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發展,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沒有教育機會的均等,就談不上社會公平。誰能享受良好的義務教育,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否則就難以融入現代社會。”隨著我國對西部農村教育關注程度的不斷深入,均衡發展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事業,實現教育最大程度的公平,成為了全社會努力追求的一種新境界。廣西作為西部地區的省區之一,在全面實現“兩基”目標之后,如何實現城鄉、地域、學校和學生個體之間的教育公平,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嶄新的課題。
不能否認,在現實中教育的差別、失衡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這種失衡、差別從何而來?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影響教育發展的因素,有政策法規、發展規劃、經費投入、基礎建設、資源配置等等,但這些因素的變化,多由政府的行為所決定,這是教育部門的行內人員,即使是教育部門的行政長官也難以自行掌控的外因;而影響教育發展的內因,則是教育行內人員的素質,即校長、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責任心以及對學生的了解、期望和尊重,對教育教學內容、規律、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如同在一個班級,由于教師對學生個體評價的偏誤,造成學生個體之間接受教育機會的失衡;同在一所學校,由于學校領導對不同層次班級(主要指人為地按成績的好壞將班級分快慢班)教師配置的偏誤,造成學生群體之間接受教育機會的失衡;同在一個地域,由于教育行政領導對不同層次學校(主要指人為地將學校分成重點校和非重點校)資源配置(包括教師資源)的偏誤,造成學校之間發展的失衡。因此,影響教育均衡發展的因素并不僅僅是財力物力投入多少這些顯性的指標,更與人才素質的高低關系甚密。教育均衡發展要靠政府的正確決策,更要靠教育行內人員的科學管理。只有不斷地提高教育行內人員的整體素質,才能不斷地縮小地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乃至班級之間的教育差距,在不同起點上尋求共同發展的動力,在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尋找不同階段的平衡點。
在教育失衡的諸多現象中,最難以消除的是教師資源的不均衡現象。不同的教師,其教育思想、專業功底、教學風格、思維方式、工作方法是不同的。如何發揮每一位教師的聰明才智,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以最佳的組合來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然而,在“兩基”攻堅這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注重的往往是硬件設施的完備,卻忽略了教師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于是,帶著“腦偏風”軀體運行的教育,難免出現了種種不協調的尷尬結果:農村學校教師年齡老化帶來的教育思想僵化、知識結構老化等一系列矛盾日趨突出;形式單一、內容重復的教師培訓致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登記制度形同虛設;“21世紀園丁工程”骨干教師培訓成全了大量優秀教師的“孔雀東南飛”;現行的中小學教師編制帶有明顯的城市化傾向。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合理地開發教師資源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
合理地開發教師資源,應該重新審視并修改現行的教師編制標準。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隊伍的擴大和我國農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農村學校的生源在不斷減少。與上世紀末相比,大部分農村小學的學生人數均減少了半數以上。重新核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的出發點是優化教師配置,但現行的教師編制標準卻沒有充分考慮當前農村普遍存在的實際情況,而是將人口分散的農村小學師生比規定為1:23,人為地造成了城鄉教師資源的差距。我縣有一半以上村完小學生數僅在150人左右,有近1/3的村完小學生不足100人,按照這樣的編制標準配置教師,學校只能實行一個教師教一個班的包班教學,而學生不足100人的村完小還被迫實行復式教學。在這些學校任教的教師,身心疲憊不說,培訓學習更無暇顧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成了一句空話。筆者認為,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本應給欠發達的農村學校配置足夠的教師,而有意加大城鄉教師資源差距的現行編制標準應該叫停了!
合理地開發教師資源,應該拓寬教師進出口渠道。生命的延續,在于它能夠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吐故納新。教育也應該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綜觀我縣21世紀這七年的教師進出口狀況,“故”吐了不少,但多是到了法定退休年齡而退休養老的教師;“新”也納了許多,但也多是為償還歷史舊債而吸收的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長期的內部消化,導致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不少學校年愈50的老教師占半數以上。不可否認老教師的豐富閱歷,但年齡老化帶來的思想僵化、知識老化等種種問題卻不容忽視。不少老教師自恃閱歷豐富,固守著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習慣于一種封閉環境下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實踐著自己的“經驗”。不注入新鮮的血液,教師隊伍將是一潭死水。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更談不上學校的發展。各縣區在目前沒有空編的情況下,拓寬教師的進口渠道,采取先出后進的辦法,仿效行政機關的機構改革,對年齡50歲以上體力、精力、能力不能適應教育教學工作老教師實行內退,以騰出崗位,公開向社會、向師范類院校畢業生招聘具有教師資格的人員充實教師隊伍,促進教師隊伍“血液循環”。
合理地開發教師資源,應該加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現代社會知識不斷更新,終身教育觀點日漸深入人心。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會上描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個奮斗目標時,就把“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讓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參加各種培訓學習,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以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便顯得尤為重要了。但是,目前不少教師培訓內容空洞,形式單一,組織松散,培訓不但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反而讓培訓對象產生了不少厭倦的情緒。不少村完小的教師經歷上百里路的顛簸趕來聽課,聽到的卻是主講人漫無邊際“海聊”,單一的講座形式,使人懨懨欲睡,對教學沒有實際幫助。
有效地組織教師的培訓,應該在確定培訓內容時進行廣泛調研,做到“教師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教師缺什么就補什么”,力求突出重點,培出實效;應該改變灌輸式的培訓方法,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將理論學習與課題研究、案例分析、主題研討、論壇及參觀考察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以研帶培、以會代培、以學促培等形式,增強教育培訓與教育實踐工作的統一性;應該規范繼續教育學分登記制度,嚴肅培訓紀律,將教師專業發展計劃與培訓學習的態度、培訓學習的效果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增強教育培訓的規范性。
合理地開發教師資源,應該建立城鄉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的長效機制。不必對“孔雀東南飛”、“人往高處走”的現象進行太多的非議,因為邊遠農村學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的確比城鎮學校要差,有的相差甚遠。別說完備的教育設施、多彩的文化生活,就是用來遮風擋雨的簡單住房也難以找到幾間。“兩基”攻堅時建設校舍是為學生著想沒錯,但決策者們卻忽略了服務于學生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教師。于是,便出現了“孔雀東南飛”、“人往高處走”的現象,便出現了本地教師終身執教于一所學校的現象。實現城鄉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首先要實施農村學校教師的“安居工程”,讓農村學校的教師有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同時,還應該將“支教”改為“輪教”,將時間延長為3~5年,以保證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
合理地開發教師資源,還應該改變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教書育人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其工作的過程具有非計時性,其工作的效果具有非計件性。套用經濟工作的量化評價,肯定會降低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因此,科學的教師評價應該建立在有助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上,以定性分析為主,不僅描述出評價對象的現狀,而且要分析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在肯定評價對象成績的同時,誠懇地指出存在的問題,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