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源于長白山的滿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史載:隋朝時,滿族先世靺鞨派使者去長安朝見隋文帝,“高祖(文帝)厚勞之,令宴飲于前,使者與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戰斗之容”。據說,女真時期,女子成年后,走在路上也時常手舞足蹈地歌唱,歌唱什么?歌唱自己的身世歌唱自己的姿色歌唱自己的技能,以其引人注目,尋找到自己滿意的伴侶。到后來,努爾哈赤興起,統一了女真各部,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能歌善舞的傳統,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揚光大。每逢節日、喜慶、婚嫁、出征、凱旋、祝壽、祭祀,都要載歌載舞以為慶祝。
同為歌舞,漢族的歌舞和滿族的歌舞卻有著明顯的區別。漢族的歌舞,大多數是“歌舞同司”,載歌載舞;而滿族的歌舞,則大多是“歌舞分司”交替進行,即所謂“舞畢乃歌,歌畢乃舞”。
在滿族的民間歌舞中,薩滿祭祀歌舞和莽式空齊歌舞最具代表性。
薩滿教是滿族人所信奉的原始宗教,源于滿族先人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薩滿是神與人之間的使者,承擔著祭祀的主角。薩滿,民間俗稱“跳大神的”,薩滿的祭祀歌舞,稱為“燒香”。在滿鄉,祭祀有年祭、月祭、家祭、野祭等多種,比較普遍的是“跳家神”和“放大神”。跳家神主要是祭祀、還愿、祈求太平;放大神是祭祀自然神、祖先神。
薩滿祭祀時,不論是跳家神還是放大神,都是頭戴神冠,身穿神衣,腰纏腰鈴,一手抓神鼓一手握神鞭。在整個的祭祀過程中,薩滿都全神貫注地面向神案,極為虔誠。隨著神鼓的響起,便手舞足蹈了,那么,吊在腰上的鈴鐺便開始嘩嘩作響。跳家神時,舞蹈的幅度不大,節奏多是“老三點”、“老五點”,走的是蹌步、八字步和菱形步。整個跳家神的舞蹈沉穩、凝重,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放大神時,薩滿的舞蹈要比跳家神時急促而激烈,神鼓聲更高,腰鈴聲也更響亮。薩滿祭祀的舞蹈,以上身的“擺”、臀部的“扭”、膝部的“顫”來突出整個身段的動作,配之以節奏分明的單鼓的敲擊和搖鈴擺動的聲響,營造出現場熱烈而神秘的氣氛,使人如癡如醉。
在滿族的祭祀中,有許多驚險、神奇的表演。如“上刀山”、“下火海”。
所謂刀山,就是用鍘刀和木桿綁成的一架“刀梯”。木桿是兩根,各丈許長,鍘刀十把左右,橫綁在兩根木桿上,每一把鍘刀的刀刃都要朝上,鍘刀與鍘刀之間的距離為尺余。刀梯綁好后,用木桿支起,一通神鼓敲過之后,薩滿就開始上刀梯了。薩滿上刀梯的時候,不許穿鞋只能光腳。想想,一雙光腳踏到鋒利的鍘刀刃口上,該是怎樣的驚險!
當薩滿光著腳板舞動著身子向刀梯走近的時候,被稱為“裁力”的二大神就開始敲起神鼓,伴隨著神鼓的節奏,薩滿的一只腳踏上了第一口鍘刀的刃上,神鼓更響了。接著,薩滿踏著鍘刀刃口一步步向刀梯上攀登。在整個的攀登過程中,刀梯下的神鼓一刻不停地咚咚咚咚敲著,而且越來越強烈。其時,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把目光凝在刀梯上的薩滿的背影上。在人們緊張的注視中,薩滿終于一步步地踏著一口口鍘刀刃上到了刀梯最上面的那把鍘刀上,舞臂向天,靜如木人。少頃,縱身朝后跳下。
刀梯下等待他的,是一個沙坑或是一堆草。這時候,人們的目光又凝聚到薩滿的兩只腳的腳底,有人甚至要舉起燈籠來查看,看的結果是,那兩只一路踏過刀梯的腳板,竟毫無損傷。
火海,又稱火池。在下火海之前,先要“升火”和“凈足”。所謂升火,就是先把院中的一大堆木炭點燃,并用扇子或簸箕煽旺,再用鐵鍬把炭火以南北走向鋪到院地上,鋪成長三丈、寬一庹、厚半尺的一條。所謂凈足,就是薩滿洗腳。據說,如果不洗干凈腳,就會褻瀆神靈,在下火海中得不到火神的保護。在整個升火和凈足的過程中,被稱為裁力的二大神手中的神鼓一直響個不停,鼓聲舒緩、悠揚,如春風梳柳,似山溪繞石。
升火、凈足,在一切都就緒以后,薩滿便開始在神堂內赤著腳跪在地上拜神,希望獲得神的護佑。拜過了神,擊鼓唱起神歌,少頃,薩滿驟然竄起,急促而不規則地甩動腰鈴,在眾裁力的碎鼓聲中,把鼓抱在懷里扭著身子,沒等人們看清,薩滿手中的鼓早已換成了扎槍,急促地翻轉著槍花起舞,一路舞到火堆旁。這時候,眾裁力也和薩滿一樣赤著腳,緊緊地跟在薩滿的身后,揮舞著手中的刀、劍、鞭、錘等兵器。這一支邊歌邊舞的隊伍,繞火左跑三圈右跑三圈,接著,薩滿又用手中的鼓煽火,煽火之后,一邊跳著舞著,把鼓又換成了槍。槍在手,左舞右舞,上舞下舞,舞掖轉花、提槍花、轉槍花、輪槍花,舞得翻天覆地。
這時候,人們已經看得眼花繚亂了。然而,好戲還在后頭。沒等人們醒過神來,就見薩滿已領著身后的眾裁力光著腳板跑上“火海”,一邊跑著又一邊舞動著手中的各種兵器。
下過了火海,所有從炭火上跑過的腳板都沒有半點燒傷。
薩滿薩滿薩滿,你長的到底是怎樣的一雙腳啊!
