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忌語”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由于種種原因而使用的一些不尊重學生的否定性語言或帶侮辱性質的話語。教師“忌語”猶如教師言語藝術中的“瑕疵”,嚴重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效,對學生心靈的成長也是有害的。
教育實踐中,究竟有哪些教師“忌語”,它們的影響又如何?
一、丑化學生形象的“忌語”
這類“忌語”,主要是對學生形象的不良表述、甚至是人身攻擊。如“你啥都不行,簡直就是一頭笨豬”“你學習不好,給我長端正點也好啊!”“你是吃飽了混天黑,干嘛嘛不行,沒得救了”“真是死魚不張嘴”等等。
分析:美國口才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欣賞。”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小學生自尊心強,他們正處于自我認識的關鍵期,對自己的外在形象較為關注,而丑化學生形象的語言,使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非常氣憤,對教師產生反感。而那些本來就對自己形象不滿意的學生,會因此更為自卑、膽怯,有些學生甚至會覺得無地自容,承受能力差的學生還可能出現極端的行為,如出走、自殺等。
這是一位大學生講述的一件真實事件:我上初中時,班上有個姓劉的同學,他個子矮,學習成績也不好。但是,他唱歌特別棒,他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做一名專業歌手。有一次,他在自習課上哼唱自己跟隨錄音機學會的新歌,被語文老師發現,語文老師氣急敗壞地走到他面前,用手指點著他的前額,輕蔑地說,“就你那德行,還想當歌星?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影兒?!比嗤瑢W哄堂大笑。劉同學被羞辱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此后,活潑好動的他變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歡。第二學期,他轉學到外地去了。幾年后他考上了天津音樂學院。我們見面時他說,“幸虧我換了一個新學校,那兒的老師常常鼓勵我說‘只要努力,你肯定行!’這給了我很大的自信心和動力。”說著說著,他禁不住潸然淚下。我知道,初中時語文老師對他的傷害,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價值,人人都可能是天才。教師不能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更不能以貌取人。對屢屢犯錯的學生,教師要尋找其問題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丑化學生形象的語言宣泄個人情緒。在日常教育中,教師若能以民主、平等的姿態與學生談話,了解其思想,學生是十分樂意接受教師的建議的。
二、貶低學生能力的“忌語”
有的教師教育學生缺乏愛心和耐心,輕易對學生下“糟糕”性結論,如“我看你跟別人怎么比?學習不行,體育又不行,沒有一樣好的,就連怎么掃地都不知道”“講了多少遍還是不會,真是個榆木疙瘩”“我要是你早不活了”“我看你這輩子算是完了,就你拉我們班后腿”“我教這么多年書,沒見過你這樣的”“你是最差的一個”“我看你沒救了,你天生不是讀書的料?!薄拔以缰滥愀刹怀龊檬?”“不是你干的,還會是誰!”
分析:對于那些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及個性上存在不足的學生,教師應當多使用鼓勵、贊許、肯定的語言增強學生自信心。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表明,學生對某一學科的愛好或受到挫折后的振作,往往來自于教育者對他們的贊許和鼓勵。學生不良習慣的改變也是如此,因為一種習慣的形成和改變都需要時間,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意志力。小學生的自制力不強,意志力較差,雖然他們內心也想改變不良習慣,但往往不能較長時間的堅持。在這個時候,教師多給予鼓勵與指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中,教師應多使用商量、鼓勵的語言,如“你講一下這件事你是如何想的”“我相信你是不愿意這樣去做的,對嗎?”“你一定會改正的,老師相信你”。當事情未能做好時,教師可以說,“換了我,也可能做不好,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沒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懂,只要用心學,都可以學好?!薄懊總€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也一樣,你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苯逃睦韺W研究表明,鼓勵、表揚、贊許、肯定等表揚性的語言能引起大腦皮層的愉悅感,使其能更關注這一類事物。而一味地指責,甚至貶低其價值,反而會激起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三、直接排斥學生的“忌語”
一些教師在情緒激動或心情不好時,言語往往不能自控:“看見你,我就煩!”“誰教你,誰倒霉!”“你別在我們班混,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分析:這樣的語言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尊嚴,增強學生的逆反心理,還極易引起師生之間的沖突,同時暴露出教師缺乏修養和教育能力的不足,降低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這些直接排斥的言語,帶有很強的壓制性,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充其量只是教師不良情緒的一種發泄。教師發泄情緒,解了心頭之氣,但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樣的言語會使他們緊張不安,害怕老師,否定自己,或可能從此不敢在他人面前抬起頭來。
因此,當教師處于怒火中燒的情境時,最好采用轉移的方法冷卻情緒,如擱置此事暫不處理,繼續自己正常工作,或先讓學生自己反思寫檢查。訓練有素的教師總善于用冷處理的方法保持泰然自若,使學生心悅誠服。
四、損害學生家長的“忌語”
個別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中,不自覺地數落學生的家長,如“你父母怎么生你這么沒出息,我看他們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等等。
分析:每個學生在內心深處都熱愛自己的父母,教師不尊重其父母,傷害了學生的心,他們往往會與教師發生激烈沖突,并從內心深處瞧不起這位不能尊重他人長輩的教師。一些學生還可能將教師的話反饋給家長,引起家長的不滿,由此產生更多的誤會和矛盾。
教師是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來,是希望教師能比自己更有方法教育孩子成才。因此,教師在與家長的交談中不要貶低學生,挖苦學生,應多發掘學生的優點,表揚學生的進步;也不能當學生的面數落家長。事實上,在教師與家長有同一認識的前提下,對學生教育的效果會更好。教師多使用“您的孩子最近有了這些進步……”“如果這方面再努力一點就更好了。”等鼓勵的話語,并指導家長與自己合作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
嚴格來說,教師“忌語”可算得上一種“言語暴力”,因為教師一句不恰當的話,很容易傷害學生的心靈。因此,當“體罰”這種嚴厲而非正當的懲罰形式被嚴格禁止并逐步淡出公眾視野的同時,教師“忌語”這種“言語暴力”應該受到關注并堅決杜絕,這樣才能造就教師語言良好、師生關系融洽的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