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師資水平是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而良好的師資培養模式是提高高職師資水平的重要保證。對國外主要發達國家高職師資培養的方式加以述評與分析,總結這些國家高職師資培養好的做法,可以給我國的高職師資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職;師資培養;任職資格制度;繼續教育
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與所培養學生質量的優劣,其決定因素之一是師資水平。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高水平師資缺乏,已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試圖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高職師資培養方式加以述評分析,從而找出對我國高職師資培養具有借鑒意義的有益經驗。
國外完整規范的高職
教師培養與任職資格制度
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高職師資的培養一般都有一套完整規范的制度作保證。在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德國,特別注重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培養。其培養渠道為:(1)在綜合類大學中設技術師范學院或系,培養職業學校專職教師,學制4~5年,其入學條件比普通本科大學還要嚴格,既要求完全中學畢業(13年級),又要求經過“雙元制”職業培訓并至少從業半年以上。(2)在技術大學設置教育學院,學生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資格考試。學生學完規定課程,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畢業后在對口企業進行一年半左右的教育實習,然后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才能取得職業教育師資的資格。德國規定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大學畢業水平,同時還需持有資格證書才能任教;實習指導教師(師傅)必須是職業學校畢業,并具有兩年以上的實踐經驗,同時還須經師傅學校培訓獲得相關證書。在日本,“雙師型”職教教師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職業訓練指導員的培養有4年制的長期課程、6個月的短期課程和在職指導員進修課程等。4年制的長期課程一般通過考試招收高中畢業生,培養目標是具有較高理論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的指導員,畢業生可獲得有關專業的指導員資格證書;6個月的短期課程主要是為有專業技能和經驗者(通過國家2級技工考試,有3年以上實際工作經驗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者)開設的。職業訓練指導員的訓練是在勞動省下屬的雇傭事業促進團設立的“職業能力開發綜合大學校”中進行的。其課程設置以學科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出發點。其培養途徑以學校教育為主并采取“產學合作”模式。荷蘭的職教師資培訓由HBO(高等職業教育)負責實施。現行的荷蘭職業教師資格培訓課程是4年全日制,招收普通中等學校或MBO(高級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課程內容包括相關職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以及為期10周的教學實踐。課程結業后頒發學位和文憑。
在職教教師資格認定方面,發達國家也有嚴格的制度規定。例如丹麥的職業技術學校對職教師資的基本要求是:完成職業技術學校或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并擁有5年以上的實際工作經驗,新教師上崗前必須到丹麥職教師資培訓機構(DEL,Dansk Erhverspaedagogisk Laereruddannelse)參加教師培訓課程的學習,該課程包括14周理論學習和4周教學實踐。理論學習的內容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學實踐是在DEL指定的老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包括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對學生的教育和輔導。新教師在通過結業考試后取得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成為正式教師。英國的職教師資認證由國家繼續教育培訓組織(FENTO)負責。FENTO要求從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碩士學位或4~5年的工作經驗。2001年,英國為職業教育教師設立了合格教師資格(QTS,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只有獲得QTS資格才能夠上崗任教,QTS規定了教師職業規范、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最低要求。
國外系統嚴格的在職
教師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
為了保證職業教育能夠跟上知識更新與技術發展的步伐,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在職教師的培訓與繼續進修,許多國家采取立法形式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加以規范。如在德國,根據各聯邦州的法律規定,職教師資必須不斷接受新技術知識、新規范的繼續教育,教師參加培訓進修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規定要求職業學校所有教師參加培訓,并根據專業教師、普通教師、新學科教師三種不同類型制定培訓計劃與評估標準。同時根據不同的內容、要求和層次分級進行,形成全國性的師資培訓網絡。教師每年有5個工作日可以帶薪脫產進修。教師培訓可以由學校派出,也可以由教師個人申請。澳大利亞的職業技術學校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新知識講座和新技術培訓。一般新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必須到大學教育學院進行專門的教師資格培訓,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由學院資助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教育文憑)。