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發展性學習評價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高目的的活動。本文從發揮學習評價對學生發展的促進功能出發,對學生數學學習評價方法進行探討,以形成全面、科學、規范、易行的發展性學習評價體系。
一、追求評價內容的科學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闡述了課程目標,加強過程性評價,重視發展性評價,即評價內容應體現“五性”,現以第一學段為例加以闡述。
1.基礎性。包括認識數(萬以內的數、小數、簡單的分數)和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口算、估算、筆算)技能,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等現象,獲得初步的測量(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學段目標是該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目標,應重點以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評價為主。如用對話方式呈現“小兔采蘑菇”情境:小白兔說“媽媽,我采了25只蘑菇。”兔媽媽說“我比你采的多得多。”小黑兔說“我采的比小白兔多一點。”小灰兔說“我采的比小白兔少一些。”請在62、30、18這三個數中選一選,它們各采了多少只蘑菇。讓學生具體感受“多得多”等詞語的含意,體會數的相對大小。
2.思考性。指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世界、獲取信息、思考問題的能力;初步的空間觀念;簡單的分析、推理、歸納、類比等思維能力;能簡單有條理地思考。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是課程目標的重要方面,教師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評價,使他們認識解決問題的本質。如: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看的電視節日,學生中出現“畫正字”、“舉手點數”、“分邊站在一起數”等多種收集數據的方法,都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收集數據方法的多樣性。
3.應用性。指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體會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有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體驗;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要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作為評價的重點。如: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后,找一找生活環境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說說為什么要做成這樣的形狀,比如足球不做成球體的行嗎?汽車做成球體好嗎?讓學生用幾何概念和圖形特征描述所處的生活空間,解釋生活現象。
4.實踐性。指主動地運用知識以操作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教學的價值和數學的樂趣。可以進行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考查。期末測試可以由口算試題、檢測試題(基礎知識、綜合應用、智力沖浪)、實踐試題三部分組成。實踐試題充分開放,允許學生與他人合作完成。如:初步學習統計知識后,讓學生獨立或合作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收集和整理數據,畫出條形圖,在全班展示出來,并根據統計情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5.人文性。包括對數學感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能克服學習中的一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有改正錯誤、大膽質疑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要通過有效的評價,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在期末(或期中)時可進行登記評價和定性描述評價。
二、追求評價方法的多樣性,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運用發展性學習評價方法應注意做到:
1.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發展性學習評價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定量評價可采用等級制,定性評價可采用語言描述,兩者相輔相成。在數學學習評語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通過鼓勵性的語言,客觀、公正、全面地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同時指出其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這樣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如,一個學生對一些題目都能做,但速度卻有些慢。可以這樣進行評價:“優(四顆星)。如果做題速度再快一些,那就是五星了,多神氣啊!希望你繼續努力,相信五星會屬于你!”學生閱讀了這個評語,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爭取更大進步。還可以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用生動有趣的圖案來形象地表示。
2.終結評價與形成評價并重。除了單元、期末的測評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進行終結性評價之外,還應該在課堂上用口頭表揚、在作業本上寫短語、可收入“成長記錄袋”等方式。對學生數學學習適時進行形成性評價,發揮學習評價的激勵作用和改進功能。
教師在日常教學行為中進行“激勵式評價”,如:“你的想法很獨特!”“你們用自己的智慧解決了問題!”這樣能推動學生產生向更高目標努力的追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該做“期待式評價”。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說:“你肯定能行,再動動腦筋,好好想一想!”教師的期待可以促使學生在不斷嘗試中獲得成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采用“接納式評價”;并促使學生自我反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對學生流露信任、親切的情感,采用某些動作如鼓掌、點頭、拍拍肩膀、豎起大拇指等,采用表情如微笑、凝視、皺眉、沉默等方式,進行“親近式評價”,可以對學生起激勵的作用。
還可以采用學生喜愛的卡通標志或圖案表示不同特點,如用“丹頂鶴”代表見解獨特,用“小猴”代表獨立思考,用“蜜蜂”代表仔細認真,用“大雁”代表團結合作,用“啄木鳥”代表質疑問難,用“白鴿”代表作業整潔,這樣富有童趣的評價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互補。發展性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重于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增值,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而不是簡單地為學生們分等排序。只單純地進行靜態評價,學習基礎好的學生總是排在前面,而基礎差的學生總是排在后面。可進行動態評價,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有的學校按測試卷難易程度分為A、B卷(或A、B選題),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選擇B卷(或B題)的也能得到五星,獲得成功愉悅,樹立起學習信心。選擇A卷(或A題)的能感受到數學的挑戰性,激發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如果學生對某次測驗自己的答卷覺得不滿意,可以提出申請,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測驗,直到獲得滿意的成績為止。這種“推遲評判”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促進學生的縱深發展,產生學習動力。
三、追求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發展性學習評價應由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協同作用來完成。采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綜合評定相結合方式,形成民主的、開放的、多元的、網狀結構的評價體系。
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學生自評,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能力。可組織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讓每個學生敢于對教師進行評價,讓學生大膽地對教師提出要求。如:“老師,我喜歡……”“老師,我不喜歡……”“老師,我想說……”等。這樣有利于教師改進教學,提高學生的民主意識,促進師生和諧發展。評價主體多元化,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評價信息,有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學生的進步、教師的鼓勵、家長的關愛,都會對學生成長產生積極作用。
發展性學習評價是課程改革的難點,還存在著評價的科學性與可行性,評價的激勵性與客觀性等矛盾。如何綜合發揮評價的檢查了解、反饋調整、展示激勵、反思總結、記錄成長等功能,找到簡單易行又切實有效的發展性評價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