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群小學是桂林市一所頗有社會聲譽的學校,環境優美、設備先進、教學一流。特別是近幾年的發展更是令人矚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理念與辦學特色。
正如樂群小學校長王艷所說,學校管理必須以人為本。王艷校長把“以人為本、追求和諧、挖掘潛能、溝通感情、重在激活”作為自己的治校方略,實施了目標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與情感管理,使樂群小學真正成為了教師的家園、學生的樂園。
傳統上,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和思想教育是我國中小學的管理模式主要的三大支柱。行政管理強調上級領導下級、下級服從上級,具有明顯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優勢是可以保證學校工作的統一領導,從全局協調學校各部門的關系,使教師的群體力量得以比較有效的發揮。行政管理的效率主要取決于領導者、特別是校長的素質與管理水平,一個好的校長可以帶出一所好的學校;但一個平庸的校長同樣也會帶出一所平庸的學校。如果領導者濫用職權,任人唯親,用紀律和懲罰強制下屬服從其意志,就會壓制廣大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經濟管理體現了按勞取酬與多勞多得的原則。把國家、學校與教師個人的利益通過物質手段緊密聯系起來,使教師感到國家和學校的利益與自己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但經濟管理需要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還需要一套公平合理的分配與獎懲制度,否則不但不能調動教師積極性,反而會使教師成為只講實惠、斤斤計較的“經濟人”。思想教育強調社會責任與教師榮譽,主要依靠廣大教師職業道德之下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在物質水平相對落后的條件下,思想教育往往可以取得比物質手段更有效的管理效果。但思想教育也并非萬能,其運用是否得當,與領導者的素質與能力有很大關系,特別是領導者本人是否能夠身體力行、成為教師的表率,直接關系到思想教育的成敗。思想教育運用得不好,就會流于形式,成為蒼白無力的空洞口號。
而現代管理中“以人為本”的基本觀點認為,管理的關鍵在于人,在于人的心理與行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活躍、最能動、最積極的因素。所謂“管理”,實質上就是對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管理”。學校管理當然也不例外。樂群小學王艷校長《改革管理機制,創辦優質學校》一文,就介紹了樂群小學是如何成功地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運行機制的。樂群小學的寶貴經驗對于同類學校具有可資借鑒的意義,值得學校管理者認真思考與學習。
“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理論: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有一種滿足自身需要的欲望,一旦需要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會立即轉化為動機,從而激發人們去行動、去發揮自己的能力。著名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價值體系中存在著不同層次的需要,構成一個需要系統。人類多種多樣的需要,按照它們的上下間的依存程度,可以概括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層次越高,動力越強。當人們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時,追求這種自我實現的動力是最強的。
樂群小學的學校管理案例《善待教師,發揮其長》所敘述的謝老師與廖老師的案例,生動地說明了:學校管理者只要善于引導教師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激勵教師自覺地為自我實現而奮斗,就能讓教師煥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迅速成長為成績突出的骨干教師。樂群小學的學校管理另一篇案例《實行制度管理,須以教師為本》,說的是學校在教師的年度考核中如何實行民主化管理,管理者的換位思考、教師的主人翁意識、管理者與教師情感的交流與溝通,說到底,就是讓廣大教師具有一種“歸屬感”,滿足“社交與尊重的需要”。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