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隨著各項工作的逐步深入,東北地區越來越需要一個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然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速度滯后、經濟結構不合理、政策效率低下、法制環境不健全、信用環境缺失等造成了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失諧。因此,調整經濟結構、健全金融生態政策環境、完善金融生態法制體系、加快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優化金融信用環境等對構建和諧的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實現東北經濟與金融發展的良性互動至關重要。
關鍵詞: 金融生態;金融生態環境;地區金融;和諧
一、 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針對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改善的研究,大致沿著兩條路徑進行。一是從全國層面出發,從整體研究我國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如徐諾金(2005)撰文研究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問題。二是從地區層面出發,關注各地金融生態環境的差異。具體來看,這一路徑又分為四個不同的研究視角。第一個是僅僅研究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改善。李興蓉和張連剛等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改善進行了探討。第二個視角是對各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橫向對比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05)作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對我國291個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狀況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第三個視角是對某一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縱向對比分析。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課題組對海南省的金融生態環境演變進行了縱向分析。第四個視角是既對某一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又與其他地區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徐小林對山東聊城市2000年~2004年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縱向對比分析,又與山東省其他兩個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橫向對比分析。

筆者注意到,在這些研究中,針對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研究比較缺乏。伴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對金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構建和諧的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以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對東北地區金融業運行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采用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方法,分析現階段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探討如何構建和諧的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
二、 現狀分析
1. 東北金融生態環境整體評價。近年來,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金融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相對于遙遙領先的東部地區,他們之間的發展差距呈現不斷擴大態勢。東北地區金融發展速度明顯滯后,省會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相對于全國很多城市來說都比較落后。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作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顯示,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市在全國50個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中排名在后(見表1),可見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不容樂觀。
2. 東北地區經濟環境。(1)東北地區經濟總量占比低,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不斷落實,東北地區經濟得到了較快增長,2005年和2006年GDP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12%和13.5%,分別高于當年全國GDP增長速度2.1個和2.8個百分比,但是同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相比, 經濟增長速度還明顯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擴大。同時東北地區經濟總量相對較低,2005年和2006年GDP占全國比重都只有9%,遠落后于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經濟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和國有經濟比重過大
東北地區近年來第三產業有了快速的增長,地區產業結構由長期的“二、一、三”排序過渡到“二、三、一”的新組合。但東北地區第二產業在GDP的比重超過一半,其中2006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僅占37.1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37個百分點。同時,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仍然過大,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增加值比重占到東北地區GDP的24.83%遠遠高于全國的13.56%平均水平。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不盡合理,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3. 政策環境。中央出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較晚,相比沿海發達地區,東北地區還缺少優惠政策。而且,行政主導經濟在東北地區表現的非常顯著。由于東北地區國有經濟占據了絕對比重,行政因素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影響本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政府在財政資金政策以及信息方面對東北地區經濟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但由于普遍效率低下,服務型政府的意識較差,長期過度的行政干預也造成了對金融資源的不當獲取,產生大量負面的影響,致使東北地區金融資源不斷向東部地區轉移。截至到2006年底,東北地區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及資產總額占全國比重都遠遠落后于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
4. 法制環境。東北地區法律執行情況在全國屬于中上水平,經濟案件結案率法律案件結案率近年來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其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第一,企業破產問題。由于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比重太大,且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不清晰,因此,很多經濟法規對國企不能產生實際的約束效果,尤其是破產法規。第二,金融機構破產問題。金融企業和一般工商企業一樣,也存在著經營失敗,需要通過破產、清算、兼并、重組的問題。但由于缺乏有關方面的法規,實踐中對經營失敗的金融經營機構遲遲得不到有效的處置,造成金融風險越來越大。第三,對失信的制裁較輕,甚至沒有任何制裁,致使金融機構授信風險增加,嚴重損傷了金融機構放款的積極性。
