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林縣白圩鎮。當地群眾親切地把吳建先一家稱為教育世家:他的老伴、兩個兒子和兩個媳婦均為教師,就連吳建先的爺爺、父親先前也當過教師。
吳建先一家六口都是教師,這與他們的祖輩、父輩有著很大的關系。吳建先的爺爺吳桂馥1920年從桂林政法學校畢業后,本著“教育興國”的信念,放棄在上林縣城當法官的機會,回到家鄉白圩當起“教書匠”,還擔任上林縣立第六高小校長(現白圩中心校的前身),任教時間20余載。吳建先的父親吳邦底也曾手執教鞭,在當地農村傳道授業解惑,后由于家庭困難才棄教歸田,做了一名地道的農民,但仍念念不忘教育他的后輩能夠續寫祖輩和父輩的教育情懷。
吳建先告訴我們,他們家四代人與教育有著莫大的淵源。受祖輩、父輩的影響,他選擇了教師職業,由此開始了他與教育的一生情,與講臺的一世緣。
1969年吳建先在上林農校畢業后就當上了一名農村教師。1982年到上林縣師范學校進修畢業后,來到自圩鎮任教。1988年9月任白圩鎮教育輔導站副站長,三年后挑起站長這副擔子直至2002年3月退休。在擔任白圩鎮教育輔導站領導長達15年間。吳建先曾兩次放棄調到上林縣城改行從事黨政管理工作的機會,毅然扎根白圩鎮,從事鄉村教育管理工作。十幾年來,他帶領教育輔導站一班人,春夏秋冬碌碌奔忙,為家鄉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嘔心瀝血。他的足跡踏遍了全鎮78個教學點,全鎮有多少教師員工,有多少學生,有多少危房,他都熟稔在心。
1995~1998年是該鎮開展“兩基”工作的階段,吳建先結合白圩實際,制定開展“兩基”工作的措施和辦法,狠抓控輟保學,使該年度該鎮小學、初中的輟學率低于控制線,教育質量保持在全縣中上水平。“兩基”攻堅期間,為了不拖全縣教育的后腿,吳建先一直帶病堅持工作,直到驗收完畢他才到當地醫院檢查并住院治療。2002年3月,吳建先退休后,仍然關心全鎮教育教學改革,經常到中心小學校走一走、看一看。指導學校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深受師生愛戴。
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建先的妻子李秀光在上林縣明亮鄉甘陸附中任教。熱愛教師職業的共同點使他們1975年走在了一起,隨后李秀光調到白圩中學擔任數學教師。廣博的知識面、完美的課程管理設計及融會貫通的教風,讓她在同行中獨樹一幟。
吳建先夫婦認為,教師工作是個良心活兒,既然干了這一行,就要把它干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下一代。因此,他們都為教育教學工作奔波忙碌著。兩人夫唱婦隨在教育教學上做出了成績,得到了不少的榮譽:1992年以來,吳建先連續6年被鄉鎮、縣、原南寧地區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1995年榮獲全國青少年“熱愛祖國、做四有新人”讀書教育活動輔導特別獎,還作為教師代表到北京開會。妻子李秀光曾是兩屆上林縣人大代表和兩屆婦聯代表,還兼任兩屆白圩鎮婦聯副主任,多次被評為鄉鎮、縣優秀(先進)教師。這些榮譽,夫妻倆從不向外人炫耀,有人問及他們的先進事跡,夫妻倆總是淡然一笑:“自己微不足道,只是矢志不渝于教育事業,只求對得起黨,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學生,能讓家長說聲好就行了。”
由于受市場經濟思潮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不愿當教師,而吳建先一家人對教師這一職業卻情有獨鐘,樂此不疲。吳建先說,現在教師的地位雖然已經提高,但與許多行業相比地位還是很低的,可是他們一家始終覺得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每當在街上遇到20年前或近幾年畢業的學生向他打招呼“吳老師,您好!我是你的學生。”時,他就為他和家人的選擇感到欣慰!
教師情懷,代代相傳。吳建先感言:“我是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選擇當教師的,兩個兒子又在我和妻子的影響下當教師的,所以,兒子們在選擇對象的時候,也自然會優先考慮教師了!”
吳建先夫婦忠誠教育事業。更注重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希望他們能子承父業。大兒子吳瀟云和二兒子吳卓云受到父母的熏陶,先后報考了師范學院,畢業后從教至今。大兒子在白圩中心校任體育老師,二兒子在白圩中學當物理老師,還但任重點班的班主任。吳建先的兩個兒媳婦也是教師,分別在白圩中心校擔任數學、語文老師。二媳婦楊海芳在教好語文課的同時,發揮美術特長搞創作,她參加全國“珍惜生命,拒絕毒品”的繪畫作品得到獎勵。大兒子吳瀟云激動地對我們說:“我們兄弟倆報考師范是父親長期的教誨、引導,我們不但熱愛教育,而且選擇對象也是選擇熱愛教育職業的女教師。”
吳建先一家六口對教育工作執著,在教海中泛舟不止。平時他們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生身上,只有周末和節假日一家人才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但談話的內容大多是教學研究、課程改革、班主任工作及如何培養學生成才等話題。當問及吳建先希望他6歲的小孫子長大后干什么時,吳建先響亮而干脆地回答:“還是希望他當老師!”這就是吳建先一家教育情懷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