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許多家長、老師心目中,評價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標準是“聽不聽話”。聽話,則是好孩子;不聽話,則不是好孩子。“聽話”就是好孩子嗎?好孩子就必須是聽話的孩子嗎?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雖然孩子“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范行為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長如果對孩子一味進行“聽話教育”,把“聽不聽話”作為衡量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標準,就失之偏頗了。殊不知,這種“聽話教育”存在著一些弊端:
一、家長和教師一味地“聽話”教育,會導致部分孩子成為“乖乖兒”,乖孩子父母帶起來固然比較輕松,老師教起來也省心,但長期如此,孩子的個性就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研究表明:太聽話會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太聽話會束縛孩子的動手和探索的熱情,太聽話訓練出的是坐享其成的懶孩子,他們依賴性強,愛等現成。在現實生活中,太聽話的孩子往往不敢懷疑、不敢說不,不能自我選擇和決斷,容易形成懦弱、優柔寡斷、膽小等性格弱點。這些性格弱點,往往使孩子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對于孩子今后在社會中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二、由于孩子涉世未深,按父母的意愿處事往往不會出差錯,不會被批評,還會得到父母的贊賞,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顯得比較懂事。然而也有個別孩子為了討好父母,假裝聽話,編造謊言,以償所愿。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美國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給一位犯人寫了一封信,請他談一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那位犯人在回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的,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間的一個又大又紅,十分喜歡,我很想要那個又大又紅的。這時,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很不高興地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媽媽不是經常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留給他人,不能總想著自己嗎?看看誰是聽話的好孩子?”于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她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表揚我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還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給了我。我說了謊話,卻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后來我又學會了打架、偷盜、搶劫,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有一天,我被送進監獄……
其實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蛇@個“聽話的孩子”因為說了謊言而得到實惠,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并時時提醒他,謊言比真實更有效,這對他日后的行為及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個“聽話”的孩子學會觀顏察色,學會說謊,導致他走入歧途,最終淪為罪犯。這故事發人深?。杭议L該怎樣看待真實表達自己意見的孩子?是不是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呢?表面的聽話比真實的不聽話要來得更加可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應該適時給孩子提供“不聽話”的機會。孩子想吃大蘋果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媽媽能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謙讓是一種美德,孩子就能心甘情愿地把大的蘋果讓給別人。而這位媽媽看到了孩子表面的聽話,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的聽話教育是與時代精神相違背的,實施不當還會扭曲人正常的心靈。
當然,我們反對向孩子施以“聽話教育”,并不是鼓勵孩子“反”字當頭,話是要聽的,“聽話是優點,太聽話是缺點。”我們教育學生時,對不聽話的孩子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在道德問題上不聽話。要堅決反對;如果是因為淘氣不聽話,家長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是思維上不聽話,則要予以支持和鼓勵。
家長要營造寬松民主的家庭氛圍,在要求孩子聽話的同時,積極鼓勵孩子敢于思考、敢于嘗試、敢于探索、敢于懷疑,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當孩子的意見與家長不一致時,家長要以理服人,與孩子平等對話,絕不能以要求聽話為由,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實踐,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同時,家長應允許孩子犯錯誤,善于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即便再聽話的孩子,也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不應該一味的責怪,甚至打罵和處罰,而是要及時幫助、引導孩子認識錯誤發生的原因、危害,想出改正錯誤的具體辦法,允許孩子為自己辯護,以便明了是非,改過自新。
對于教師來說,一要尊重孩子,讓他們學會辨析和選擇。同時,換位思考,關注孩子生命成長中的體驗教育,追求真實的生命成長;二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應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孩子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應該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提升智慧;三要鼓勵孩子求疑猜想和逆向思維。與孩子互動思維,學會傾聽辨析,捕捉他們思維的火花,鼓勵他們異想天開,寬容他們的哪怕一丁點錯誤,因為錯誤也是一種教育資源,關鍵是我們如何準確地把握、了解和研究。四要做孩子的表率。身教勝于言傳,師長要以自己的模范行為、以自己的學識影響和帶動孩子,以自己的品格贏得孩子的尊重和熱愛。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