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課文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得比較早,一年級教材就有了一篇千把字的課文《想飛的烏龜》,到了高年級,篇幅較長的課文更多了。許多學生一見到長課文就像見了“攔路虎”似的。怎樣才能做到長文短教,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呢?下面我以冰心的《憶讀書》這篇長課文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長文短教的第一關應是消除學生畏難怕煩的心理
當學生翻到《憶讀書》這一課時,我就聽到了輕輕的議論聲:“哇!好長啊……”看樣子,有的學生很害怕學長課文。可是越怕長課文就越學不好。所以,長文短教的第一關應是消除學生畏難怕煩的心理。
我就對他們說:“這篇文章是有點長,不過一點也不難學,還挺有趣呢!你們先把課文讀通,待會兒咱們來比賽,有獎有罰啊!”學生們一下子來勁了,立即嘰哩哇啦地讀起來。大約讀了10分鐘,我們開始比賽輪讀,隨機抽查學生,每人讀一個自然段。有三處以上讀不準確或讀錯之處就算輸,輸了扣分;沒有讀錯之處就算贏,贏了為平時成績加分。這樣,學生讀得特別認真,我對每次被抽查到讀課文的學生進行登記,以便了解哪些學生讀過,讀得怎樣,對下次該抽查誰也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一輪讀下來又是十分鐘。其實,“讀”是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切不可忽視。讀完兩遍以后,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請學生說說這課的主要內(nèi)容,并介紹一下作者也就可以了。然后全班齊讀,我觀察有哪些學生讀得不夠熟,就單獨輔導一下。我認為,雖然第一課時沒有什么特別教法,可是它對第二課時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點也馬虎不得。所以,第一課時,我并不急于講解,而是抓讀“通”直至讀“熟”。
二、長文短教的關鍵是第二課時抓什么、放什么
第二課時抓什么、放什么?這一抓一放里頭大有學問。冰心的《憶讀書》這篇課文比較長,卻并不難理解。所以,我放棄逐詞逐句的講解,抓住了統(tǒng)領全文的一個問題:“冰心在回憶讀書的往事時,談到了哪些書?”我要求學生先在課文中找,然后記住這些書名,待會兒合上課本回答。我給了3分鐘,請學生說。我一邊板書、一邊點撥(這是冰心幾歲時讀的書?她是怎樣讀這本書的?)。遇到需要學生重點理解的地方,我就讓學生們翻書勾畫、朗讀句子。這樣離開課文,面對一目了然的板書,學生就不覺得長課文可怕了。最后,結(jié)合冰心讀書的體會,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我先談了自己讀書的樂趣,然后引導學生談自己讀書的感受。學生喜歡老師融入他們的學習活動。
這樣,只用了兩課時就上完《憶讀書》這篇長課文,并且利用十分鐘對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進行了一次小小的測試,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還不錯。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