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寫文章說要給國學熱退燒,認為現在“國學”已經被炒糊了。其實現在市面上熱的并不是真正的國學,譬如清史熱、漢史熱、儒教熱等等,這些熱并不是全部的國學,并且,有些熱只不過是國史熱,而不是思想文化熱。當今一些炙手可熱的學者大都是一些史學家,這些人更多地是在搬弄帝王將相史、權術史,因此,講得多了,便會招人厭倦和反感。
至于說國學是否已經炒糊了,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我認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和思想文化研究得還遠遠不夠,正是對這種現狀的無知,有人才得出了國學過熱的說法。
當下社會對國學的研究為何膚淺?一是囿于傳統的獨尊儒術,象蔣慶等一批新儒家,一頭鉆進儒學之中不能自拔。二是出于對獨尊儒術的反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嗤之以鼻。三是媚俗需求,象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過于迎合市場和大眾的通俗口味,也難將真正的國學搬上熒屏。四是某些思想禁錮,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國學的深入研究。種種狀況,導致當前的中國既無深入研究的國學,又出現了一大堆令人厭倦的國學。
因此,我們要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學說進行重新梳理,中國的國學是博大精深的,決不是被后代封建帝王剪裁過的儒家文化,也不象有些學者所蔑視的那樣丑陋不堪。那些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的學者,要么是思想方法的問題,要么是對本國歷史知識的淺薄,往往過于脫離實際,整天只知拿那些對中國不著邊際的外國經驗說事。
其實我們以及我們的祖輩都是世世代代、實實在在生活在這個國家中的人,所以要按我們可能行得通的方法去探討和研究問題,不能整天搞食洋不化主義?,F在很多人希望重建中國文化,但要重建中國文化,必須首先認清什么是中國文化,如果連基本的史料都不清楚,連源流和表象都看不明白,就可能出現盲目照搬和盲目否定的現象。
因此,我們要首先認清中國傳統文化的真面目,中國思想文化的糟粕主要是在秦漢以后形成,要想發掘中華文化的精華,必須上溯到先秦時期。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一群高大的山峰,那么當今大家所熟悉的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座,我們對中國文化全貌的研究必須起自先秦以前。那里有我們所希望的真精神和真思想。
中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中國有著足夠的思想礦產資源,我們沒有必要整天仰望西方。中國人今天對國學的研究僅僅是個皮毛,國學不僅沒有炒熱,甚至連炒都沒炒。請問當今社會有幾個人懂得管子,有幾個人讀過《國語》,有幾個人了解墨經?有幾個人研究過楊朱或《黃帝四經》,只是因為一群獨尊儒術的人搞了幾場祭孔大典,就以為國學炒得太熱了,這恰恰是對國學茫然無知的表現。
實際上儒學代表的只是中國文化的一條道路,在先秦以前,中國本來有著很多不同的文化選擇,只是后來的帝王文化專制,將一些更接近現代精神的文化思想給窒息了、絞殺了。所以要揭開中國國學的真面目,就要把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一些好的東西發掘出來,揚棄和改造那些丑陋的、不符合現代精神的文化。譬如我國歷史上有堯舜禹的尚賢政治,有墨家的親士思想和平民思想,這些思想到了后代完全被窒息了。中國今天重要的任務是發掘和發揚那些已被湮沒的好的精神財富,批判封建特權專制文化。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秦漢之后的封建統治者對先秦文化的圍剿是十分殘酷的。在戰國早期十分興盛的楊朱學派,其代表人楊朱連個人資料都沒留下,中國最早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學者根本沒在歷史上留下記錄。這除了是封建專制圍剿的結果,還能找出什么其他的理由?
李大釗曾說過:“中國文字之劫,烈于秦火。”清人有詩云:“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p>
與封建主流文化正面沖突的墨家學派,今天其著作僅剩下53篇。孟子曾經無奈地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笨梢姂饑缙谶@兩個思想家的社會影響和勢力有多大。但這兩個影響如此大的思想家,都沒有留下清楚的生卒年月,甚至連出生地、哪國人都不清楚。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墨子的記敘只有24個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p>
為什么儒家的學者事跡記載清晰,而其他學派的學者卻語焉不詳?這不是文化圍剿的結果,又是什么!
還有,象《黃帝四經》這樣寶貴而重要的著作干脆就失傳了,只是在湖南馬王堆漢墓中才被重新出土發現。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寶貴的思想遭到專制帝王的殘酷圍剿?誰也不清楚。春秋戰國時期又有多少歷史之謎已經石沉大海!
譬如,孔子殺少正卯,孔子為什么殺少正卯?少正卯是一個什么樣的學者?他的思想為什么被孔子嫉恨?他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為什么沒有他的著作流傳?
少正卯僅僅是一個例子,春秋戰國時期有多少思想家被人為地翦滅了?又有多少被視為邪端異說的書籍被焚毀了?中國的先秦時期真的不出人才,真的沒有民主自由和人權思想的誕生,中國的學者真的比不上亞里士多德嗎?稍微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只能對著蒼天發問。
只有那些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或極端偏執的人才會對中國歷史采取妖魔化的態度。但是,我歌頌和贊揚先秦那個中國,中國歷史真正的輝煌是發生在秦統一六國以前。就象西方的歷史一樣,當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輝煌之后,歐洲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紀。中國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中國今天與西方最大的不同是,由于近代以來的落后與挨打,至今中國人還未來得及和顧得上掀起一場文藝復興,發掘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輝煌。中國的“古希臘”至今還未被人認識和發現。因此,我們必須挖掘和梳理本國的歷史文化,特別是挖掘和梳理那些在歷史上被人為壓制了的思想文化,如以管子為代表的齊文化和墨子創建的墨文化以及富有自由主義和人本精神的楊朱文化。
我必須鄭重地指出,當前中國對歷史的研究狀況,基本上未離開傳統的獨尊儒術的模式和思路,如果不跳出這一模式和思路,那么今天的中國社會仍會象過去兩千年里一樣,走一條狹窄的國學之路。譬如現在社會上流行讀經,但一些機構出版的《兒童經典誦讀》教材里面基本上不選法家、墨家、管子和《國語》里的文章,既沒有管子的“四維”,也沒有墨子的“尚賢”與“節用”。
是法家和墨家著作的文學性不強、語言不美嗎?不是!而是法墨等幾家的思想遭到了排斥。春秋戰國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昌盛繁榮的思想文化時期,到了后來只剩下儒家一脈。兩千年間,中國人祖祖輩輩誦讀的只有儒家一家的書籍。這種狀況實在是中華民族的悲劇和大不幸。然而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這種文化局面仍然未得到改變,更是悲劇中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