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滿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自己民族的燦爛文化,是滿族人民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在今天,體現丹東文化多樣性的滿族民間傳統文化卻受到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和挑戰。由于各級組織、文化團體和文化商人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遺棄、淡忘和冷淡造成了滿族民間傳統文化載體正以很快的速度流失和消失。為了打造“中國最美麗的邊境城市——遼寧·丹東”城市名片,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力推進體現先進文化,具有丹東特色的文化建設,為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對丹東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搶救、傳承與創新已迫在眉睫。
一、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內容及特點
滿族民間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如:滿族工藝、滿族音樂、滿族美術、滿族歌舞、滿族語言、滿族剪紙、滿族故事、滿族歌曲、滿族文字及滿族風俗禮儀、滿族傳統節日等等,這些浩如煙海、博大燦爛的民間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滿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它積淀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因子,具有原生態性、一次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就其內涵和文化品位而言,相對雅文化,它是俗文化;相對精英文化,它是民間文化;相對都市文化,它是農耕文化;相對典籍文化,它是口頭文化。雖然如此,它在文化歷史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卻絲毫不低于前者,因為它直接來自群眾的實踐,是文化的起源與發端。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很大部分,諸如滿族工藝、滿族剪紙、滿族故事、滿族單鼓等,均都掌握在少數才藝精湛的藝人巧匠之手,大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滿族民間傳統文化還是一方水土養育的獨特產物,它的某種獨特文化形態,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獨特的地域和人群當中。這些特色,決定了這種文化是一種處于相對弱勢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態。
二、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的遺棄與消亡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國內低俗、媚俗、粗俗文化的抬頭和文化垃圾的出現,使精品文化、純凈文化受到冷落。特別是那些聞名遐邇的民間傳統文化,由于漸漸被遺棄和消亡,已失去了原有的品位和魅力,這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丹東除漢族外,滿族人口居第二位,有80萬之眾,可以說是東三省較大的滿族聚居地,而且在這里定居已有三百年歷史。按理說這樣的地方滿族的風俗人情、生活習慣、語言服飾應比比皆是,然而現在,不但看不見,當詢問一個即便年齡稍大的滿族人時,知道滿族知識的也是寥寥無幾。對滿族自己的語言、文字,更是很少有人知之,有人曉之。這無疑是我國語言文化寶庫中的一大缺憾。除此之外,體現滿族傳統特點的滿族年畫、滿族剪紙、滿族荷包及滿族風俗(如婚喪嫁娶等),都已隨時代變遷而消亡了,即便保留下來的一些東西,也已面目全非,異化或洋化了。這實在是一件對不起祖宗的事情。再則,(1)觀念上的遺棄。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粗俗、媚俗、低俗文化的強勢,造成人們和各級組織都有一種相當普遍的誤解,認為過去的民間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只有現代文化(包括國內外)才是有價值的文化,把過去的民間傳統文化扔在了被遺忘的角落,不加珍惜地遺棄了。(2)以利益為標準的遺棄。當前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外來文化沖擊的情況下,有些主管部門、文化藝術團體和文化商人,不是以真正的民間藝術的繼承、發展、創新來創造先進文化,而是以經濟利益為標準,只要是能創造經濟效益,哪怕是粗俗、媚俗、低俗甚至徹頭徹尾的文化垃圾都搬出來,完全遺棄了民間傳統文化所賦予人類的藝術作用以及使命。(3)自然消失。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種類繁多,但目前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據了解,有許多珍貴民俗技術和民間民族藝術伴隨著老藝人的逝去而銷聲匿跡。如滿文、滿語、滿族工藝等,隨著它們生存土壤的破壞和文化生態的變化而且日漸衰微,自然而然地悄悄離我們而去。
三、滿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搶救、傳承與創新
搶救民間文化固然重要,但不應是為搶救而搶救,而是要采取措施推進民間文化傳承與創新。保護民間傳統文化是為了進一步創新,保護民間傳統文化與積極進行文化創新是統一的,目的是一致的。民間傳統文化,對于前人是一種創新、一個磁場、一份承載,對于后者來說,則是一種資源、一個基礎、一種延續,不是簡單的保留、維持,更不是庸俗的復制、調和。而是民間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和重塑。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連續體,任何一段歷史,任何新的文化體系的形成,都是原有文化在歷史條件下的延續和發展,在積累中的創新。民間傳統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融入、跟上時代步伐的傳統文化總是一個特定時代的反映,是一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傳統文化從來都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繼承與發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揚棄,是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造更新,賦予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鑒于此,我們應該傾盡全力對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搶救、傳承與創新。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按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強組織領導,逐級成立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組織、統一部署、統一協調,系統地指導不同時期、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
(二)加快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盡早出臺與文物保護法相配套的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做到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有機配合,為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利用確立法律依據,執行起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實行分級保護制度。在全方位普查、登記、鑒定分類的基礎上,逐級建立民間傳統文化保護項目明細錄,明確保護單位的權利義務,并落實責任。
(四)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民間傳統文化搶救工作的支持力度,給政策、給資金、給予創造條件。
(五)動員全民參與。有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和民族文化、群眾文化工作者參與此項活動,特別要注重發揮關心文化事業的企業界人士以及文化團體和各類文化中介組織的作用。
(六)建立和完善民間藝術資料庫。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民間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搜集、挖掘、紀錄、整理,增強保護工作的長效性和永久性。
(七)及時申報文化“遺產”命名。要借鑒“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作法,對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遺產,按照逐級申報,專家機構或權威部門評估,政府審批的程序,給予相應民間文化遺產的命名,把搶救、保護、開發、利用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只有把民間傳統文化的搶救、傳承和創新落到實處,我們才能真正打造出丹東文化品牌,創立滿族文化流派,構筑丹東文化特色,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為經濟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 胡 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