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末期是我國實業教育的起步階段。我國的實業教育主要不是本國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是在外來刺激的作用下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晚清的實業教育是中國職業教育的初始階段,是與社會生產聯系最密切的教育形式,其產生與發展對社會生產、教育模式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都具有很大影響。對清末實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進行客觀的描述與實事求是的評價,可以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關鍵詞:實業教育;特點;評價
“實業”一詞主要指農、工、商。1898年,康有為在《請厲工藝獎創新折》中提出,把中國“定為工國”,“成大工廠以興實業”。可見,康有為所謂實業是指資本主義工業。清末實業救國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張謇解釋說:“實業者,西人賅農工商之名”,“實業在農工商,在大農大工大商”。可見,實業指資本主義農、工、商業。據清末民初振興實業所包含的內容看,實業涉及工、交、商、礦、農、林、漁、牧、鐵路、郵電各領域,實際上實業即泛指國民經濟,但重點在農、工、商。實業教育源自英語中的“industrial education”,本義為“工業教育”,經日本轉譯為“實業教育”,在我國是指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為農業、工業、商業、礦冶、鐵路等物質生產部門培養專門應用人才的教育。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第一次承認實業教育的合法地位,1922年,“壬戌學制”中正式以“職業教育”取代“實業教育”。實業教育伴隨著西學東漸的大背景逐步在中國生根發芽,它的產生標志著中國教育由傳統教育向注重實用的近代教育的轉變,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教育的一大亮點,也是近代職業教育產生的前奏與先導。縱觀近代實業教育,總結經驗教訓,可以為今日職業教育之借鑒。
實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實業教育的萌芽(1862~1902年洋務運動時期)從1862年(清同治元年)洋務派創設北京同文館開始,至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建立實業教育制度,可謂近代中國實業教育的萌芽期。兩次鴉片戰爭擊碎了清王朝唯我獨尊的夢幻,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和“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一部分頭腦清醒的封建士大夫繼承和發揚經世派的傳統,求教于西方異質文化,開始了一場持續30年之久的改革開放運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造船制械、操練新軍、通商、設廠、開礦、筑路、開辦電報等等,所有這些新式事業的舉辦都呼喚著新式人才,而這些是飽讀“四書五經”卻對自然科學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的傳統封建士子所不能勝任的。于是,在洋機器、洋設備被引進的同時,造就適應時代需要、掌握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軍事知識的近代實用人才的洋務學堂在全國各地逐漸開辦,軍事(武備)、電報、鐵路、礦務等學堂相繼涌現。近代中國的實業教育由此萌發。
實業教育的初步發展(戊戌維新變法時期)甲午戰爭前,具有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早期改良派人士,如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人,根據我國當時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主張學習西方,廣設農、工、商等實業學堂。其中尤以鄭觀應的思想最具代表性,他認為中國傳統教育是“只知教學舉業”,不屑講求商賈農工之學,而西方教育“士有格致之學,工有制造之學,農有種植之學,商有商務之學。無事不學,無人不學”。提倡設立農、工、商實業學堂,甚至建立實業教育制度。這些創設實業學堂的最初呼聲,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實業教育思想的源頭,為甲午戰爭后實業教育更深層次的發展和實業學堂的興辦打下了初步的基礎。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急轉而為“世變之亟”,整個中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國人開始尋求新的救亡之道,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認為,西方各國之富強,不在軍兵炮械之末,而在于“凡農、商、礦、林、機器、工程、駕駛,凡人間一學一藝者,皆有學”,提出學習西方廣設專門之學,培養農、工、商、礦、林等實用人才。甲午戰爭以后,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官辦企業與民辦企業的數量均有大幅度增長,規模與技術含量都有所提高,對實業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于是,1896年后,南京儲才學堂、江西高安蠶桑學堂、杭州蠶學館先后創辦,不過這些實業學堂帶有明顯的自發性質。“百日維新”期間,清廷下詔要求各地籌設農務、茶務、蠶桑乃至鐵路、礦務等實業學堂,興辦實業教育有了政策依據,成為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一些官辦實業學堂相繼得以創辦,實業教育得到初步發展。
實業教育的長足發展(清末新政時期)1901年,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最終形成。為了緩和國內外矛盾,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驚魂未定的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頒布變法上諭:“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大抵法積則蔽,法蔽則更,要歸于強國利民而已。……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當議更張。”并把“求才”作為重要的任務,令各大臣對“如何而人才始盛”“各舉所知,各抒所見”。同年12月,清政府又發布諭旨,稱“興學育才,實為當今急務”。對人才的急切需求,促使清政府急迫地改革教育制度。清末新政時期是各種新式教育空前發展的時期,作為新式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實業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科舉制的廢除、“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的頒布以及學部的成立都為實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到1909年,全國計有高等農業學堂5所,學生530人,中等農業學堂31所,學生3226人,初等農業學堂59所,學生2272人;高等工業學堂7所,學生1136人,中等工業學堂10所,學生1141人,初等工業學堂47所,學生2558人;高等商業學堂1所,學生24人,中等商業學堂10所,學生973人,初等商業學堂17所,學生751人;實業預科學堂67所,學生4038人。總計有實業學堂254所,學生16649人。實業教育的發展可見一斑。
