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課堂,其特點是用生態學的視角關注課堂中的生態元素,追求課堂的和諧,尤其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從剖析案例出發,談談我對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一些認識。
一、“生態課堂”要結合學生生活情境
構建“生態課堂”,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數學情境,把生活情境提高到數學的高度,即“生活數學化”。學生在生活當中早就接觸過字母,但對字母表示數還缺乏認識。教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新課導入部分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進行設計,通過四個場景讓學生認識到“字母”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最后一個場景作為拓展,讓學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一定的數值”,為學生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創設了“生態課堂”。
片段一:教學《用字母表示數》
師:星期天,老師在逛街,看到生活中有許多字母。(出示圖片:車牌、停車標志、肯德基、失物招領)誰能說出這些字母所表示的意思?
生1:KFC表示肯德基。
生2:P表示停車場。
生3:B表示寧波,U表示慈溪。
生4:a表示撿到的錢的數量。
師:那么多少呢?誰能說出有多少元?
生:……(沉默了片刻)
生5:反正是表示任意一個數,可能是20元,也可能是100元,等等。
師:老師表揚你,你在生活中還看到過這樣的例子嗎?
生:……
最后,教師加以點評,引出課題《用字母表示數》。
反思:這個教學案例,結合學生對字母已有的認識,創設課堂的教學情境。這樣,充分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個體都有了自信:“這個內容我也會。”所以,每個學生圍繞著自己對字母的了解,積極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見,“生態課堂”要結合學生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生態課堂”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構建“生態課堂”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與同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提高效率。如《三角形的內角和》是新教材中的新內容,我運用“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的方式給學生設疑,然后讓學生相互合作進行探究,進而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個規律。
片段二: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
教師出示兩個三角形的殘缺圖片:圖形A只剩2個角(稍大),圖形B只剩1個角。
師:老師手上的是從兩個三角形撕下的圖片。誰能從這兩個圖形中判斷出原來的三角形哪個大?哪個小?
生1(搶著回答):A三角形大,B三角形小,因為剩下的大,肯定原來也大。
師:一定嗎?
(生沉默,小組輕聲討論片刻)
生2:不一定,我覺得圖形B三角形大。因為圖形A有兩個角,把第三個角補好后,也就這么大。圖形B因為只有一個角,所以兩邊延長后,可以組成大的三角形。
生3:也有可能小,或者一樣大。如果延長得小一點,那么就小了。
師(表揚學生后小結):圖形A因為有兩個角,所以就可以確定三角形大小了;圖形B只有一個角,所以三角形大小不能確定。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4:為什么兩個角確定,那么第三個角也就確定了呢?
師:好問題,那么為什么確定了呢?你這個確定指什么呢?
生:讓我們小組一起研究一下,可以嗎?
師:那好!請大家拿出課前準備的三角形(任意裁剪的三角形)研究一下。
(學生合作探究,互相配合)
生1:我覺得確定的是指角,因為我們四個同學量出來三角形三個角的和都接近180°,分別是181°、182°、179°、179°。
師:三個角的和是180°嗎?
生2:是,我們把3個角剪開,拼起來是一個平角,是180°。
生3:我覺得正方形對半剪開是兩個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個角分別是90°、45°、45°,加起來也是180°。
反思:這節課從“兩個圖形比較大小”人手,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結合學生的提問,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為什么從圖形A可以知道第三個角已經確定呢?”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然后引導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進行探究,相互合作,得出結論。這種生態課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生態課堂”要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
構建“生態課堂”要為學生提供參加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體驗,對數學知識進行內省。如,學習了三角形有關知識以后,我們給學生小組一個信封,裝有大小、類型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利用信封里的材料,拼成不同的四邊形,探索其中的規律。
片段三:教學《圖形的拼組》
師:誰能從信封里面找出四邊形?
個別學生著急地說:我們小組沒有四邊形。
師(微笑):真的沒有嗎?
生1:有!我們可以用三角形拼成四邊形。
(學生表示贊成,然后實踐操作)
(實踐后,讓學生小組派代表在實物投影里擺一擺,教師順便板書)
生1:我們小組用兩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長方形。
生2:我們用三個相等的銳角三角形拼成梯形。
生3:我們用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
生4:四個銳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反思: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和動手實踐的欲望。他們從小組信封中拿出三角形,合作探究拼組四邊形的不同方法。教師讓學生小組派代表在實物投影上實踐操作,引導學生增加實踐體驗,來探究規律。
總之,“生態課堂”以“發展每個學生”為本,針對學生“好奇”、“好學”、“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通過優化的教學設計,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實踐、去探究、去體驗,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