5. 信用環境。東北地區信用環境較差,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個別企業有錢不還,千方百計利用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等不實信息騙貸,懸空金融債權,大量轉移金融資產;個別上市公司通過過度包裝、欺詐上市、虛假信息披露、不提供正常投資回報等惡意欺騙投資者。另一方面,在信用制度的建設方面嚴重滯后, 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記和評估制度。
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缺失,導致債權和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東北地區金融資產質量低。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2003年和2004年的金融資產質量進行了評分,東部沿海省份質量最高,中西部次之,東北地區的金融資產質量最差。
三、 對策建議
1. 調整經濟結構,提高金融生態經濟環境。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和國有經濟比重過大的現實狀況,應推進以加快工業化進程為目標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首先,要立足國際分工,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其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同時,要積極扶持新興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最后,要深化東北地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構造多元化投資主體。繼續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2. 以政府為主導,健全金融生態政策環境。第一,中央要繼續出臺優惠政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除了已執行的企業所得稅、農業補貼和項目投資等現有優惠政策外,還應實行差別化的地區貨幣金融政策,促進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二,以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核心,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使政策性銀行從設置到貸款投向向東北地區傾斜, 支持東北地區資源開發和工業經濟建設。第三,建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農民增收機制,提高農業產業現代化。第四,打造東北地區城市圈、城市群和經濟帶,擴大金融外向度。第五,東北三省地方政府干預金融業的目標要進行轉移,要從汲取金融轉向建設金融,要不斷創造金融業公平競爭的市場和制度環境,降低金融市場進入壁壘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和加強金融監管作為政府發揮作用的主要領域。
3. 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法律環境。推動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要突出法制的優先地位。中央要完善有關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法律和制度,盡快出臺社會信用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已于2007年3月16日頒布,解決了優先受償權和抵押物在債務人違約后所有權的轉移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已于2006年8月27日頒布,解決了清算程序中涉及抵押、質押的債權在清算中的次序問題以及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破產條件。此外,還要著力優化東北地區金融發展的司法環境,建立突破地方行政干預的訴訟管轄機制,金融債權案件的受理突破傳統的屬地管轄原則,實行東北三省之間異地立案審理,提高金融案件的結案率和執行率。同時要加強對執法情況的約束和監督, 設立中央垂直管理的執法監督部門,嚴肅處理執法者的違法行為。
4. 加快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金融中介機構是金融生態體系的有效組成部分,它對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針對東北地區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滯后的現狀,要適時引導和鼓勵會計師、審計師和律師等各類事務所以及動產、不動產評估和企業價值評估等中介機構的發展,按照市場化原則強化并整合中介機構市場競爭,著力培養和完善高效運行、服務規范、種類齊全的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體系,并以法律形式規范其行為。同時,嚴格中介服務行業準入,退出等行業監管,形成良好的中介服務行業執業規范,提高公信力。
5.推進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優化金融生態信用環境。社會信用建設對東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因此,社會各方面要加快誠信建設步伐。首先,要打造誠信政府,樹立誠信楷模,東北地區要繼續大力推進“信用省”、“信用市”和“信用村(鎮)”建設,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環境。其次,東北三省地方政府要加強社會的誠信教育,在規范企業經營活動上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企業和個人誠信意識, 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當前,尤其要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在處理企業改制、破產或履行信貸合約方面,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定和法律程序,防止企業借重組、分立、股份制改造和破產等機會逃廢金融企業債權。對個別企業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要嚴厲打擊,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依法維護金融債權,切實維護銀行的合法權益。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覆蓋東北地區的征信體系,重點加強企業和個人的征信系統建設。人民銀行要發揮征信管理職能的作用,在完善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個人征信建設。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金融時報,2004-12-07.
2.周小川.獨家專訪:周小川談“金融生態”.人民日報,2005-03-28.
3.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問題.金融研究,2005,(11):31-38.
4.李興蓉,張連剛.淺談我國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生態問題.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22):104-105.
5.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63.
6.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課題組.營造綠色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地區經濟金融穩健發展-海南省金融生態環境演變與啟示.南方金融,2006,(4):23-29.
7.徐小林.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方法.金融研究,2005,(11):39-45.
8. 林永軍. 金融生態建設:一個基于系統論的分析.金融研究,2005,(8):44-52.
9.曹湊貴.生態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張杰.中國金融體制的結構與變遷.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11.朱紅.把生態引入到金融環境當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2005.
12.雷和平,林之詮.對陜西部分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調查.金融時報,2005-06-04.
基金項目:東北林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吳彥艷,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丁志卿,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南開大學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