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瑤是瑤族中的一個支系,我國現有土瑤6000多人,他們大都居住在大桂山山脈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主要分布在廣西賀州市鵝塘鎮的明梅、槽碓、大明和沙田鎮的金竹、新民、獅東等六個瑤族行政村。土瑤地區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水平等諸因素的影響,學校教育發展緩慢。在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如何有效地促進其教育的發展,使其社會發展在新世紀中能取得長足的進步,是許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的問題。筆者曾對賀州市的土瑤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現對該瑤族地區學校教育的發展作一個歸納,并探討影響其發展的原因及今后可行的措施和對策。
一、教育的層級性
1、社會分層影響著教育機會的獲得,學生在接受教育機會上出現不平等
由于土瑤各教學點在師資配備、教學基礎設施、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局限,土瑤兒童不僅學業遠遠落后于其他族群的同齡人,而且素質教育方面也同樣跟不上時代的需求,致使他們難以擺脫被社會邊緣化、被時代淘汰的命運。以條件相對好一些的槽碓教學點為例,從課程設置和安排看,除了開設基礎課語文、數學以外,他們每周還上一節思想品德課、一節自然課、一節美術課、一節音樂課、一節體育課和一節勞動課,這基本符合小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但由于教師自身素質、教學條件的限制,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等于沒有上。因此,土瑤子女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由于經濟、社會資源的缺乏影響其接受應有教育。
2、學校教育投入不足,造成教育的層級
農村稅費改革的啟動,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農村義務教育也出現了復雜的新情況。例如“一費制”的實施,盡管國家和自治區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教育專項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但取消了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抽掉了維持農村義務教育運轉的主要來源,使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總量出現較大缺口。由于辦學經費不足,大瑤山的學校因資金缺乏,無法安裝小水電,只得讓學生在點蠟燭或油燈的教室里上自習。投入不足也給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資助貧困學生等工作造成困難。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貧困學生資助等項目資金,主要靠農村教育費附加、教育集資和收費解決,取消了這些收費后,學校基本上無力解決。
3、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力水平低,造成的貧窮落后是影響教育層級的重要原因
土瑤民族大都居住在大桂山山脈海拔800米以上,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學生平時寄宿在學校,家離學校有二十公里以上的山路。步行往返回一趟家就要走四個小時以上的山路,所以學生兩個星期才回一次家。村里的人家大都是在半山腰,住的都是二十多前建的土磚房,相隔也很遠。如沙田鎮獅東村,全村共有1860人口,山多田少,土地貧瘠,全村總共只有100畝田,而且種的是一季稻,每家每戶一年打的糧食只夠吃三到四個月,不夠的只能到鎮上買。房子都是泥土房,經歷了幾十年的風吹雨打,有的甚至還是木板搭起來的。勞動方式基本上是刀耕火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番薯、玉米、芋頭等,這些作物本身不值錢,農民都是用來作雜糧,補充稻谷不足之需。主要的經濟作物是杉木和生姜,但由于市場價格不穩,村民的收入也不穩定。農業生產需要較多的勞動力投入,實行生產責任制后,每一個家庭基本上就是一個完整的農業生產單位,人口多勞動力少的家庭便不愿讓孩子上學,或者在孩子中選擇女孩作為勞動的幫手。所以,瑤族不上學的孩子一般在家幫助大人守家,稍大一點就協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到十二三歲便成了半個勞動力。
二、土瑤基礎教育的邊緣化狀態
1、土瑤學校教育的基本設施
教學環境與基本設施是一個學校的硬件指標。如果學校連最起碼的教學條件都不具備,談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學校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學校教學設備短缺是阻遏學生學業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土瑤山區,教學點的規模都很小,一般只有兩三間很小的瓦頂房舍,兩間是教室,另一間是教師的寢室兼廚房。在教師的寢室、廚房兼“辦公室”里,所能見到的惟一教學用具是一把大型三角尺。所有的教學點都沒有學生的活動場所,也沒有廁所。各教學點的學校基礎設施、教學條件,至今還遠遠沒有達到國家實施義務教育的辦學要求。
就目前的狀況而言,槽碓小學是所有土瑤教學點中規模較大的。有一棟兩層的教學樓,一層有三間教室,每年級用一間,二樓作為教師的休息室和辦公室。學校沒有活動場地,沒有體育設備,學生平時只能在教學樓的過道上活動。由于土瑤各教學點在師資配備、教學基礎設施、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局限性,土瑤兒童不僅在學業上遠遠落后于其他族群的同齡人,而且在素質教育方面也同樣跟不上時代的需求,致使他們難以擺脫被社會邊緣、時代淘汰的命運。
2、師資力量狀況
教師力量薄弱是土瑤各教學點的普遍現象。土瑤各教學點,教師人數嚴重不足而且素質較低,在土瑤山區,各教學點的教師上課不備課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并不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客觀地說,這不能完全歸咎于他們。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與山區外學校的教師比,如果要求備課,他們每天至少備四門不同的課程。
