,此時完全靠市場的作用不能消除區域差距,必須進行政府干預,而經濟發展到成熟期時,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給平衡增長創造了條件,市場機制最終消除區域差異,這實質上是一種有時間變量的不平衡發展理論,它將均衡成長與不均衡成長統一于同一過程,并通過擴展效果和滯后效果的互動實現。根據梯度推移理論,其梯度形成原因在于區域間的收入差距,換言之,區域經濟發展從區域差距開始,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最終又將消除梯度差異。
按照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和區域經濟狀況,正處于區域差異較大,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正在不斷擴大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政府應該繼續保持對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干預,制定合理的區域政策來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為經濟走向成熟期奠定基礎。
二、國外典型區域經濟政策的戰略選擇
1. 美國區域開發的“均衡”戰略
美國在開發不發達地區時,采取的是均衡戰略,其中有七個主要措施:一是對不發達地區實現優惠稅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組建經濟開發區,幫助落后地區加快發展經濟;三是以交通運輸為重點,扶持經濟落后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鼓勵并引導私人企業向落后地區投資;五是優化產業布局,拉動經濟增長;六是有意識提高勞動力素質,注重引導人力資源流向;七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美國正是由于在區域經濟發展上采取了均衡發展戰略,才促進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為美國整體經濟實力增強奠定了基礎。
2. 前蘇聯區域開發的“傾斜”戰略
與美國不同的是,前蘇聯在區域開發上采取的是“傾斜”戰略,主要是通過建立一些科研中心來輻射周圍地區,為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支持,以此來促進相應地區的經濟發展。如1958年下半年,前蘇聯通過建立新西伯利亞科學城的設計方案, 來促進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生產力的發展。
3. 巴西區域開發的“發展極”戰略
巴西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區建立“發展極”并以此形成發展網絡,帶動整個落后地區的經濟開發。這一點與前蘇聯的“傾斜”戰略有相似之處。巴西“發展極”的建立是通過設立專門的開發機構來指導、組織并實施的,為此政府制定和推行了多種有效的具體政策。比如,采取財政刺激辦法籌集開發資金、實行農產品最低價格保護政策、加強開發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正是由于巴西采取了“發展極”戰略,才加快了落后地區的發展,協調了整個巴西的區域經濟發展。
4. 日本區域開發的特殊戰略
60年代,日本政府為縮小經濟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差距,緩解經濟布局的不合理現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綜合開發計劃,采取了“據點開發”、建設“定居圈”和“技術集成城市”等措施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其中,在區域規劃上采取了兩種特殊戰略:一是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區以外的相對落后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結構建設,積極培植和發展地區經濟的增長極,刺激地區經濟的發展;二是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區立法控制其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過度發展和集中,使其向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
三、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戰略選擇
從區域經濟的理論演進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政府的區域政策在宏觀層面上進行了不斷轉型。具體而言,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先后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戰略:(1)均衡發展戰略(1950~1978年)。新中國剛成立時農業比重大,工業生產嚴重不足,屬于現代工業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占10%左右,并且70%集中在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帶,許多產業之間不配套,根本不能形成產業鏈。為了迅速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不合理的產業布局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國家利用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全國的資源,重點對中西部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這一戰略持續了約30年時間。(2)非均衡發展戰略(1979~1999年)。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了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借鑒各國區域開發的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大調整。根據區域政策重心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其一,以效率為重心的發展階段(1978~1990年)。在這個階段政府擺脫了原有經濟體制下生產力均衡布局思想的束縛,由于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投資效率等因素的差異及資源因素的約束,使得全面均衡發展的狀況不可能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實現。其二,注重效率兼顧公平的發展階段(1990~1999年)。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隨著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經濟差距的逐步擴大,政府在考慮經濟增長提高效率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到經濟發展的公平問題,并開始著手從總體上解決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關系。(3)注重公平的協調發展戰略(2003年至今)。即通過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東西互動拉動中部,逐步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區域經濟發展。
針對中國區域發展的特點與區域政策重心的演變,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此,本文提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應該遵循的四個發展戰略:
第一,協調發展戰略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十一五”規劃的六大重點之一,政府應該維持并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宏觀區域發展戰略,使協調發展戰略不僅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客觀要求,而且更符合中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水平的需要。為此必須突破地區發展戰略的誤區,更好地從宏觀上處理區域發展關系,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目標。
第二,和諧發展戰略
政府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區分不同區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在兼顧整體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可持續發展區劃方法,做好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區劃,從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并根據國際社會責任理論,建立各個區域之間的區域、社會和個人的相關責任體系,引進國際上標準化管理體系,制止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努力做到“十一五”規劃指出的“切實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第三,互補發展戰略
政府應該實行新的區域經濟戰略布局,促進區域經濟整合,積極構建泛長三角、泛珠三角及大環渤海都市圈,重點尋覓和培育區域協調型增長極,明確經濟中心,打造經濟區,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有效發揮中部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使區域之間優勢互補,統籌各區域整體發展,逐步形成東中西經濟互補、南中北經濟聯動、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第四,循環發展戰略
政府應該使區域發展戰略著眼于未來的中國區域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緊密聯系世界經濟變化的客觀趨勢,適時進行調整和修改,并全面系統考慮區域政策的制定,使區域政策的制訂更加市場化和地方化,同時注重產業內部升級和循環模式的構建。一方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另一方面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并要遵循區域經濟理論指出的區域經濟發展始于區域差異并將最終終結區域差異的特點,使區域戰略與政策能保證區域經濟循環增長。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經濟發展必然經歷不同階段,而在每個階段區域之間的互動與發展以及區域差距是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國家的政策變量要符合自身的發展特征與所處階段,簡單的說,現階段應該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著眼于區域經濟的協調、和諧、互補與循環四個發展戰略,逐步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區域經濟整合,加強區域間互動,為經濟向下一個階段的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Rostow, W.W. (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Friedmann, J. (2001):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The Story of a Collaboration,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Vol. 24 No.3: 386-395.
[3] Alonso, W. (1980): Five Bell Shaped Curves,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 45: 5-16.
[4] Myrdal,G. (1957):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London: Duckworth.
[5] Williamson, J. G. (1965): Regional Inequal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No 13: 1-84.
[6] Hirschman, A. (1974):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 Reader, Cambridge: MIT Press.
(責任編輯/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