滿族祭祀歌舞,神奇、驚險;滿族的莽式空齊,盛大。
莽式空齊,是滿族傳統的歌舞形式。在節日和宴會上,主人和客人,莫論男女,都會更迭起舞。其姿勢為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成雙對舜,稱為莽式;眾人拍手而歌,擊堂鼓伴奏,又各以“空齊”二字和之,滿耳都是“空齊空齊”的聲響。莽式為舞,空齊為歌,莽式空齊,即歌之舞之之意。莽式空齊之歌之舞,熱烈,火爆,潑辣,剽悍。
莽式空齊,千變萬化,有九折十八式之說。九折是:起式、拍水、穿針、吉祥步、單奔馬、雙奔馬、怪蟒出洞、大小盤龍、大圓場。十八式是:手三式、腳三式、腰三式,計九式;肩二式、轉二式、走二式,計六式;另有鼓三式。莽式空齊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展現出白山黑水間一個民族的強悍與雄健。如單奔馬表現的是滿族的狩獵場面,“狩獵躍馬窩集中,單手驅馬快如風”;雙奔馬則是沖鋒陷陣的戰斗場面,“雙奔臨陣去殺敵,雙手驅馬舉跳齊”。其一招一式,或揚鞭,或驅馬,出山入林,馳騁疆場,把滿家勇士的雄姿,詩化為藝術。大起大落,大開大合,進退如大河奔流海潮回落,蕩氣回腸。
正是因為遼東地區滿族民間歌舞的熏染,使得丹東歌舞團汲取了眾多“莽式空齊”的精華,重新鑄造了一臺《莽式空齊》,從而演遍了大江南北,從而成為保留節目。
薩滿祭祀歌舞,使人寧靜使人肅穆,莽式空齊歌舞,傳達熱烈傳過狂歡,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古老民族心靈的博跳,讓我們在心跳中體味了這個民族的昨日輝煌和今天的向往。
滿族的歌舞,在久遠的歲月里,不斷融會了其它藝術的精華,如雜技、幻術和體育,在民間更是如此。每到年節和喜慶的時候,常把各種民間藝術組合在一起表演,在許多時候,歌舞與雜技與幻術的界限很難分清,從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熱鬧。在滿族的早期,民間的舞蹈和體育幾乎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好多的民間體育活動,很難說是舞蹈還是體育。滿族很重視冰上運動,稱為“國俗”,從而使滿族的冰戲既是體育活動又是冰上舞蹈。
隨著社會的發展,滿族民間歌舞的祭祀功能漸漸地淡化了,燒香還愿比較少見了,但其娛樂功能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不但滿族居住區有不間斷的表演,在寬甸滿族自治縣的青山溝鎮的滿家寨,還有了一支滿鄉民間歌舞演出隊。
這是一枝獨特的滿鄉之花。在這個演出隊里,幾乎所有的演員都是當地的滿族小伙和姑娘。這一群年輕的演員,是喝著滿鄉的水長大的,是在滿鄉的歌舞中長大的,在他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先祖的浪漫和粗獷的激情,在這樣的基礎上,又經過專業舞蹈家的訓練,使得他們的表演既具古典韻致又展現出鮮明的現代風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遠方客人來到滿家寨。
滿家寨的滿族歌舞表演,源于原汁原味的滿族文化。
在咚咚咚咚的單鼓、八角鼓的聲潮里,大雪飄飄,蹄聲得得,健兒的隊伍出發了,弓如滿月,刀似閃電,滿族勇士在漫天的大雪中狩獵;篝火升起來了,人們圍火載歌載舞,獵歸的滿鄉沸騰了。
八旗獵獵飛揚,戰馬馳騁大野,弓如滿月,刀似閃電,滿族的勇士征戰在沙場,鐵馬像潮水一樣涌來,排山倒海……
如果說,這些關于滿族狩獵和征戰的歌舞把我們帶回到一個民族久遠的過去,那么,吉祥的《太平鼓》、《布龍舞》,則給我們以溫馨的祝福,而搖曳多姿的《天女木蘭》,就把我們帶到了山清水秀的滿鄉的今天,讓我們品嘗花一樣和生活的甘甜。
滿家寨的滿族歌舞,遼東的一枝花。
[責任編輯 宋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