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破傷風抗毒素;結果判斷;改進方法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3-0372-02中圖分類號:R 472.9文獻標識碼:B
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是預防和治療破傷風重要措施。由于TAT是一種異體蛋白,易發生過敏反應,在注射前應做皮試,陽性者需作脫敏注射,按護理學基礎判斷標準[1],TAT皮試陽性率甚高,脫敏注射全程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負擔,影響工作效率,為此我們探討TAT皮試結果判斷和脫敏注射的改進方法,經過三年多的臨床試驗觀察,僅有2例輕微過敏反應,與傳統方法進行對照比較,陽性率低,注射次數少,縮短總注射時間,減輕了護士工作量和降低材料的消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將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門診和急診接受TAT注射治療的932例外傷患者作為傳統組,按護理學基礎[1]的方法進行皮試結果判斷和注射。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987例接受TAT治療的門診外傷患者為改進組,應用改進后的新方法判斷和注射,其中無藥物過敏史患者912例,有藥物過敏史患者75例。
2.皮試液的配制方法 采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TAT制劑為1500 IU/0.6 ml,將原液加生理鹽水至1 ml,使1 ml生理鹽水中含1500 IU的TAT,再抽0.1 ml加生理鹽水0.9 ml,使1 ml里含TAT150 IU,最后取0.1 ml(含
TAT15 IU)作皮試。
3.皮試結果判斷 傳統組:按護理學基礎[1]的方法皮試20分鐘后觀察結果。陰性:局部無紅腫;陽性:局部反應為紅腫、硬結>1.5 cm,紅暈超過4 cm,有時出現偽足、癢感,全身過敏反應、血清病型反應和青霉素過敏反應相同。
改進組:皮試30分鐘后觀察結果。陰性:硬結≤2 cm,紅暈<4 cm,偽足<2個,局部無癢感及全身反應;陽性:皮丘>2 cm,紅暈≥4 cm,偽足≤3個,稍有癢感;強陽性:皮丘>2 cm,紅暈≥4 cm,偽足>3個,局部瘙癢明顯或有全身癥狀。
4.注射方法 傳統組注射方法:陰性者:將皮試余液0.9 ml和TAT余液全量肌內注射后,觀察30分鐘;陽性者:將皮試余液和TAT余液稀釋,分4次脫敏注射,每隔20分鐘注射1次,全程注射完畢再觀察30分鐘。
改進組注射方法:皮試結果陰性,將皮試余液0.9 ml和TAT余液全量肌內注射,注射后觀察30分鐘;陽性而無藥物過敏史者,先注射皮試余液0.9 ml,觀察15分鐘,患者如無不適癥狀,將TAT余液稀釋成4 ml,按常規肌內緩慢注射,注射時間為1~2分鐘,注射完畢觀察30分鐘;陽性有藥物過敏者,用生理鹽水稀釋至5 ml,分別以0.5 ml、1 ml、3.5 ml間隔15分鐘3次肌注,注射完畢觀察30分鐘,強陽性者禁用,改用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5.統計學處理 兩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結果
傳統組陰性364例,占39.0%,陽性568例,占61.0%,陽性者用傳統方法注射,全程共需用時間為110分鐘;改進組陰性830例,占84.09%,陽性157例,占15.91%,分別采用改進后的注射方法,陽性而有藥物過敏史者全程注射90分鐘,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 0001)。見表1。
討論
破傷風抗毒素是預防破傷風的必用之藥,無論皮試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都必須進行注射。按傳統方法,皮試陰性,可將TAT余液一次性全量肌內注射;皮試陽性,須用脫敏注射。我們認為傳統方法的皮試結果判斷標準和注射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對皮試結果位于陰性和陽性之間的判斷和注射方法未作規定;二是假陽性率甚高,文獻報道假陽性率為61.7%~75.8%[2];三是脫敏注射時間長,皮試陽性者1支TAT分4次小量脫敏注射,從皮試到注射觀察完畢,全程需要110分鐘,頻繁的脫敏注射,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費用,而且消耗時間長,使患者產生厭煩情緒,有些患者因不愿等待而無法完成全程注射,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基于以上觀點,我們參考大量的資料, 并參照許穎歸納總結出假陽性的判斷標準[3]和沈紅英[4]的脫敏治療方法,并結合臨床經驗改進了TAT皮試判斷標準和注射方法,降低TAT皮試結果假陽性率,減少病人用藥時間,減輕病人痛苦。假陽性的判斷標準:①皮丘無增大,周圍紅暈大于是1 cm,并有密集小紅點;②皮丘增大、較硬,周圍紅暈大于是1 cm;③皮丘增大、較硬,周圍有細小偽足。三種判斷標準均無全身反應。許穎通過臨床觀察發現TAT皮試后15分鐘局部反應最為強烈,對疑似假陽性患者,我們采用“延時觀察法”[3],對可能假陽性340例患者,用生理鹽水做對照同時對TAT皮試局部延時觀察10~15分鐘,結果338例為假陽性,2例為陽性, 338例假陽性在10~15分鐘內轉陰,說明生理鹽水對照與延時觀察法對TAT皮試結果的判定作用基本相同。參照上述兩種方法,綜合判斷,排除假陽性,改進觀察時間,將20分鐘延長至30分鐘。臨床觀察驗證,改進的判斷標準陽性率低,本組陰性830例, 1次注射,未發生過敏反應,陽性157例,分2次肌內注射,全程注射只需75分鐘,陽性而有藥物過敏史者分3次注射,全程注射只需90分鐘,較傳統注射方法時間明顯縮短,既節省患者的時間、費用,又減少患者的痛苦,更能節約護理人力資源,利于門診和急診的救治工作。
有文獻報道,注射TAT不需要皮試,我們認為對于過敏體質者來說是非常不安全的,也不符合免疫學理論基礎,有注射TAT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報道。本組有2例陽性患者,1例在脫敏注射后發生尋麻疹,1例脫敏注射后覺得頭暈和發熱,均為過敏體質患者。故認為皮試仍有必要,應根據皮試結果及藥物過敏史決定注射次數,注射完畢觀察30分鐘較為安全。另外不要空腹做皮試和注射, 在注射前做好過敏反應的預防與救治,備有急救藥品、氧氣及搶救器械,護士更要熟練掌握搶救技術,以便患者發生意外時,能及時搶救。
總之,破傷風抗毒素是外傷患者防治破傷風必不可少的藥物,使用時嚴格掌握TAT的配制方法、最佳觀察時間、規范皮試結果判斷標準及嚴格掌握注射原則,可明顯降低TAT皮試結果假陽性率,減少病人用藥時間,減輕病人痛苦。
參考文獻
[1]崔 焱.護理學基礎[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20.
[2]黃葉莉.破傷風抗毒素皮試結果判斷標準及脫敏注射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6):5-6.
[3]許 穎,張菊華.破傷風抗毒素皮內試驗假陽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5):41.
[4]沈紅英.破傷風抗毒素皮試結果判斷和脫敏治療[J].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44.
(收稿日期:2008-03-26 修回日期:2008-06-03)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