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迅速興起,人才成為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培養人才,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任重而道遠。信息社會背景下,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素質?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有“忠于教育”的師魂
教師靈魂的核心是“忠于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可以設想,一個不忠誠于黨,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很難做到兢兢業業、勤勤懇懇。
二、要有“為人師表”的師德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包含: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等八個方面。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應當注意言傳身教,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用這種情操去感染學生。
三、要有“嚴謹創新”的師風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當今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已經不能再停留在授業、傳道、解惑上,而應不斷點燃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讓學生關注和思考生存狀態、人生價值、人類命運;從傳授知識技能教育伸展到學生的精神培養,更多更好地關注學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維方式的教育,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于開拓的積極人生。培養創新人才的人首先自己應該是富于創新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探究、創新的精神。努力實現教學實踐型向科學型、專家型的轉變,堅持走教學與科研一體化道路,探索教學的內在規律,進入教學的自主王國。
四、要有“廣博精深”的學識
一位優秀的教師必須擁有兩個方面的知識:一是學科知識,二是教學知識。前者是“教什么”的知識,后者是“怎樣教”的知識。教師每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優劣,都會受這兩個方面的知識水平的制約。
學科知識,就是教師所掌握具體學科的相關知識,包括學科的體系框架、學科中各邏輯知識點內容以及學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識等。教師如果能熟知本學科的精髓(體系與內容),則將有助于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學科知識”劃分成四大類:內容性知識,即各學科里的事實、概念、原理、理論等;實質性知識,即該學科領域的主要理論框架與概念框架;邏輯性知識,即該學科領域里新知識被引入的方式、學科的學術根源、研究者探究演學科知識的標準與思考方式等;學科的信念,即對學科及其發展的基本認識和價值判斷等。
教學知識,是教師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教師的專業疆域是“教育”,而不是其任教“學科”。“教育”所關注的是如何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專注傳授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現代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一些教學知識:教育政策、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的知識;課程與教學的知識,心理咨詢與輔導的知識;班級管理的知識;教育科研的知識等。
五、要有“教書育人”的師藝
教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只有高深的學問,不懂教育規律,課是上不好的。擁有現代教學能力的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學藝術包括多個方面,主要有語言溝通的藝術、表達與表演藝術、知識轉化與創新藝術等。在教學上,處理教材是藝術,設計教學是藝術,提問是藝術,啟發誘導是藝術,與學生交流是藝術……教學藝術是能達到最佳教育教學效果的各種知識、手段、方法的總和。教師只有準確、熟練、靈活地運用一切教學手段,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魅力,達到教學的最佳境界。
六、要有“能說會寫”的師才
現代教師應是全才,應是多面手。但在眾多的教師才能中,“能說會寫”至關重要。因為“說”是教師從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手段,“寫”是教師總結和提升自我的基本方式和基礎能力。教師應具備的才能包括:①教學設計能力。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和再加工,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了以下諸多技能的組合:分析學生特點與組合教學內容的技能,刪訂恰當教學目標的技能,選擇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技能,預測課堂情形變化的技能;②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教師來說,語言既是工具又是藝術。教師教學語言分為口頭語言(有聲語言)表達、書面語言(板書)表達和身體語言(無聲語言)表達等三種類型。教學語言應該體現教育性和啟迪性的導向,符合學生特點。當然教師的普通話能力、合理使用身體語言的能力、良好的課堂板書技能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③課堂組織與管理才能。課堂組織與管理才能指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各種要素進行調控,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課堂教學的有序實施技能、課堂學習氣氛的營造技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技能和課堂教學節奏的控制技能等;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才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需要廣大教師必須學會運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及其他先進的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技術整合于教學,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⑤教學測評才能。檢測與評定教學質量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教師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教師必須具備對教學效果進行測評的能力。教學測量與評價的能力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即布置、批改和評講作業的技能;編制與分析試卷的技能;綜合評判的技能;⑥教育科研才能。教師要把教育科研看成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能用現代教育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善于從教學實際出發展開研究,并不斷反思、總結,努力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以推進科學的教育。同時,學校要努力營造以科研為先導的氣氛,使教育科研成為教師常規化、普及化的行為,使教育科研能力成為創新型教師的基本素質。
七、現代教師要有“身心健康”的師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教師首先要有強健的體魄,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擔負起繁重、艱巨的工作,并按時完成任務。教師工作的特點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如耐力強、反應敏捷、精力充沛、耳聰目明、聲音洪亮等。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一種用生命去感動生命、用心靈去澆灌心靈的職業。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教師要“予人健康”,首先要“自己健康”,有樂觀開朗的性格、坦蕩寬廣的胸懷、積極進取的精神、正確的角色認知、飽滿的工作熱情、融洽的人際關系、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有敢于創新的精神和勇于面對挫折的勇氣,這些都是為人師者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再次要有良好的個性特征。教師的個性不僅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智能的發揮,而且影響他們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教師良好的個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如春風化雨,在教育活動中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