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上,養老基金日益成為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國際經驗表明:養老基金行業的發展與銀行業密不可分,隨著全球養老基金市場的興起,商業銀行越來越多地參與養老金業務。
日本:信托銀行是福利制度的重要支柱
日本的養老金體系由公共年金、企業年金和個人年金構成。政策性銀行主要參與公共年金的管理;而商業銀行主要參與企業年金計劃的管理。

圖1 日本企業年金資產信托管理結構
就國家養老基金而言,二戰后,日本的國民年金和厚生年金計劃積累了規模巨大的儲備資產,2001年規模達到了142萬億日元(相當于1.27萬億美元)。這筆資產主要通過一個被稱為“財政投融資計劃”的政策性金融體系進行投資運作,其中,日本發展銀行、國際合作銀行等政策性銀行是該體系中的一類重要金融運營機構。通過這些政策性銀行,大量養老金資產以信貸方式投放到產業、基礎設施、住房等國民經濟建設項目中去。因此,歷史上,公共年金為日本的經濟恢復和產業騰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商業銀行中,信托性銀行是日本各類金融機構中唯一一類能夠將金融服務業務與資產管理業務結合起來的銀行,除了具有城市商業銀行所開展的傳統銀行業務外,信托性銀行還利用其專業技術背景提供一些諸如資產信托、投資管理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至2002年4月,日本從事信托類業務的銀行有184家,分支機構2048個,資產達到了393萬億日元。對于養老金資產的信托管理是信托性銀行的重點業務之一,由信托銀行管理的養老基金被譽為“福利制度的支柱之一”。
表1 2005年歐盟國家養老基金市場

至2002年4月,信托銀行管理的企業年金計劃共有10035個,資產規模達到37萬億日元;國民年金信托計劃有58個,投資超過7100億日元。在企業年金計劃管理方面,企業參加年金制度時,首先根據勞資協議確定加入資格、支付內容等年金規章。然后,通過簽訂年金信托合同,委托信托銀行來辦理企業年金的有關事宜。信托銀行可以提供制度設計咨詢、精算、年金資產的投資運用、資產負債管理(ALM)、項目待遇負債(PBOS)計算、數據庫管理、年金給付和一次性退休金等有關服務。為開展養老金業務,信托銀行引進大量保險精算師和資產管理人才,制定嚴格的風險管控制度,保障養老金資產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2001年10月,日本引入了新的DC型企業年金計劃,被稱為日本版401K計劃,這使得企業年金的信托管理制度更為簡便,相應地為信托銀行的更多參與帶來了市場契機。
歐洲大陸國家:全能銀行與保險公司并駕齊驅
歐洲大陸國家有著悠久的養老保障制度傳統,部分北歐國家,如丹麥、荷蘭、冰島等,行業性年金計劃非常發達,養老基金規模已超過了GDP總量(見表1)。與盎格魯—撒克遜式英語國家不同,歐洲大陸國家養老基金市場的特點是保險公司文化,養老基金市場主要由銀行和保險公司主宰,資產管理業務是高度捆綁式的,包括交易、投資建議、托管、市場營銷和待遇發放等方面的的所有典型業務都由銀行或保險公司提供。養老金計劃管理部門通常是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的信托部,或是由銀行、保險公司單獨設立的資產管理公司。
表2 2003年歐洲6家全能銀行和銀行保險集團的基本情況(單位:億美元)

在金融混業經營模式下,全能銀行在歐洲大陸國家的金融體系處于核心位置。以德國為代表的全能銀行幾乎涉足所有的金融業務,不僅包括商業銀行的存、貸、匯業務,投資銀行的債券、股票、外匯、期貨、衍生性金融產品業務,還包括保險、項目融資、投資咨詢、證券經紀、基金管理、抵押、租賃等金融業務。因此,在部分歐洲國家,全能銀行的作用甚至超過了保險公司,占據了養老基金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例如,瑞典養老基金資產80%的投資渠道由銀行業控制;德國和法國五家最大的銀行控制了60%以上的養老基金投資,人壽保險公司占據的市場份額不足40%。
1994年歐盟的成立大大促進了歐洲市場一體化的進程。歐盟范圍內的銀行同業競爭日趨激烈,為增強國際競爭力,歐洲銀行業進一步加快了集團化發展道路,從而爆發了一輪追求規模經濟的整合浪潮。在這種形勢下,銀行業與保險業的發展進一步融合,新興的銀行保險集團開始出現,它們更加重視中間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養老基金市場得到進一步推動。
美國:銀行業在養老金信托中占有一席之地
美國有著全球最大的養老基金市場,其企業年金計劃和個人養老金計劃非常發達。截至2005年底,包括DB型私人養老金計劃、DC型私人養老金計劃、州及地方政府雇員養老金計劃、聯邦政府雇員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退休賬戶在內,美國的私人養老金資產合計達到12.4萬億美元,占整個OECD國家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二(見表3)。2003年,美國養老基金持有股票所占市場份額達到20%,公司債券達到17%,在資本市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表3 美國私人養老金資產構成(單位:萬億美元)

