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當前社會上許多學生“升學無意識、擇業無意識”和從業者“人職不匹配”等現象出發,剖析了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理論基礎及可行性,并且提出了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基礎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專題教學法;人職匹配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
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求學者、求職者缺乏職業意識的現狀迫切需要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封建文化和“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當今社會絕大多數青少年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上大學、拿學位,中小學生沒有職業意識,沒有職業規劃,甚至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也沒有足夠的職業意識,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會做什么。我國職業生涯教育的明顯缺失,其影響已見端倪。教育部教育發展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對初三和高三學生的調查表明,中學生對社會職業不了解,對自己的興趣特長不清楚,許多學生面對升學和擇業時,總將父母的意愿作為最重要的砝碼放在自己抉擇的天平上。沈陽市人才市場2004年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高達60%的大學生沒有職業生涯概念,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僅為13%。中華英才網“2006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的調查顯示,近一半(49.3%)的大學生自我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全球職業規劃師(GCDF)中國項目組2006年全國首屆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顯示,9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擇業困惑,其中53%的人認為擇業困惑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與自己適合的職業。不僅求學者缺乏職業意識,缺少職業生涯規劃,求職者的現狀也不容樂觀。據北京市人才測評考試中心2004年統計,將近55%的在職人員感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錯誤。2006年,央視國際報導稱,只有8.6%的大學畢業生在找第一份工作時比較充分地考慮過職業規劃問題,26.4%的大學畢業生完全沒有考慮過,66.8%的人考慮過但不全面。由于“擇業的無意識”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后一年內的流失率達50%,兩年內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不少專家認為,這種升學無意識、擇業無意識是導致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和從業者人職不匹配的重要原因。嚴峻的現狀要求迫切開展職業生涯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作用呼喚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職業生涯規劃對學生的學業發展和事業發展有重要意義。美國耶魯大學曾于1964年對大學四年級學生做過一項關于“畢業后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的學生對未來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其余95%的學生對未來沒有清楚的目標。經過20年后,1984年做追蹤調查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那5%有明確目標的人,他們的財富總和比其余95%的人的財富總和還多。事實證明,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學生了解自我,剖析自我,促進學生在自我激勵中不斷進取。
因此,筆者認為,實施職業生涯教育已迫在眉睫,并且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著手職業生涯教育才是標本兼治的有效途徑。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理論基礎
遵循職業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所謂職業意識,是指人們對職業的認識、意向以及對職業所持的主要觀點。職業意識的形成不是突然的,需要經歷一個由幻想到現實、由模糊到清晰、由搖擺到穩定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每個人的職業意識是隨其生理、心理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金斯伯格(Ginzberg)從發展的角度提出了職業意識形成的理論。他認為,職業意識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幻想階段(小學階段)。此階段兒童正處于身體、智力、情緒的發展時期,會產生對未來職業角色的幻想,是職業意識的萌芽期。(2)嘗試階段(由少年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青少年對職業的種類、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等有了一定的認識,個人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等也會反映到職業的選擇上,但因“發育加速”和“社會化后延”之間的矛盾,青少年對社會和自我的認識仍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對職業的評價和認識還不穩定,尚處于職業的嘗試階段。(3)現實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年職業意識已基本形成。顯然,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恰處于職業幻想和嘗試的黃金期。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進行職業生涯教育。
符合職業發展理論職業發展理論的先驅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提出,職業發展是個體的職業自我概念不斷分化與綜合的過程。所謂職業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對職業與其自身關系的認識及定型。職業自我概念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自我發展進行反省的結果。因此,職業發展在個體生活中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發展過程。職業選擇不是個體生活中面臨擇業時的單一事件,而是一個過程。人的職業態度和要求也不是面臨就業時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時期就開始孕育職業選擇的萌芽,隨著年齡、經歷和教育等因素的變化,人們的職業心理會發生變化。職業發展如同人的身心發展一樣也可以分成幾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特點和相應的職業發展任務,如果前一階段的職業發展任務尚未很好地完成,就會影響后一階段職業行為的成熟,最終導致職業選擇障礙。由于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職業生涯教育的缺失,很多學生只有在所謂的“學有所成”之后才考慮定位問題,只有在面臨畢業時才考慮職業問題,致使出現擇業時無所適從的現象,這不僅背離了職業發展理論,而且也是造成人職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需要開展職業生涯教育。
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發展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認為,人若在嬰幼兒時期沒有得到良好、適當的教養,會產生一些不好的人格特質,如對人的不信任、疑惑、罪惡感等,而且這些特質甚至會延續一生。基礎教育好比人生的嬰幼兒期,是學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是學生生命大廈的奠基石,這一站是否走好,這塊基石是否牢固,關系到學生終身發展的質量。所以,為使學生在早期發掘、孕育職業選擇的萌芽,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學術和社會環境以及實踐環境已日趨成熟。
