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31課《回聲》是一篇科學童話。文中借小青蛙遇到的趣事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學生展示了一種自然現象——回聲。教學時應從文章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合一,優化導入
1.談話導入:同學們,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美妙的聲音,你聽到過哪些美妙的聲音呢?
2.(課件展示:大自然中的風聲、雨聲、鳥叫聲、流水聲……)讓學生隨機說出這些是什么聲音。
3.今天我們學習一種奇妙的聲音,是什么聲音呢?(板書課題:回聲)請學生齊讀課題。
4.看到課題,你們最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
(1)回聲是怎么一回事?
(2)回聲是怎樣形成的?
(3)在什么地方能聽到回聲?
……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由題引疑,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動機及問題指向,有利于開展教學活動,產生“課伊始,趣已生”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情境,發現“回聲”
1.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段告訴我們什么?)讀第一自然段。
(1)課件展示(文中插圖1),請學生根據插圖說說什么像大月亮?
(2)指導學生用贊美的語氣朗讀描寫美麗景色的第二句話,并注意句子之間的停頓。
(課件出示重點句:半圓的橋洞/和水里的倒影連起來,好像一個大月亮。)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2)學生讀第二自然段,用“——”畫出小青蛙說的話。
(3)同桌討論: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聽到有一只小青蛙學它說話的?(橋洞底下)
(4)指導學生朗讀小青蛙說的話,注意兩次語氣的不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和標點符號)。
“呱呱呱,多好聽哪!”(用贊美的語氣)
“你是誰?你在哪兒?”(用問話的語氣)
(5)分角色朗讀:一個學生當小青蛙,另一個學生當學話的小青蛙。
(6)小青蛙聽到有小青蛙學它說話,會怎么想呢?從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小青蛙心情的詞語(奇怪極了),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7)朗讀訓練(課件展示:第三自然段小青蛙和媽媽的對話),指導學生讀出小青蛙天真、好奇的語氣和青蛙媽媽親切的語氣。(生試讀、評議——師范讀——生練讀、體會)
(8)請兩名學生分別戴上小青蛙和青蛙媽媽的頭飾,分角色進行表演和朗讀。
[設計意圖:“以讀代講”,借助課件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反復朗讀,分角色朗讀,感受小青蛙的情感變化,由“高興”到“好奇”再到“奇怪極了”的過程,體會初次發現“回聲”的喜悅和驚奇。引導學生想象小動物的神態、動作、語言,進行練讀、演讀、悟讀,體會小動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親身體驗:水波現象
1.學生帶著問題(青蛙媽媽是怎樣做的?)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2.圖文對照,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青蛙媽媽的做法。(學生在文中用“~~~”畫出有關的句子)
(1)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撿起一顆石子,扔進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紋。(讓學生用“△”標示青蛙媽媽動作的三個詞語:跳、撿、扔)
(2)師生情境表演撿石子扔進河里的動作,感受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的情景。
3.石子扔進河里,河水會發生什么變化呢?讓我們動手做個小實驗(出示:裝著水的水槽和石子),分小組做投石擊水的實驗。
4.小組派代表談本組的實驗發現,并從第四自然段中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課件出示重點句: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
5.通過打手勢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激”、“碰”、“蕩”后,齊讀本段。
6.師生合作完成板書:

[設計意圖:選擇最直觀的方法——做實驗演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維,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大面積參與,課堂充滿了活力。]
四、通過類比。理解“回聲”
1.水能擊起波紋,聲音也有波紋,讓我們聽青蛙媽媽是怎樣說的(自由讀第五自然段)。
2.分小組合作學習(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青蛙媽媽一共說了幾句話?標出句子序號。
(2)每句話都告訴我們什么?
(3)小青蛙是怎樣聽到回聲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小組長匯報學習結果,師生評議。
4.課件演示水波和聲波兩種現象。
5.討論:聲波與水波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學生自由表述,老師相機點撥。)
6.指導學生參照水波的板書試著畫出聲波的示意圖。師生評議后,共同完成板書:

7.聽了青蛙媽媽的講解,小青蛙明白了回聲的道理,它的心情怎樣?從文中哪個詞可以看出來?(一蹦老高)
8.朗讀訓練:讀出小青蛙高興的語氣和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生試讀、評議——師范讀——生練讀、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水波和聲波的示意圖,使學生對“回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順學而導”做好準備。采用“讀議”結合的教學方法,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
五、情境再現,感受“回聲”
1.小青蛙知道什么是回聲了,你們看它又回到了橋洞呱呱叫。
2.課件展示:把課文插圖改造為動態課件,并配上青蛙呱呱的叫聲。
3.學生觀賞后,自由讀第六自然段,找出小青蛙再次聽到回聲后描寫其心情的詞語(歡快)。
4.引導學生理解“歡快”一詞,體會小青蛙明白了回聲的道理,學到了知識而感到特別高興的心情。
5.指名試讀——生評議——集體用歡快的語氣齊讀第六自然段。
6.學生質疑問難,師相機點撥:假如小青蛙跳出橋洞,還會有回聲嗎?為什么?
7.師生討論,合作解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小青蛙歡快的心情。通過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2.你聽到過回聲嗎?是在什么地方?是怎樣產生的?
3.結語:同學們,回聲是很有趣的一種自然現象。生活中有許多這樣奇妙、有趣的現象。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善于發現,像小青蛙一樣虛心請教、勇于探究、參與實踐,就會獲得新知識,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設計意圖:實施課內外結合,為學生留出自主選擇和拓展的空間。實現情感與語言的同生共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