美國養老基金市場專業化分工非常發達,存在受托人、投資人、托管人等不同的市場角色。養老金計劃主要以信托形式存在,基金管理公司、銀行、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可以參與。即使在原先分業經營的條件下,法律對商業銀行和儲蓄機構參與養老金業務也沒有明顯的限制,銀行業依靠自身優勢,通過市場競爭來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1996年美國商業銀行“管理性”負債比重高達30%左右,相當于“存款類”負債的一半,其中一大部分就是養老金資產。依托強大的投資管理能力,美國許多大型商業銀行以單一法人受托人的身份參與養老金計劃管理,例如,花旗集團、摩根大通銀行、富國銀行等,它們可以為計劃發起人提供包括基金托管、投資運營、待遇發放等方面的一站購齊捆綁式服務。1997年,在401(k)計劃所有捆綁服務商中,基金管理公司占50.4%,銀行占24.4%,保險公司分別占14.1%,咨詢公司占8.1%,其它類僅占3.0%,商業銀行是僅次于投資基金的第二大養老金計劃服務供應商。
拉美國家:銀行參股控制專業性的養老金管理公司
以1981年智利的養老金私有化改革為起點,在過去26年內,拉美地區的私營養老基金市場快速發展,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至2004年,智利養老基金規模已接近GDP的70%,在阿根廷、玻利維亞、薩爾瓦多、秘魯和烏拉圭等國家,養老基金積累在不足10年的短短期間內已超過GDP的10%(見表4)。許多拉美國家的養老基金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表4 拉美國家養老基金積累規模(單位:百萬美元)

在拉美的養老基金市場上,養老金管理公司(AFP)是唯一的服務供應商,它負責養老金從繳費到給付的全部事務,為參保者提供受托服務、賬戶記錄、基金投資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務(除銀行托管以外)。迄今為止,為了保障養老基金的安全性和專業性運作,拉美國家的養老基金市場尚未向其它金融機構放開。自改革以來,拉美私營養老基金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發展呈集中化趨勢。例如,智利1981年有22家養老金管理公司,目前只剩下6家,其中三家最大公司控制了70%以上的參??蛻?。拉美的養老基金管理公司大都以實力強大的銀行或金融集團為背景,通過控股或成立專業性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方式,跨國銀行集團主宰了拉美的養老金市場。
2001年,整個拉美養老基金市場84%的份額由國外銀行資本控制,其中控股份額最高的六家外資銀行集團依次是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美國花旗集團(Citigroup)、西班牙國際銀行(SCH)、荷蘭安泰集團(Aetna)、英國匯豐銀行(HSBC)和美國富利波士頓金融集團。僅西班牙的BBVA銀行一家就控制了拉美四分之一的養老基金市場份額。外資銀行占主導地位的原因與拉美市場的特點密不可分:首先,與英美發達國家不同,拉美的養老金市場起步較晚,除智利外,大部分國家于90年代開始養老金制度改革,缺乏養老基金管理經驗。其次,拉美國家資本市場普遍比較弱小,市場不穩定,投資風險高,需要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加入。第三,養老基金行業利潤豐厚,自90年代以來,外資對拉美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一方面外資介入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風險控制技術;另一方面,許多國外公司進入拉美市場時,也需要和當地商業銀行進行合作,借助它們的分支網絡優勢,獲取足夠的市場份額。在這種背景下,由國內外金融集團合伙控制的大型養老基金管理公司發展起來,養老基金市場的壟斷趨勢越來越強。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人民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