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字兒
供人們走的“字兒”。可不是普通的橫豎撇捺所架構的數字或漢字。奢侈點說,它來自古代的樸素哲學。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可以用古代紀年法的天干地支的八個字來表示,這就是八字。在古代預測術中,“字”是大學問。可以看出人的命運或事情的好壞、成敗等等。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是客觀規律。順利、走運或運氣好時,人們就說他“走字兒”,反之,就是“不走字兒”。在此,“字兒”還可以引申為生存狀態。
啖(dai)
在雞飛狗跳的鄉間,鄰里鄰居見面的招呼曾經就是:“‘啖(dai)’了嗎?”,這種關乎溫飽的問候語,既體現時代特點又凸顯地域風情。
“啖(dai)”疑似從啖(dan)推演而來,都是圍繞著一個“吃”。在民間,“啖(dai)”無拘無束地“橫行”鄉里,它似乎天然地具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狼吞虎咽的饕餮相,否則就辜負了這個字在語調上的個性——平直中陡起波瀾的韌性和狠勁。
關于“啖(dai)的由來,自是脫離不了東北的自然、人文環境。西伯利亞冷空氣橫沖直撞的惡劣氣候,滿人等土著居民粗獷豪放的血統,使闖關東的后人形成了直爽、暴躁、干脆、粗放的性格。其表現在語言操作上,往往顯得很有力度。
捯飭(daochi)
愛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人,她們把穿衣打扮看得尤其重要。由此說來,“捯飭”更多是屬于女人的“打扮、修飾”行為。
“捯飭”是女人的一門功課。“捯飭”比打扮、修飾更具有緊張、忙碌感。在“化妝”面前,它和“梳妝”更像親姐妹——簡單地梳梳頭發,描描眉毛,施點脂粉而已。如今,“捯飭”已潛伏進美容院,搖身變成個人形象設計,而且都高科技了——割雙眼皮,隆高鼻梁,等等。
還有一說,“捯飭”原為“刀尺”,是一個人對發型、面容、衣著進行化妝,后來進入文字,就寫成“捯飭”了。
壓箱底兒
“壓箱底兒”原是中國性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相當于今天的新婚教材。有關史料記載,春宮圖最初是以“壓箱底兒”的形式出現。它大致是一類東西——一種有蓋的小瓷器,內藏一對呈交合狀的男女。
古人新婚的時候,基本都是兩啥都不懂的“小雛”,聰明的封建家長發明了這種具有性啟蒙作用的指導工具。在女兒出嫁時,母親把這種秘而不宣的東西拿給女兒看,或者放在女兒嫁妝箱子的底下。平時,人們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因為古人認為小鬼能在不開啟人們箱籠的情況下把箱內的財物竊去,有了“壓箱底兒”,小鬼就避而遠之。后來,“壓箱底兒”漸漸用來形容不外傳、不輕易示人的東西或者技藝。
[責任編輯 胡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