清末實業教育的特點
中國的實業教育從一開始就與眾不同,在其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一些自己的特點,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中國實業教育的發展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所謂自上而下,就是指中國的實業教育有一個由官僚、政府舉辦到民間興辦的過程。這是由中國實業教育產生的過程所決定的。中國的實業教育萌芽于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技術教育,軍事教育當然不可能由民間興辦。雖然甲午戰爭后,社會上出現了教育救國、實業教育的思潮,但真正有實力、有能力興辦實業教育的,主要還是那些熱心學務的官僚。這從戌戊維新時期實業學堂的舉辦者就可以看出:杭州蠶學館的舉辦者林啟是杭州知府,湖北農務學堂、工藝學堂的舉辦者張之洞是湖廣總督,江寧農務學堂的舉辦者劉坤一是兩江總督,安徽蠶園的興辦者是安徽巡撫鄧華熙。中國第一所由民間興辦的實業學堂是1900年創設的福建蠶桑公學,該公學由福建蠶桑公會興辦,但極其簡陋,“教習未聘”,“局所未定”。可以看出,這只是一個學會性質的機構,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堂。
中國的實業教育以農業教育為主“癸卯學制”把中國的實業教育分為農業、工業、商業、商船教育四種,對每一種教育的教育宗旨、入學年限、課程設置等都做了詳細規定。但實業教育發展的結果卻是農業教育占絕對優勢。以湖北的實業學堂為例,1910年,在全省69所實業學堂中,農業學堂有45所,約占全部實業學堂的65%;商業學堂有13所,約占19%,工業學堂有11所,約占16%。清末新政時期,雖然工業教育、商業教育等都有了相當的發展,但農業教育仍占絕對優勢,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是與我國當時的經濟結構相一致的。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炮艦政策與廉價商品的沖擊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我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低,特別是商品經濟不發達,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一直是農業經濟。再加上中國的統治階級一向有重農的傳統,而近代實業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與實業教育工作的推動者主要是統治者,所以中國的實業教育呈現出以農業教育為主的特點。
中國的實業教育以日本為榜樣打開中國大門的是歐美強國,中國當時最大的威脅來自西方,所以在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主要向歐美國家學習近代科技知識。甲午之戰,中國這個老大帝國居然敗于日本這個新興島國,中國人不得不對日本進行重新評價。戊戌維新時期,人們普遍主張學習中國的近鄰日本。中國向日本學習,采取了“派出去、請進來”的方針。“派出去”就是向日本派遣留學人員。向先進國家派遣留學生是學習先進國家最直接、最省事的方法。1896年,清政府派13名學生留學日本,這是中國人到日本留學的開始。“請進來”就是聘請日本教習。在實業學堂中,較早聘請日本教習的是杭州蠶學館,該館在解釋聘請日本人為教習的原因時說,“外洋蠶業之盛,法創其始,日集其成,故專延日本教習教授新法”,體現出很強的針對性,開創了以后大規模聘請日本教習的先河。日本對中國實業教育的影響,可以從“癸卯學制”的制定看出。“實業”這個詞也是從日本引進的。羅振玉及其創辦的《教育世界》對“癸卯學制”的制定貢獻巨大。以日本為發展實業教育的榜樣,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而且以日本為榜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動了中國實業教育的發展,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實業教育的歷史評價
清末實業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當時中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自鴉片戰爭以來,國門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也涌現出大批仁人志士,他們懷抱“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信念,走上漫長而艱辛的探索道路。從實業教育的萌芽到制度的確立再到發展,無不是這些仁人志士傾注心血的結果。從最初的“師夷長技”到引入外國實業教育制度,他們為我國清末實業教育制度的確立乃至繼續發展做了充足的準備。特別是在清末的最后十年,清政府迫于時局危難,不得不實行“新政”,在“新政”期間,清政府鑒于改變貧窮落后狀況急需大批實用人才,便把發展實業教育、培養實用人才作為“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清政府利用政策和法規加強對實業教育的管理和引導,如在出國留學人員以法政、師范為主要留學科目的情況下,及時發布法規文件,對實業留學進行政策扶持,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撥出官費對實業留學生進行資助,并對成績優異者予以“工科進士”、“農科進士”出身等獎勵。雖然獎勵出身的政策不免有短視之嫌,但是足以看出當時政府對實業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于實業教育得到仁人志士的大力提倡和政府的鼎力支持,加之新學制的頒布實施、科舉制度的廢除以及全國性教育管理機構——學部的成立,在客觀上推動了實業教育的發展。
另外,實業教育的發展也加速了傳統教育觀念、人才觀念、價值觀念的轉變。幾千年的封建教育致使國家以代圣賢立言為人才標準,士子以爭取仕宦為擇業趨向。實業教育的發展,使一向為人所不齒的農、工、商等“賤業”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從而使從事農、工、商業的人在人們心目中成為各種專門人才,實業教育為近代中國造就了一大批實業人才和科技人才。實業教育的發展在改變人們傳統的教育觀、人才觀、價值觀的同時,也沖擊了封建舊教育體制,加快了舊教育制度崩潰的步伐,可以說實業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
然而,也要看到,實業教育的發展與政治因素、經濟環境、國人思想觀念具有緊密聯系。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經濟不振,傳統的“學而優則仕”官本位思想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因此,清末的實業教育與其他新式教育相比顯得先天不足、后天營養不良。實業教育雖然在清末的最后十年發展很快,但是從教育整體的發展來看,實業教育的發展還是緩慢的。盡管如此,清末實業教育的發展還是為民國初年實業教育及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清末實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與教訓也可以為當今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桂林.中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李藺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李霞.近代中國實業教育的歷史考察[J].湘潭大學學報,2005,(3).
作者簡介:
孫萃,內蒙古包頭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