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江蘇銀監局成立伊始,適逢國務院明確江蘇為全國八個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省之一。早在2000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如何在前幾年改革的基礎上,推動江蘇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進一步深入進行,是江蘇銀監局首先思考的問題。
引導產權改革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是產權改革。但產權改革觸及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根本,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尤其是農村信用社基礎相對薄弱、歷史遺留問題多,對這樣的機構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難度可想而知。江蘇銀監局按照市場化、商業化取向,積極穩妥地引導農村信用社進行產權改革。
積極指導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組建農村銀行類機構。江蘇銀監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督促指導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自愿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權制度和組織形式,按照2007年底前各項監管指標基本達標的要求,積極指導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組建農村銀行類機構,督促農村銀行類機構逐步建立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在總結上一輪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指導經營管理較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吳江等六家縣市(區)聯社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對基礎相對較好但暫時達不到農村商業銀行組建標準的泗洪、大豐等16家農村信用社,指導其組建股份合作制的農村合作銀行;對其他農村信用社,則督促其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改進經營管理。不同層次的產權制度和企業組織形式的改革,既促進了農村信用社自身的規范和發展,又適應了當地經濟、特別是“三農”發展對金融的需求。目前全省有多家農村信用社正在進行組建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前期準備工作。
借助于股份制優化農村信用社股權結構,通過引進境內戰略投資者解決股權分散和內部人控制問題。為改變農村信用社股權過于分散,社員(股東)對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不關心,約束的意愿和能力均較弱的狀況,江蘇銀監局督促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增加法人股占比,引進當地經營業績優良、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投資入股。全省九家農村商業銀行法人股占比達54.38%;對農村合作銀行,除要求其提高法人股比重外,還督促其增加投資股占比,以增強股本的穩定性,目前全省農村合作銀行法人股占比已近40%,投資股占比全部在95%以上。同時,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引進戰略投資者,目前常熟農商行已就引進戰略投資者入股事宜達成了初步協議。江蘇銀監局鼓勵并指導轄內農村商業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蘇北、蘇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出臺了《關于江蘇省內農村商業銀行投資入股蘇中、蘇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指導意見》,目前已有常熟、張家港等七家農村商業銀行與蘇北、蘇中農村信用社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此外,還支持常熟、吳江等農村商業銀行走出去投資組建村鎮銀行金融機構,2007年8月18日,由常熟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主發起人發起設立并控股51%的咸豐村鎮銀行在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正式對外掛牌營業。

指導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組建過程中提高運營水平。江蘇銀監局督促有關農村信用社徹底摒棄“翻牌”意識,以建立現代金融企業為目標,指導農村商業銀行按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要求,進行脫胎換骨的全方位改造。幾年來,九家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發展成效顯著,已經基本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各項監管指標在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處于領先水平,已初步具備向現代農村金融企業過渡的條件,張家港等四家農村商業銀行已進入上市輔導期。對農村合作銀行則指導其參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運營模式,逐步提升經營管理水平。2007年9月末,農村銀行機構存、貸款余額均占全省農村信用社的56%和54.5%,利潤總額占65%以上,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率低于全省農村信用社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高于全省農村信用社平均水平50.5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已超過14家。
完善法人治理
法人治理對農村信用社而言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沒有現成模式可循。江蘇銀監局把完善法人治理作為在全省農村信用社監管工作中踐行新監管理念的重要舉措,不遺余力地加以推進。
2003年,江蘇銀監局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江蘇省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和《江蘇省縣(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示范章程》,提出了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目標、總體要求和基本內容,對“三會一層”的基本架構和運作模式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在各市選擇一兩家縣(市)聯社進行完善法人治理試點,通過選點示范、典型帶動,對全省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總體工作進行把握和指導;2004年,重點抓農村信用社建立法人治理架構,督促試點聯社完成了法人治理框架的搭建和章程等有關規章制度的修訂工作,完善了“三會”議事規則和運作機制。同時,為推進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和法人治理的逐步完善,積極探索市場化選聘高級管理人員的新路子,幾年來督促農村信用社面向全國公開招聘13名高級管理人員;2005年,重點抓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制度建設;2006年,在全國率先開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試點并逐步推廣,促進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機制更加規范、有效運行,督促農村信用社進一步落實理(董)事會、監事會的具體職責,指導農村信用社規范開展信息披露,要求農村商業銀行按照《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進行信息披露,其他農村信用社按規范逐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增強市場約束,促進了農村信用社理(董)事會、監事會運作由“空”到“實”的轉變。同時,要求農村信用社合理設置資格股和投資股比例,提高股金的穩定性,打牢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股權基礎。通過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由“形似”向“神似”的轉變。
