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心盈注,情感豐贍,是做一個好老師的前提。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后,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愛學生是道德情感,是職業之愛,而不是私情之愛,因此,師愛是“泛愛”,不是“偏愛”、是“嚴愛”,不是“溺愛”。那么,教師該如何去愛學生呢?
一、尊重學生,信任學生
尊重是一種愛。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成功的學生,表明自己對學生成功的敬佩、贊美;尊重失敗的學生,表明自己對學生失敗的同情、安慰和鼓勵。只有尊重學生的需求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才能在健康發展中發揮他們的潛能。在尊重學生的同時,教師對學生的信任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尊重學生是基礎,信任學生是表現。教師推心置腹,以誠相見,充分信任學生,是師愛的具體表現。當學生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時,就會感到欣慰和鼓舞,便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信任,相互信任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
二、關心學生,了解學生
所謂關心學生,即教師要全心全意地教書育人,為學生服務;不只是關心他們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不只是關心他們的學業進步,還要關心他們的品德成長。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小,離開了父母,他們根本不會照顧自己,因此,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就需要教師來關心、照顧。如天冷了,教師要提醒學生加件衣服;天熱了,學生活動量比較大,隨時提醒他們脫衣服;放學時提醒學生注意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有學生沒有到校的,給他家里打個電話問一下原因等。教師只有時時刻刻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關心、照顧、愛護,才能贏得家長的信任,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打心眼兒里喜歡教師,愿意聽教師的話。
在關心學生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去了解學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認為:“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來培養人,那么他首先應該在多方面了解學生。”由此看出,全面了解學生是熱愛學生的起點,是尊重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條件。沒有了解的愛是盲目的愛,沒有了解的教育是毫無價值、無的放矢的教育。
三、體貼入微,嚴格要求
教師要對學生體貼入微,更要嚴格要求,兩者不可偏廢。關心愛護學生,就必須從思想上、學習上、行為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心中有了愛才可能嚴格。然而嚴得不好就變成“討厭關系”或者“仇恨關系”。如果教師心中沒有愛,就會得過且過,不去嚴格管教那些有“性格”的學生,忽視對他們的幫助和教育。如果教師心中有愛,就會熱情主動地去關心和幫助學生,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誠懇公正地批評和矯正他們的錯誤,從而變“討厭關系”“仇恨關系”為“友好關系”。
但是,嚴格要求并不是越嚴越好,應該掌握一定的分寸,嚴而得當。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嚴而有“格”,在教學和德育工作中,都應該按照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各種行為規范中的具體要求,按“三好”的標準來要求學生;二是嚴而有“度”,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各階段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要求,得當處理;三是嚴而有“恒”,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持之以恒,因為教育工作具有復雜性和持久性;四是嚴而有“方”,教師教育學生時要講究方法,剛柔并用,寓剛于柔。
四、以法治教
社會是復雜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都會反映到學生中來。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愛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但只有愛生還不夠,學生還應尊師。尊師是學生的“職業道德”。現實社會中,有一些學生不尊敬老師,不尊重其他同學,甚至破壞學習秩序。因此,師愛不是解決師生關系的唯一靈丹妙藥。在一定情況下,對個別學生的違法違紀現象,教師也可以用懲戒以保證教育教學要求的實現。但懲戒要有度,這個“度”就是法律,不能侮辱學生人格。侵犯學生身體,傷害學生心靈。
總之,愛是教師美麗的語言,教師應用愛去對待學生,影響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用先進的理念、恰當的方法帶給學生鮮活的知識與技能,努力培養出具有世界胸懷、中國靈魂、適應現代社會的有用之才。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