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組織胞漿菌??;黑熱病;誤診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513-02中圖分類號:R 519.1文獻標識碼:B
1.病歷介紹
患者,男,32歲,司機。因不明原因反復發熱20多天,于2006年3月2日到百色市人民醫院治療。入院體檢:T 39~41℃,P 90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Hg。病人神清,慢性病容,營養差,皮膚黏膜無黃疸、出血點及皮疹,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見腫大,心臟正常,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濕羅音,肝脾未觸及,病理反射未引出。胸部CT平掃:兩肺紋理增粗,左肺下葉及上葉后段可見斑片、斑點狀高密度影,右上肺前段可見結節狀高密度影,右中葉可見模糊影,顯示左肺及右肺中葉炎癥,左側胸膜增厚。實驗室檢查:WBC 1.9×109/L,L 10.3×109/L,M 0.1×109/L,RBC 4.23×1012/L,Hb 125 g/L,PLT 14×109/L,尿、大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均正常。肥達氏反應(-),外斐反應(-)。骨髓涂片檢查:骨髓增生活躍,粒細胞占58.8%,紅細胞占23.2%,?!眉t為2.54∶1,組織細胞比例增高,以吞噬細胞為主,可見吞噬大量利杜氏體,未見瘧原蟲。初步診斷為:①黑熱病;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③肺炎伴右肺代償性氣腫。入院后第七天,患者病情惡化,全身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
2.病原體形態檢查
為明確病例的診斷,對患者生前的骨髓片進行了復查。在光鏡下,骨髓片中可見圓形或卵圓形,單個散在或多個聚集或大量堆積在一起的類似利什曼原蟲的病原體。病原體胞漿呈淡藍色,一端較圓,另一端稍尖,
圓的一端呈深藍紫紅色,形狀如半月型的核,兩端之間有一空白區,但無細小桿狀動基體。外觀病原體很像洋蔥的橫切面。骨髓象尚可見組織細胞和中性粒吞噬的病原體。從涂片所見的病原體特征,此例鑒定為莢膜組織胞漿菌,而不是利杜體。
3.討論
組織胞漿菌病與黑熱病臨床表現頗為相似,極易誤診[1~3]。鑒別診斷可從三個方面進行:①病原形態鑒別:骨髓片中組織胞漿孢子較利杜體稍大,形狀多不規則,孢子一端圓,有染成紫紅色的核;另一端尖,兩端之間可見一空白區,無動基體。而利杜體胞質呈淡藍色,內有一呈紅色的核及紫紅色細小桿狀的動基體。本例病原體特征與組織胞漿菌相符。②流行病學依據:我國黑熱病主要流行于長江以北及西北地區,云南、廣東、廣西都未見有黑熱病的報道,亦未見有國內傳播黑熱病媒介中華白蛉、中華白蛉長管亞種、吳氏白蛉和亞歷山大白蛉的記錄[3]。本例發病前在昆明至南寧之間長途貨運,否認到過甘肅、山東、河北等長江以北及西北地區,缺乏黑熱病的流行病學支持依據。組織胞漿菌病,源于美洲和非洲。我國1955年廣州第一次發現輸入性病例,近年來云南、江蘇、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廣西等地區報告有人體感染[1~3]。該菌通過呼吸道傳播,感染該病菌的馬、狗、貓、鼠、雞及鳥類排出的糞便是重要傳播源,患者長期出外,存在感染本菌的機會。③診斷性治療:類似病例在不能明確診斷時,使用黑熱病銻劑治療無效,應考慮感染組織胞漿菌的可能性,給予兩性霉素B、伊曲康唑抗真菌類藥物診斷性治療,避免長期誤診而延誤治療。
參考文獻
[1]杜稀恩,溫順妮,高世成,等.播散型組織胞漿菌誤診為黑熱病的原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1999,79(11):836-837.
[2]李 霞,李 杰,馮國琴,等.12例播散型組織漿細胞菌病源學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8):708-710.
[3]李錦輝.組織胞漿菌病誤診黑熱病1例報告[J].中國熱帶醫學,2005,5(2):308-309.
(收稿日期:2008-06-11 修回日期:2008-07-15)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