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瓶頸”。本文以湖南省益陽市為例,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障礙和成因,提出了破解之策。
現狀和特點
目前,益陽市共有各類企業31276家,其中中小企業30412家,占全市企業個數的97.24%。2007年上半年,全市中小企業完成生產總值251.9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2.2%。據調查,益陽市中小企業融資呈現出如下特點。
銀行貸款逐年遞減。近5年來,益陽市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逐年遞減,期間有兩個年份出現了負增長。截至2007年6月末,全市中小企業信貸支持面為61.5%,貸款余額為117.70億元,僅為各項貸款總額的61.10%,占中小企業融資總額的45%。
民間借貸呈上升趨勢。許多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主要依靠內源型融資,即通過自身積累和親朋好友的支持獲取發展資金,益陽市通過民間融資方式籌資的中小企業高達78.1%,占到了企業融資規模的54%左右。但隨著企業的逐步做大,內源融資無法滿足其發展的需要。
資本市場發展遲緩。除益鑫泰公司六年前通過與華升集團捆綁上市獲得過近1億元的融資外,益陽市再無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且該公司已于2004年退出捆綁上市,現已納入計劃破產程序。中小企業債券更是一片空白。同時,中小企業通過商業票據承兌和貼現進行融資的比例小,約占中小企業融資總額的1%。
障礙與成因
國有銀行“喜大厭小”造成“擠出效應”。商業銀行上收信貸審批權限后,授權授信的信貸過度集中,信貸配置基本鎖定在“雙大”(大城市、大企業)、“四重”(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客戶、重點區域),金融信貸產生了對國有大型企業貸款和大項目貸款的依賴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投放則漸行漸遠。從工商銀行益陽市分行2007年上半年的公司客戶行業結構看,該行貸款增量集中投放于“四重”行業,貸款余額在1億元以上的6個行業的貸款總額為31.40億元,占法人客戶貸款總量的94.81%,較年初上升3.61個百分點,而小企業的貸款投放余額卻由2004年末的12759萬元驟降至2005年末的512萬元,呈現出負增長態勢。
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形成融資高門檻。目前,商業銀行信用評估技術仍處在傳統的比率分析階段,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則是參照大型企業的標準,并沒有一個針對小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而傳統的產生于對大企業評級授信的制度安排,不能客觀正確地評價小企業信用狀況,致使部分優秀小企業感到大銀行的融資“門檻”太高。據工行益陽市分行反映,該行被工總行列為小企業信貸業務限制投放行(即四類行),只能開辦小企業低風險貸款業務,對于確需支持的優質小企業,貸款方式僅限于信用等級AA+及以上的企業擔保方式,而不能采取抵押擔保的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行小企業信貸業務的發展。
“所有制偏好”弱了信貸支持。長期以來,政府管制過于嚴格下的國有商業銀行效率低下,除了顯而易見的政治上的考量,經濟上的考量則在于試圖將資金優先配置給同樣效率低下的與其同屬“國有”一個產權主體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而對所有制成分復雜的小企業信貸支持往往很不情愿。以農行益陽市分行為例,該行2004年引進沅江紙業、2006年引進中石化、2007年引進益陽二電,這三家國有大中型企業至2007年6月末的貸款余額達6.5億元,占該行全部貸款的20%,而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卻不斷壓縮。
金融體制轉換裂縫硬化了信貸歧視。近幾年來,銀行業實行主辦銀行制度,建立呆帳準備金制度,核銷不良貸款,實施銀行債權轉股權等政策措施,其政策標的主要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適用并對小企業有益的并不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商業銀行在貸款發放時造成了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歧視。另外,“時間急、金額小、頻率高”的資金需求特點使中小企業融資的單位成本增加,況且銀行對小企業貸款還要承擔一定的機會成本,從而在信貸操作上對小企業產生了歧視。據工行益陽市分行測算反映,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適宜對大中型企業搞貸款“批發”,而小企業適合搞貸款“零售”。“零售”業務管理成本是“批發”業務管理成本的5倍左右,即使貸款利率上浮30%,綜合融資成本依然很高。商業銀行的現行運行機制也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時間。據調查,工行益陽市分行辦理一筆貸款通常需要多個環節,時間少則1個月,如果加上擔保、抵押、登記、評估、保險、公證等,一筆貸款從審批到發放一般需要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抵押擔保問題使貸款可獲得性降低。當前,中小企業自身缺乏足額的抵押資產,經濟效益好的或符合擔保條件的企業為避免連帶責任又不樂意為其擔保。服務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機構數量、資金規模及業務量有限,且抵押貸款評估登記手續繁瑣,收費過高。另外,中介服務體系運作還不規范,征信體系還不健全,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嚴重滯后。調查顯示,當前中小企業抵押貸款普遍存在著產權設定難、價值確定難、抵押登記難、物品保管難、抵押變現難、抵押避險難等“六難”問題,使中小企業貸款的可獲得性大大降低。