學術和社會環境2003年,在國家教育發展中心課題組舉辦的《基礎教育階段就業創業教育研究與試驗》課題開題會暨專家研討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有關領導同志指出:如何展示一個與學生現實勞動世界相聯系的科學世界,并實現二者的有機整合,進而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規劃,應該是當今我國課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也強調:基礎教育就是要為學生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礎、終身學習的基礎和走向社會的基礎。他以自身調研的資料說明,基礎教育應注重學生就業創業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關注職業、關注生活并初步形成人生規劃能力。“哈佛爸爸”高燕定根據自身培育子女職業意識的經驗和旅美經驗出版了《人生設計在童年》和《人生設計線路圖》兩書,呼吁家長對子女要從小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注重開展生涯教育的呼聲不僅在學術探討中愈來愈烈,在社會家庭領域也日漸高漲。
實踐環境教育部于1999年正式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是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新契機。首先,新課程改革確定了六個極富創新意識的具體目標,其中三個目標對于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表現于:在課程功能上,改變過去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在課程管理上,開設三級管理課程,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在課程實施上,倡導研究性學習,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身邊小事入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操作等能力。其次,新課改在內容設置上加重了在基礎教育階段滲透職業技術教育的傾向,這有利于給職業生涯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具體表現在:第一,主要內容為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明確規定為從小學到高中的必修課;第二,在農村初中引進“綠色證書”教育,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現代農業技術教育,內容涉及作物品種改良、技術實驗、產品貯存與加工、市場調研與營銷等方面,未試行“綠色證書”教育的地區,要切實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第三,整合課程結構,加大課程選擇力度。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實行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但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新課改的目標和貼近生活與實踐的教學內容,顯然是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堅實基礎。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在中小學校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不僅要充分發揮學科滲透法、校園文化熏陶法的作用,而且要通過專題教學法啟發學生的職業向往,不僅需要學校加大力度致力于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而且需要學生家庭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運用專題教學法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多元智能》一書中詳盡地闡述了專題教學法對重點試驗學校建設的積極作用。專題教學能挖掘學生的多元智能,同樣可以運用它來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況且新課改也倡導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專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各中小學可以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學期為單位,每年確定兩個能拓寬學生職業認識的主題,要求學生根據主題選擇并設計專題作業。例如,學校的主題是環境保護,學生圍繞此主題可以選擇如污水處理、森林管理、噪聲污染危害防治等作為自己的專題,在教師指導和家長幫助下,完成專題作業。在作業完成后,組織學生彼此交流所研究專題的目的、內容、問題及對未來的影響等。從作業的“搭架子”到交流,學生要經歷翻閱資料、訪問觀察及職業體驗等過程,這不僅僅能提高學生的書寫閱讀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能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職業內容,樹立職業意識。因此,學生能在完成專題作業的過程中熟悉各種職業,在不斷的體驗中尋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點,初步建立職業向往。
建立廣泛的合作,營造職業生涯教育的良好氛圍一方面,應建立大學和中小學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主要內容為:鼓勵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學做兼職輔導員,教給中小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定位、人生規劃等提供咨詢和指導;組織中小學生到各大學參觀,了解大學生活和各專業的學習以及這些專業和各種職業的關系等。另一方面,應建立中小學與社會各界的廣泛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生涯教育。具體表現在:組織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通過實地考查、與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各種職業的職責、要求等;學校通過開展“職業日”等活動,邀請社會各級各類工作人員到學校做報告,介紹職業的性質、內容、工作要求、工資以及工作經驗。在廣泛的合作中,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逐步樹立職業向往,明確自己今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在發展中勾勒和修改自己的職業發展藍圖。
參考文獻:
[1]劉歆.職業規劃缺失給大學生帶來更大就業壓力[OL].(2006-01-21).http://www.playfun.cn/show.asp?id=274a_c_id=27.
[2]雷驊宇.GCDF全國首屆職業生涯規劃調查[OL].(2006-03-13).Http://job.sohu.com/article/20060313/n227788601.shtml.
[3]程亮.求職者的春天 職業規劃師走俏 收入上萬元[OL].(2006-02-27).http://big5.ce.cn/cysc/cysczh/200602/27/t20060227_ 6209926.shtml.
[4]廣東省韶關市科技學校.規劃職業生涯打造成功未來[OL].(2006-12-11).http://www.gxzjpd.com/web/news/2006/12/11/0851420.html.
[5]方俐洛,凌文輇,劉大維.職業心理與成功求職[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6]呂建國,孟慧.職業心理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7]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肖甦.中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現代改革[OL].(2004-02-27)http://www.barbier-rd.nom.fr/XiaoSu.pdf.
[9]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應雅泳(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200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