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從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出發,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并在全國開花結果。但我們發現,在個別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把建設“和諧社會”混同于“和氣社會”,做表面文章,出現的各種問題該解決的也不解決了,還美其名曰“和諧社會”,認為大家保持一團和氣社會就和諧了。
筆者認為,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共同富裕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它的本質和內涵是使中國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盡快步入世界強國的行列。它的具體工作浩瀚繁雜,需要全黨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努力實踐,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這個偉大目標。總之一句話,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幾代人不懈奮斗才能完成。
個別地方的某些領導干部之所以把建設“和諧社會”混同于“和氣社會”,是工作漂浮、不扎實、做表面文章的具體表現,是對中央戰略方針的片面認識。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告誡全黨,要深入基層、要深入群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把中央精神與各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不是工作漂浮、擺花架子,只圖表面文章和“形象工程”。如果從字面上看,“和諧”與“和氣”二詞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整體的一致統一,就好象一首百聽不厭的歌;而后者是表面光滑、內部紊亂,是與“老好人”、“和稀泥”一個類型的貶義詞。
因此,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必須俯下身子,扎扎實實工作,踐行“三個代表”和“兩個務必”,力求全社會的整體“和諧”和發展,千方百計為人民謀福祉,千萬不能做表面文章,搞一團和氣,耽誤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成為歷史的罪人。只有全國人民都富裕了,中國更強大了,“和諧社會”才能變成現實。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牟平區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