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堂應當讓學生學會什么?除了使他們具有初步的“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之外,還應當為學生打造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拓寬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個性化表達
不斷創新是“人文精神”的突出標志之一。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幫助學生拓寬思維空間,提高創新能力。在一堂語文活動課上,一位學生朗誦了一首臺灣省小姑娘張金妹寫的小詩《夢》:“夢像一條小魚,來回地游著,想去捉它,它已經溜走了;夢像一朵白云,來回飄著,想去摘它,它已經被風吹走了?!甭犕旰?,臺下的小朋友全都高興地拍起手來。老師抓住這個契機,說:“這首詩的作者和同學們一樣大,也才8歲!你瞧,她把夢寫得多有趣呀!你們敢和她比一比嗎?”學生的眼睛霎時亮起了來,靈感的火花被激發出來:“夢像一個魔術師,你想要什么,他就給你什么?!薄皦粝褚黄┗ǎ阆肴ヅ跖跛H親它,它已經在你的手心里融化了?!薄皦粝褚徊繘]完沒了的電視劇,可是你想看的時候,它卻演完了?!薄皦羰怯白拥暮门笥?,影子白天陪著我,夢晚上陪著我?!闭婵芍^異彩紛呈。
“有沒有跟他們都不一樣的?”老師按捺住心頭的激動,想讓他們把思路再拓寬些。
這時,一位習慣于逆向思維的男孩緩緩站了起來,他說:“我想說噩夢。噩夢像一枚定時炸彈,你想把它丟遠一點,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贝蠹叶夹α似饋?。另一個男孩說:“夢就像我,是一個不長記性的孩子。”
這就是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對世界的認識,當教師幫他們沖破思維定勢,拓寬思維空間后,他們紛紛展現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不凡的見識,創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二、引導學生深入領悟,培養學生人文意識
學習了古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后,一位學生提出一個疑問:“這么冷的天,這位老翁為什么還要去釣魚?”有兩位教師分別是這樣處理的。
[片斷一]
生:那是因為老翁愛吃魚。
生:我認為是老翁家里窮,沒什么吃的了。
師: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嗎?
學生若有所思,好像懂了。
[片斷二]
生:那是因為老翁愛吃魚。
生:我認為是老翁家里窮,沒什么吃的了。
師:同學們,或許那老翁家里真的很窮,但是他一定要靠釣魚充饑嗎?他真在釣魚嗎?
生:不是。
師:其實在干什么?釣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賞冰天雪地間晶瑩剔透的美景。
生:在告訴人們他非常堅強,你瞧,他能在冰天雪地、寒風凜冽的環境下釣魚。
生:在告訴人們他非常孤獨。
生:老師剛才介紹說柳宗元是一個革新派,但由于革新失敗,導致他被貶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為不能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心里感到失落、難過;再說離家也很久了,想親人又不能即刻團聚,因此感到孤獨??吹贸鏊且粋€堅強的人、孤傲的人。
師:啊,多精彩的發現,多有人情味的領悟!
生:我認為老翁在釣一個春天。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當學生提出“老翁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還要去釣魚”時,第一位教師只與學生交流膚淺的一點認識,不知從哪兒入手深入點撥,引導學生領悟詩的意境和蘊涵。第二位教師隨機巧妙引導:“同學們……他真的在釣魚嗎?”實現了教學由淺顯向縱深推進,引發學生情感的釋放、生命的涌動。這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而是教師召喚學生潛在的人文意識,使人文熏陶變得深入而刻骨銘心。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