由于自然條件所限,土瑤人居住分散,村寨規模小,各教學點的學生少、教師少、班級多,各教學里的那些“骨干”教師,大多是20世紀70年代末,由當地政府保送到桂林民族師范或賀州市各類中等師范培訓的初中畢業生和小學畢業生,他們外出培訓三年后,便回到山區各教學點開始了他們的從教生涯。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向學生們傳授著當時所學的知識,從未更新,也沒有機會更新。憑著二十多年的從教經歷,他們在人們的心目中樹起“骨干”的形象。
山區師資力量薄弱,一個教師任多門課程在客觀上影響著山區教育的發展。而學生少、班級多、復式班的上課形式等原因則進一步阻遏著教師的培養。
3、辦學形式單一
基礎教育長期以來沿襲升學教育的辦學模式,無論是培養目標,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難以適應當地經濟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課程內容缺乏民族、地方特色,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因此,當地部分家長對子女入學問題不但不積極支持,反而將其當作一種負擔,為其設置種種障礙,如要適齡兒童每天放牛、撿豬菜,看守弟妹等。這么一來,入學率和鞏固率便成問題,許多7至12歲的適齡兒童不能如數、如期入學。我國教育部要求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鞏固率達到95%以上,但當地近幾年來并沒有達到這個比例。例如,鵝塘鎮中心校土瑤班的學生剛入學時六年級1班是60人,到了2007年就只剩下33人,六年級2班也是原來是58人現在只有31人在學校。這就是說,當地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鞏固率分別為87%和60%,離國家教育部的要求甚遠。土瑤基礎教育已經出現了層級化的趨勢,鎮的中心小學、鎮里其他小學和土瑤村小學形成了內部教育的三層級。教育本來具有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功能。但現在這種差距正日益擴大,嚴重地影響著教育的促進社會公平的原則。
三、發展均衡基礎教育的策略實施
1、建立完善的土瑤教育保障制度
積極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土瑤民族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土瑤民族受國家保護,促進這一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是地區穩定和繁榮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政府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一責任人”,應優先保證土瑤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縮小與其他地區教育發展的差距;健全“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義務教育的主要財政責任和管理責任由縣級政府負責,通過教育專項補助對貧困地區給予財政支持,以及通過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土瑤民族教育進行間接的補助。這樣,一方面可以明確責任,在預算中就落實轉移支付的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透明度,便于有關人士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與參議。
2、發展完整的、多元化的農村基礎教育
農村基礎教育應該是完整的,少數民族的教育不應該被忽略。長期以來,我們用一種區域推進的戰略來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所以在發展上也往往習慣地套用區域推進戰略發展教育。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在發達的大中城市高中已普及,而農村能上高中的學生還只是少數。這種教育發展狀況嚴重影響了教育乃至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因此,對于土瑤民族的文化教育,要學習鵝塘鎮的做法,依托自治區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在鎮里辦土瑤小學班和初中班,通過加強寄宿制,使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而不是每天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上學的路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現在在校寄宿就讀的土瑤學生有300多人,他們每學期不僅全部免收學雜費,每月還可得到政府發給的50~60元的伙食費補助。
3、建立基礎教育發展均衡系數指標體系,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如何判定教育發展是均衡還是失衡,應該借助一套比較敏感而重要的教育指標進行動態分析,通過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得出教育發展水平的基準值,這樣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發展程度可以通過與基準值比較,以了解其發展的偏離程度,及時發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教育決策部門起到預警作用。在必要的時候,政府可以對偏離均衡指數的地區或學校做行政上的規定,通過法律、行政手段及必要的財政稅收手段將均衡系數控制在一個規定的水平上。
因此,針對土瑤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完善農村的教育保障制度,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教育,建立教育發展的均衡指數,使土瑤基礎教育能夠得到均衡的發展,促進社會公平。
[本文為廣西“十一五”教育規劃項目“土瑤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