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自1991年頒布實施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民事糾紛日益增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民事案件大量增加,人民法院在審理和執行民事案件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的矛盾和難題,民事訴訟法的現有規定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其中,當事人反映最突出、最強烈、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申訴難”和“執行難”兩個方面。“申訴難”主要集中在應當再審的案件未能再審,應當及時再審的案件長期未能再審。“執行難”主要表現為由于多種原因,有相當一部分判決、裁定沒有得到執行,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未能最終實現,造成司法資源浪費,嚴重影響法律權威。今年初以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修改《民事訴訟法》議案共90件,其中針對當事人“申訴難”、“執行難”,要求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的議案57件。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30多名代表提出《關于修改民事訴訟法以解決“執行難”“申訴難”的議案》,并提出了《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的建議稿。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以該議案為基礎,吸收其他代表有關議案的意見,并考慮專家的建議,會同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多次研究修改形成草案。10月28日,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應當說,此次對《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有關規定進行修改,對切實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修改的主要內容
審判監督程序
將再審事由具體化。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5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把這5項事由具體化為15種應當再審的情形,增強了可操作性。這15種應該再審的情形與原條文相比,除保留原“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等4種再審情形外,新增加11種再審情形,一是程序類。主要對原條文中“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規定進行細化,即“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而審判人員沒有回避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同時也保留“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這一兜底條款。二是證據類,主要對原條文“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規定進一步明確,即“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法院未調查收集的”。三是新增“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兩種應當再審的情形。

明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并且規定了再審的審查期間。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再審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實踐當中當事人多頭申訴、反復申訴,規定不明確,這也造成了人民法院的重復審查,這次修改明確規定申請再審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這樣既可以避免多頭申訴、重復申訴,又可以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平地審理案件。這次修改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
完善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對檢察機關提出抗訴的原4項情形修改為與上述法院應當再審的15種情形相對應,同時明確了人民法院收到檢察院的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必須裁定再審。避免由于沒有期間的規定,導致抗訴后進入再審程序時間拖得比較長的現象。
規定延長申請再審期限的特殊情況。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兩年內提出,沒有考慮特殊情況下,當事人的權利保護。此次修改將原規定改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兩年內提出;兩年后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執行程序
強化執行措施。一是建立“立即執行”制度。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員在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之日起,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實踐中,有的被執行人接到執行通知以后,就轉移隱匿財產,執行通知反而給被執行人逃避債務的行為提供了機會。所以這次增加了一款規定,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二是建立財產報告制度。針對一些被執行人有財產,但故意拖延不執行的問題,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規定,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如果提供虛假報告或者拒絕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給被執行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和拘留。三是建立執行威懾機制。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一些促使當事人履行判決裁定的措施,如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單位限制被執行人出境,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征信系統記錄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同時可以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人的信息。四是提高了對不履行判決、裁定的罰款數額,將對個人的罰款增加到1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增加到1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上限均提高了10倍。
進一步規范法院執行行為。一是增加執行異議制度,規定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法院提出書面異議,促使人民法院盡早地督促執行。二是完善案外人異議制度,給予案外人充分的救濟途徑,明確規定了十五日的審查時限,并明確了審查后的異議處理程序,賦予案外人通過訴訟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三是增加規定了變更執行法院的制度。針對目前執行活動中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問題,賦予了當事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執行的權利,對個別地區出現地方保護主義的案件,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過審查,如果確實屬實,可以責令原審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執行,也可以決定由其他法院執行。
增加執行法院的范圍。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由一審法院執行。但有些案件的被執行人的財產不在一審法院所在地,由一審法院執行較為困難,當事人執行成本也較高。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規定“與第一審法院同級的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可以作為執行法院。
延長申請執行的期間。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執行期間,如果雙方是法人的,規定是半年,涉及到個人的,執行期間是一年,執行期間偏短。這樣使得被執行人存在僥幸,只要設法拖過這個期間,財產就可以不被執行。這次修改延長了執行期間,統一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而且申請執行的期間適用訴訟時效關于中止、中斷的規定。
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司法實踐中,商業銀行應當勝訴的案件沒能勝訴,不應當敗訴的案件卻敗訴的情況并不少見,而手握一紙勝訴判決,不能得到有效執行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此次《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為切實解決司法實踐中“申訴難”和“執行難”問題,提高對當事人權利的保障以及提升法律的權威性奠定了制度基礎。商業銀行應當注意善于運用新制度有關規定,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千方百計提高勝訴案件執行效果。
對符合法律規定應當再審的案件及時提出再審申請。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對再審條件的規定更加詳細,更具有可操作性。銀行如果發現敗訴案件存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再審條件,應及時按照法律規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審請求,或者通過檢察機關提出抗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對銀行被提出再審申請的,銀行應針對申請人再審具體理由,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再審規定,結合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情況,周密制訂應訴方案,積極抗辯,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促請執行法院按照“立即執行”規定加快執行進程。實踐中,債務人對銀行未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的資產進行轉移隱匿的情況突出,修改后《民事訴訟法》確立的“立即執行”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債務人接到執行通知后轉移隱匿財產,銀行應注意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和債務人資產狀況,促使法院依法加快執行進程,最大限度實現債權。
利用執行威懾機制,促使當事人依法及時履行生效判決和裁定。針對實踐中執行債務人,尤其是自然人債務人存在“人難找,財產難查清,執行難深入”的情況,銀行可以提請執行法院采取限制其出境,在征信系統記錄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或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人的信息等執行威懾措施,特別是通過在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中記錄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情況,對自然人債務人產生威懾作用。由于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收錄的自然人信息越來越廣泛,各商業銀行也將征信系統內的記錄作為是否提供個人貸款、辦理信用卡等個人金融服務的重要依據,對自然人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力漸強,因此,積極通過這些執行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迫使被執行人履行義務。
注意選擇適當的法院或申請變更執行法院。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賦予執行申請人在一定范圍內申請變更執行法院權利。有的勝訴案件債務人明明有財產,甚至現金已經被法院采取保全措施,但就是長期得不到有效的執行,這當中既有個別法院執行行為不規范的情況,也有個別地方政府地方保護主義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以往有的法院采取交叉執行、提級執行等方式,確實也解決了一些久拖不決的執行積案。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改從法律層面上確定了這些做法,今后銀行應當更加靈活主動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利,遇到執行阻力時及時通過向上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以最大限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靈活運用申請執行期間適用訴訟時效關于中止、中斷的規定。司法實踐中,債務人敗訴后主動履行全部債務的情況較為少見,但履行部分債務或承諾愿意履行債務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明確申請執行期間適用訴訟時效關于中止、中斷的規定,該規定對銀行的好處在于:對采取“以訴促談”等方式促使債務人、擔保人或其上級有關單位清償債務的案件,或者債務人有盤活可能,但對存在一定風險的,或者有部分還款意愿,只因借款人一時無力償還全部債務的案件,銀行除在訴訟階段與對方當事人和解或調解之外,也可以采取先拿到勝訴判決再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采取與債務人達成債務清償協議,實施重組計劃,要求定期償還部分債務等方式逐步實現債權,而不用擔心錯過申請執行的期間。一旦有必要,銀行也可隨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依法強制債務人履行義務,最大限度實現銀行債權。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法律事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