對策和建議
完善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經營機制。一是盡快開發中小企業貸款管理信息系統,在商業銀行內部成立獨立的中小企業貸款專職部門,對中小企業貸款實行獨立核算和專項考核,增強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放貸的意識。二是盡快完善授權授信制度,下放100萬元以下貸款、全額存單質押貸款、全額保證的承兌匯票簽發權等信貸管理權限,利用科技手段實現對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全流程電子化操作和剛性控制。三是突出對信貸人員的正向激勵,使小企業信貸人員的收入水平、職級晉升等個人利益與其業績緊密聯系;推行小企業信貸工作盡責制、不良貸款問責制和免責制,改變對貸款“零風險”的過高要求,對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貸款免于責任追究,在有效控制風險前提下積極推動業務發展。四是確定和調整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水平,確保定價能夠全面覆蓋風險。
改革和創新信貸管理機制。一是再造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流程,放寬對小企業授信資產質量考核要求,放棄傳統的貸款五級分類法,加大授權力度,貸款可實行客戶經理和有權審批人雙簽審批的形式。對于信息較充分、信用記錄較好、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成長型小企業,商業銀行在評級授信后即可辦理信貸業務。二是在房地產抵押或質押擔保的前提下,簡化流程,不需要評級和授信,根據提供的抵(質)押物即可辦理貸款,以滿足企業“少、頻、快”的需求,同時放寬抵質押品范圍,銀行可開展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質押。在融資品種上,商業銀行不僅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打包貸款、賬戶透支、買方貸款、循環貸款、整貸零償貸款、存貨融資、動產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融資租賃等信貸類產品,還要為其提供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等貿易融資產品,以及工程保函等信用支持工具,幫助中小企業參加招投標活動。
加大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力度。一是重塑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模型和體系。在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可以在現有的銀行信用評級體系上,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如資本實力相對較弱、財務制度不夠健全、企業管理者信用對于企業信用有重要影響等,加大中小企業軟信息的評級權重,適當降低財務指標的分析權重,突出企業的信用狀況、經營能力、發展潛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履約能力和所處經濟環境的評價,提高中小企業資信評級指標體系的針對性和評級結果的精確性。二是整合中小企業征信資源。應在法律框架內,充分發揮中國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和新近建立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以及公安、工商、稅務、質監部門等年檢系統的作用,建立全國中小企業征信管理系統,并為信用信息實現整合和共享、消除信息資源的分割壟斷提供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機制。一是進一步規范中小企業抵押貸款的評估登記行為,簡化手續,降低收費標準,減少中小企業抵押貸款費用支出,以降低其融資成本。二是健全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以“多元化資金、市場化運作、績優者扶持”為原則,組建國家、省、市、縣四級擔保體系。三是積極探索中小企業互助擔保的有效形式。可嘗試連帶擔保責任制,針對一個中小企業群體,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以分散經營風險,確保銀行貸款安全。
建立和健全直接融資體系和民間投融資渠道。一是逐步拓寬中小企業股權融資渠道,降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門檻,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對一些成長型的高科技中小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其到香港聯交所等境外二板市場上市融資。盡快建立地方性的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提供場所。允許中小企業通過債券直接融通資金,只要發債主體資本結構健全,具有償還能力和財務信息披露充分等條件,就可以登記發行債券。二是引導規范民間融資,培育健康可持續的小額信貸機構。盡快出臺《民間金融法》,明確民間融資的合法地位,充分發揮民間融資和小額信貸機構在調劑信貸余缺方面拾遺補缺的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合理的資金需求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益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