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暖冬成為常態、全球正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之時,寒冬卻不期而至,在中國中南部自西向東出現了幾十年未遇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冰雪天氣,有些省份甚至發生了雪災。這種持續的惡劣天氣引發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高速公路封閉、列車超載、旅客滯流,斷電停電、自來水管破裂、手機信號不通,許多地方居民的生活又回到沒有電燈電視、沒有電腦手機的初始狀態。看來,這場雪災正為我們提供了憶苦思甜的教育機會。在越來越依賴社會分工和交易的市場經濟中,菜價、油價、米價自然飛漲,雪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甚于以前。原來,構筑在高速公路、電氣化和電子化的現代社會竟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目前,應對這種冰雪天氣正成為各地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務,各地應對的辦法五花八門,但基本是使用人海戰術,使用鏟鍬等老方法舊武器。其實,應對冰雪天氣北方地區早有辦法,只是多年的暖冬讓人們從心理上放松了警惕,更不用說采取預案了。正由于近年來回蕩的只是氣候變暖的主旋律,面對惡劣天氣的來臨以為還會象往常一樣匆匆而過,哪曾想這次它卻徘徊不走。
與冰雪天氣交相輝映的則是更為寒冷、更為猛烈、范圍更廣的全球股災。2008年新年到來不久,花旗等國際金融巨頭相繼宣布虧損,在亞太股市狂跌的帶動下,全球股市跌聲一片。索羅斯(George Soros)評論道:“當前情形比二戰結束以來出現的其他任何一次金融危機都要嚴重得多,”美國經濟則受到衰退風險的威脅。這次股災既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繼續和結果,也是對現代全球金融體系失衡的一種反映。這場危機從去年初春顯現以來,已經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由于現代金融創新的復雜性,相應的風險披露不能及時,從不時爆發的虧損案例看來,問題比人們原來預想的要復雜得多。目前,次貸危機已經使得儲貸機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無數的購房者都陷入了困境。花旗、美林等這些曾經不可一世、高傲的貴族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依靠減薪裁員、謀求注資、出售股份等措施來自救;而那些購房者和股票持有者,除了等待時機好轉之外,只有割肉了事,曾經的美夢演變成惡夢。如果股市持續下行,經濟真的蕭條下去,那么無數人的生活狀態又不得不回復到從前。面對股災,美聯儲采取的措施除了立即降息,并無新意。在此政策下,股市雖然有所反彈,卻力量有限,難以恢復市場信心。
這兩件讓人沮喪的事件,都以一種令人難忘的方式提醒我們過分依賴現代化的風險。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明讓曾經的奢侈品現在變成了必需品,冰雪天氣的持續使這些必需品不能使用,于是整個社會生活就處于混亂之中,人們的生活狀態比當年沒有它們時還要糟糕。同樣,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創新使曾經只有發達國家和富裕階層才玩的金融游戲也成為新興市場和普通百姓樂此不疲的必需品了。然而,當這些必需品賴以運行的基礎——信心出了問題,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它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對市場的打擊和對老百姓生計的影響卻是災難性的,甚至會斷送掉多年經濟增長的成果。無數次的金融危機反復證明了這一點。
對于這場雪災我們需要檢討的是,對現代化的風險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認識,對這些風險是否能尋求到相應的成本較低的防范措施。對于這場股災,我們需要檢討的是,對以股票市場、衍生品市場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風險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認識,特別是當這種金融體系被描繪成能為國家、機構和個人帶來大量金融收益時,我們對現代金融體系崩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否真的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氣候變化是非常復雜的,正所謂天有不測風云。雖然我們用于氣象預測的手段和技術越來越高明,但我們仍然還是摸不準老天爺的脾氣。而人類社會對現代金融的認知遠遠落后于人類對天氣變化的認知,還停留在瞎子摸象和霧里看花的階段。坦率地說,我們對現代金融體系的駕馭能力還停留在股票市場還不發達、金融工具還不多、金融全球化程度還不深,金融體系仍以商業銀行為主的傳統金融階段。那時我們的金融運行和宏觀經濟運行只要管住銀行信貸就足夠了。而現代金融卻要復雜多得,當好不容易才弄清楚一二之時,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場和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現,又增添了無窮的變數。然而,我們遺憾地看到,金融管理者面對已經越來越復雜的現代金融市場,依然還只是沿用傳統金融市場的工具,其效果可想而知。雖然我們有許多風險管理的措施,但我們必須要接受的一個現實是,眼花繚亂的創新和紛繁復雜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礎正是利用了人類在最短時間內最大化財富的貪婪本性。這可能正是我們現代金融的悲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