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逐步培養,并且要有實實在在的載體。仔細觀察,操作實踐,大膽猜想,及時抽象都是數感培養的好形式?,F以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整十數”教學為例,談談我的感悟:
一、以仔細觀察為載體,建立數感
[教學片斷1]
師:你們學過哪些數?
生:1、2、3……20。
生1(補充):還有零。
師:今天有多少學生來上課?
生:23人。
師:聽課的老師呢?
生2(看了看臺下,想了想):大概有100人吧。
[我的感悟]
數學來源于生活,建立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有把學生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數感不是通過傳授培養的,而是學生主動去觀察和感知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經歷有關情景和實例。教師在課伊始就通過觀察來上課的學生(自己)和聽課教師(別人)的人數,把學生認數范圍從20拓展到100,為新課作準備。學生在觀察中體會了數的大小,在現實情境中初步建立了數感。
二、以操作實踐為載體,形成數感
[教學片斷2]
1、小組合作數數。每組桌上都有一堆鉛筆(100枝)。教師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看哪個組數的又對又快。
2、數后匯報。出現下列情況:(1)逐個地數,(2)一雙一雙地數,(3)5枝一群地數,(4)10枝一群地數。
3、總結規律。師:那種方法好呢,為什么?生:我認為10枝10枝數的那組好,數得快,也不易出錯。(師點頭認同)
4、教師示范。師(把10枝鉛筆捆成一捆):1捆有10枝,是1個十。教師接著出示二捆、三捆……生:20枝,2個十;30枝,三個十……
5、學生在講臺上邊展示邊說。生1:我這里是5捆,5個十,是50枝。生2:我這里是10捆,10個十,是……(生2在猶豫,教師與學生鼓勵他)是100枝。
[我的感悟]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智慧自動作發端。”教師通過讓學生對鉛筆的操作,獲得數感,也讓學生體會到動手做數學的樂趣,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數數有二種方法:一種是按個數,一種是按群數。學生從逐一數數到按群計數,這是對數的認識的一種飛躍,也是數感得以形成的標志。
三、以及時抽象為載體。增強數感
[教學片斷3]
1、認識百。師(把10捆10枝捆成一大捆):1個百。之后出示玻璃杯裝的100粒黃豆等,提問:估計一下100粒黃豆有幾把,一把黃豆有幾個十粒?
2、認識數位。出示計數器,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找到“百”,指出右起第1位是個位,第2位是十位,第3位是百位。認識數位后,進行撥珠讀數、寫數訓練。
[我的感悟]計數器具有抽象的一面,又有具體的一面,它介于抽象與具體之間。教師通過計數器巧妙的把對具體事物個數的認識,過渡到抽象的數位上來?!皵祵W是抽象思維的精品”,學生從具體形象中感知百,在抽象中進一步理解百,這是思維上又一次質的飛躍。
四、以大膽猜想為載體。發展數感
[教學片斷4]
師:你們看過李詠叔叔主持的“幸運52”節目嗎?
生:看過。
師:下面我們模仿“幸運52”中猜價格那樣猜數(課件出示兔子在草場上快樂玩耍的畫面)。
生1:有100只兔子。
師:不對,猜多了。
生2:是30只兔子。
師:不對,猜少了。
生3:是20只兔子吧。(師出現驚詫的眼神)
生1(馬上領悟):肯定不對,剛才那個同學猜30只,老師都說少了,20比30不就更少了嗎!(師點頭笑了)
生2:比50只多嗎?
師:是的。
生1:比70只少嗎?
師:是的。
生(異口同聲地歡呼):是60只!
[我的感悟]
數學猜想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能鍛煉數學思維,能發展學生的數感。猜數游戲便是能夠吸引學生長期參與的、好的訓練形式。教師在這樣的游戲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數感,使學生感到數學是一門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