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心肌梗死;臨床表現;心電圖正常
文章編號:1003-1383(2008)04-0516-01中圖分類號:R 542.2+2 文獻標識碼:B
病例介紹
患者男性,47歲,因神志不清,四肢抽搐4小時于2007年4月23日20:45分入院,無胸悶、胸痛等癥狀。查體:T37℃,R 20次/分,P 95次/分,BP 163/99 mmHg,神志恍惚,燥動不安,高級神經活動檢查不配合。血常規:WBC 15.2×109/L,LNM 7.4%,MON 2.9%,GRA 89.7%。心肌酶:乳酸脫氫酶(LDH)290 U/L,肌酸激酶(CK)34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XCKM)31 U/L,α羥丁酸脫氫酶(XHBD)200 U/L,LDH/XHB 1.45,谷草轉氨酶(AST)22 U/L。電解質、血糖正常,心電圖正常(見圖1)。診斷:慢性酒精中毒性腦病,腦炎?繼發性癲癇?入院后予解痙、抗感染、肝太樂解毒,支持治療,3小時后患者再次抽搐,繼而心跳呼吸停止,經搶救無效死亡。為明確死因而申請尸體解剖行病理檢查,病理學檢驗報告示:①左冠狀動脈前、后降支粥樣硬化并血栓栓塞;②左心室前、后壁及心尖部心肌梗死。
討論
AMI心電圖表現為異常Q波,STT演變,典型者可起到定性、定位、定時的作用,是AMI必要條件之一。此AMI患者在發病后4小時心電圖未見病理性Q波及損傷性STT變化,其機制考慮為:冠脈多支病變(即冠狀動脈前、后降支血栓栓塞),心肌多部位損傷(即左心室前、后壁、心尖部),心電向量變化相互抵消[1],出現“正常”假象。
本例AMI患者無典型胸痛,而以抽搐、意識障礙為主要表現。其機制考慮為:患者在發生AMI后心排血量急驟降低(但無心律失常),導致腦供血、供氧不足,發生心腦綜合征。
心肌中含豐富的酶,當AMI發生后,心肌組織中的酶釋放入血循環,導致血清酶活性升高,血清酶學曲線是診斷AMI必備條件之一。此例患者心肌酶譜在發病4小時后改變不典型,其原因考慮為:
冠脈狹窄多支病變,側支循環建立,心肌缺血的耐受性升高,細胞壞死出現時間延遲。因此臨床上懷疑心肌梗死而酶譜正常者,應定期復查心肌酶譜。
臨床上典型AMI者僅占70%~80%,仍有20%~30%的病人,尤其老年人和少見特殊心肌梗死,缺乏典型臨床表現,容易誤診漏診,此例AMI漏診的主要原因:①以神經系統疾病的癥狀為首發癥狀,無典型胸前疼痛、異常Q波伴STT的演變和血清酶學曲線變化。②主診醫生對本病認識不足,對腦循環障礙表現為主者,容易忽視心腦綜合征,因此,提高對不典型心肌梗死認識,對提高AMI的診斷符合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黃 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73.
(收稿日期:2008-04-11 修回日期:2008-07-2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