目前全省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已出現可喜的變化,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意識明顯提高,大家普遍認識到完善的法人治理對農村信用社自身規范、提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法人治理運作逐步規范,目前全省大部分縣(市)聯社完善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會議制度、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建立健全符合法人治理要求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大部分縣(市)聯社建立了社員代表大會對理事會、理事會對經營管理層的授權制度,明確了監事會對理事會、經營管理層的監督職責,初步建立了決策、執行、監督相制衡,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法人治理運作框架。
強化風險監管
農村信用社底子差、包袱重,內部管理薄弱、風險隱患較大。對這樣的機構進行改革,本身就蘊藏著一定的風險,但不改革風險更大。江蘇銀監局認真處理好改革和風險防范的關系,做好風險防范的各項基礎工作,保證了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深入進行。
清理違規債券投資。2003年,江蘇銀監局成立之初,立即著手組織農村信用社對過去的違規債券投資專項清理,督促全省農村信用社共清理回收債券投資43億元,督促對違規債券投資的七家機構、21名責任人進行了處理,有效降低了農村信用社違規債券投資的損失。
認真落實資金扶持政策。為化解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真正落實國家扶持政策,江蘇銀監局通過多種形式督促農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內部控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并加強與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和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按規范審核、審批了全省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和降低不良貸款計劃,協調省政府對八家信用社直接注資8.2億元,確保了專項票據申請和認購工作的順利開展,全省69家農村信用社認購央行票據71.86億元置換不良資產和歷年虧損。目前,已有59家縣(市)聯社獲準兌付專項票據55.26億元,有效化解了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
督促規范開展增資擴股。根據《關于規范向農村信用社入股的若干意見》,江蘇銀監局督促農村信用社以認購和兌付中央銀行專項票據為契機規范開展增資擴股,建立健全資本金補充機制,妥善處置歷史積累;規范股金來源,優化股權結構,明確股金的資本屬性。全省農村信用社股本金總額從2003年9月末的24.99億元增加到2007年9月末的120.49億元,資本充足率從-0.82%上升到12.49%,不僅徹底扭轉了全省農村信用社多年來資本充足率一直為負數的局面,而且大大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真正達到“花錢買機制”的目的。
推動全面實行五級分類。2004年,分別選擇四家和34家縣(市)農聯社為第一、第二批推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試點單位;2005年,全省農村信用社已在全國率先全部試行五級分類,比銀監會的要求提前了一年;2006年,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分類水平、做實分類結果上。督促指導江蘇省聯社舉辦了多期五級分類強化培訓班,協調選派了151名農村信用社管理人員到商業銀行掛職交流和四位國有商業銀行主要業務骨干到江蘇省聯社參與分類指導工作;督促省聯社制定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同時選擇儀征農村合作銀行開展非信貸資產五級分類試點;組織對30家農村信用社進行了貸款偏離度檢查。經過努力,全省農村信用社五級分類得到了進一步真實反映;2007年上半年,制定了《江蘇省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監測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以2006年末五級分類結果為基數,按月監測分析,按季考核不良貸款“雙降”情況,動態跟蹤各類貸款遷徙變化趨勢,通過運用偏離度檢查、遷徙率分析和同質同類比較等監管手段,加大對各類指標特別是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的監督考核力度,并適時進行風險提示。同時,加大對貸款集中度風險的監控力度,加強對超比例單戶貸款和客戶大額貸款的監測以及行業信貸集中的風險提示。
督促提高抗風險能力。督促農村信用社制定三年達標規劃和分年度實施計劃,把撥備提取、歷年虧損彌補、呆賬貸款核銷、不良資產下降等指標納入達標規劃,嚴格按照要求提取撥備,用足用好財稅政策。對貸款損失準備不足,違規債券投資等非信貸資產損失較大但未提取相應減值準備的農村信用社,嚴格限制其股金分紅。督促農村信用社強化資本管理,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擴大和補充資本,建立資本約束和資本補充的長效機制,提高資本充足率,逐步實現資本充足率達標。截至2007年6月末,農村信用社撥備缺口較年初下降23.33億元,按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計算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17%和4.87%,分別較年初上升1.59和1.39個百分點。
深入推進案件專項治理。針對部分農村信用社負責人長期不交流、蘊含案件風險較大的情況,江蘇銀監局督促省聯社對全省農村信用社72位高管人員進行異地交流,其中理(董)事長、行長(主任)近一半。隨著高管人員交流力度的加大,案件專項治理力度明顯加大,暴露了多起陳案。2007年上半年,會同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專門召開了全省農村信用社案件專項治理工作會議,對2005年以來全轄農村信用社的案件,特別是2007年以來發生的百萬元以上案件特點和案發原因進行深入剖析,督促農村信用社吸取教訓、完善管理,防范類似案件的再次發生。同時,針對部分發案機構對高管人員處罰不力的情況,責令江蘇省聯社對六家農村信用社的21名對案件負有領導和管理責任的管理人員給予紀律處分,其中撤職四人。
鞏固支農主力地位
江蘇銀監局在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和監管工作中,始終以增強支農服務功能為重點,督促農村信用社牢固樹立立足縣域,服務“三農”,服務社區的市場定位。
在組建農村銀行機構過程中,明確要求農村銀行類機構繼續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強化支農服務意識,實現銀行利潤創造和促進農村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特別是針對蘇南地區工業化、城市化程度較高的特點,江蘇銀監局對農村商業銀行的信貸支農比例提出了“每年新增支農貸款比例不低于農業在當地GDP中的占比”的明確要求。督促農村信用社建立信貸支農工作機制,加大對基層社授權、授信力度,建立合理的信貸支農激勵考核機制,合理確定信貸人員的工作責任,對一定條件下形成的不良貸款免除責任,從而讓信貸人員積極主動地放貸、管貸。同時,要求各聯社樹立“大農業”觀念,不斷挖掘支持和服務“三農”的廣度和深度,因地制宜地支持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加大對農村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2007年9月末,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880.4億元,比2003年末增加440.53億元,增長100.15%;農業貸款余額占整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95%,比2003年9月末上升近7%。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達75.37億元,比2003年末增加31.75億元,增長72.79%;農戶聯保貸款余額為94.38億元,比2003年末增加38.3億元,增長68.29%,有力支持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江蘇銀監局成立四年來,江蘇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始終保持江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切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作者原系江蘇銀監局局長,現任山東銀監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