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首要任務是了解學生。在課堂上,我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多思、多想、多說,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初步確定他們能達到的思維發展空間,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下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了解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
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和遺傳因素是不相同的,他們在解決同一問題時會有不同的思路,思維方式就會出現多樣化。認識到這一點,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第一冊第三單元“10以內的加減法(一)”時,練習二有一道題:有2個魚缸,1個魚缸里畫了一條大魚,另一個魚缸畫了一條大魚和2條小魚,要求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學生列出以下三種情況。
(1)用一個魚缸里的1條魚加上另一個魚缸的3條魚,即1+3=4。
(2)用2條大魚加2條小魚,即2+2=4。
(3)有的學生列出1+2=3,我問他們怎么想的,他說:“原來魚缸里有1條大魚,后來又放進去2條小魚,一共有3條魚,所以是1+2=3?!彼堰@幅圖想成是動畫片,我覺得這位同學的想法很有新意,表揚了他。這時又有一個學生舉起手來說:“我列的算式是1+1=2。用1個魚缸加上另一個魚缸,結果是2個魚缸?!彼氲煤塥毺?,也有道理,我表揚了他。題是死的、人是活的,做題是為培養思維服務的,不能讓思維成為各種題型的奴隸。從上課一開始,教師就要盡可能大地把學生的思維面打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防止思維定勢。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物理學家勞厄說,教育就是讓學生學習把所學的知識忘記后剩下的東西。這剩下來的東西就是布魯納所強調的學習和思想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充分肯定新穎獨特的方法,使學生能靈活地運用學過的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去不斷創新。
在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時,書上有一道題畫了一個小男孩正在數盤子里的櫻桃,櫻桃是一對一對的,有5對,下面寫了一道算式,讓學生計算2+2+2+2+2=?,學生們得出以下幾種想法:
①2,4,6,8,10這樣兩個兩個地數;
②2+2=4,4+2=6,6+2=8,8+2=10,一對一對地加;
③把這個算式進行分解組合,實際上是利用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2+2=4,4+4=8,8+2=10,或者2+2+2=6,2+2=4,6+4=10;
④每對櫻桃有2個,一共有5對,假設每對里拿出1個,那就是5個,再加上另外5個,就是5+5=10,也就是把每個部分分成2個1,5個加5個等于10;
⑤2×5=10,有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初步的乘法知識。
下面是一道9-2-2-2-2=?的連減題。受前面那道題的啟發,學生也想出了好幾種算法。除了一個一個地減以外,有的學生想到先算要減的數,一共是8,再用9-8=1,這實際上就是減法的一種簡算方法。還有的想到9-4=5,5-4=1,這是受前面5+5=10的啟發。緊接著我出了幾道類似這樣的連加、連減的算術題,讓學生在應用中自己體會各種方法的優劣,選擇適合自己的最優方法。
三、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掌握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比掌握知識更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因素,結合具體問題進行,解決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
在教學比較長短時,有一道題是3只小螞蟻沿著3條不同的線路從一頭走到另一頭,背景圖案是小方格,讓學生判斷哪條路線最長,哪條路線最短。在課前,我把這幅圖畫在黑板上,并用3根細繩把這3條路線表示出來。然后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①用眼看,憑直覺;②數哪條彎彎最多;③數3條路線所占正方形小格的邊數,邊數越多,路線越長。這時,我說:“剛才你們是用看和數的方法,想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由于學生已有比長短的經驗,通過思考有的學生想到可以把這3根線拉直。于是,我讓個別學生到前面演示,在他拉直的過程中,其他學生發出了一片贊嘆聲。暫且不討論這種方法的優劣,但就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言,它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便是讓所有學生驚嘆的原因:親自實踐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所以,我在日常的教學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研究學問的科學態度。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樹立起一個觀念,那就是充分信任每一個學生,相信他們能行,給他們創設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有機會展現自我,幫助他們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