教師除擔任教學任務外,還要進入相關行業或專業委員會,經常參加專業協會的活動,獲取新的技能和信息,以便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新。作為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學院的合格教師,還必須掌握熟練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具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能力。日本教師進修的方式有校內進修、校外進修和海外考察學習等。走進教師隊伍只是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每年的教師錄用考試對在職教師形成了競爭的壓力,進修是使自己不被淘汰的唯一途徑。美國也極為重視對高職教師的培養,職校新進教師分為兩種類型,即受過師范教育的與沒有受過師范教育的。受過師范教育的教師,引導期為一年;沒有受過師范教育的教師,引導期通常要達到五六年。在引導期內開展與教學相關的各種培訓,包括老教師的指導、可參考其他教師的教案、對職教學生情況進行了解、對學校整體工作與政策及做法進行了解、提供《新教師手冊》、開設新教師求助熱線等內容。在賓西法尼亞州,新教師在上講臺之前,需參加為期一周的培訓課程學習,之后再由師范學院的教師提供為期兩年的在職正規培訓。
既重視職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又強調教師實踐經驗的獲得
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本質體現,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職校教師也不例外。多數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對職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極為重視。日本的職教師資一般具有技術專業(即機械、電工、家電維修等)和教育專業雙學士學位,學科教育專業科目與將來的教職密切相關,并規定凡希望獲得二級許可證者必須修滿35學分以上,凡希望獲得專修許可證和一級許可證者必須修滿59學分以上,并且大幅度增加了有關教職的專門科目(增加9%~35%),并增加了教育實習的學分。德國規定在職教師資培養的第二階段,即預備實習期,實習教師不僅要在職業學校兼課,還要到教師進修學院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把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方法學以及學科知識結合起來,以培養職業學校教師的基本素質。同樣,對實踐課教師也有這方面的要求,實踐課的教師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并對自己負責的培訓工作有足夠的了解,也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教學技能,必須能夠采取適合學員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教授技術知識。由于培訓職業領域的要求在逐步提高,相關學科的教師必須不斷了解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不斷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發展更新教學方法。
因為職校主要是培養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所以職校教師除了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學能力外,還必須擁有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因此許多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強調要申請職業教師資格或從事職業教育工作必須有職業實踐經歷。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必須具有3~5年從事本行業工作的實踐經驗。為了豐富職業教育的專業實踐經驗,一方面,學校加強了與企業用人單位的聯系,派師范生到企業生產第一線接受專業實習,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講授有關知識,請企業技師到學校示范專業操作技能。對于在職教師,澳大利亞政府要求除參加各種新知識講座和新技術培訓外,還必須經常或定期到企業進行技術實踐,參加企業的培訓,規定職業教育教師每周應在相關企業兼職工作10小時。澳大利亞還規定,教師在企業接受培訓的相關費用由企業承擔,這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加企業培訓的積極性。美國最常用的評估辦法是教師必須持有州下發的職業許可證。另外,有12~18個州要求新入職場或缺乏實踐經驗的職教教師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證委員會的職業資格證考試。美國教育部在1983年引進了技職教育方案,目的是拉近學校與工業界的聯系,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給14~16歲者提供工作經驗;讓教師深入到工商企業中去;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等。
不斷提高教師的待遇與社會地位
日本職業院校教師的工資比普通學校同級教師高10%,比一般公務員高15%,工資原則上每年提升一級。德國的職業學校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其工資為中級教師中的最高級,每兩年增加一次,最高工資可超過大學教授的起始工資,比普通學校同級教師高15%,一般教師的工資是同級技術工人工資的兩倍。在澳大利亞的一項民意測驗表明,在全國135種職業排名中,中學教師名列第27位,小學教師名列第45位,而職業教育教師名列第15位。正是因為有較優厚的待遇,才吸引、穩定了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從而保證了職業教育的高水平與高效益。
國外經驗對我國高職師資培養的啟示
根據對上述主要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高職師資培養方式的分析,可以給我國的高職師資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鑒。首先,應建立健全高職教師教育體系,推進職教教師教育一體化。可以像德國那樣,在綜合性大學中設立技術師范學院或系,規定學制標準,專門培養高職教育所需師資。也可以像日本那樣,通過制定法規,要求企業承擔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任務,從而形成職前職后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系統。其次,應規范職教師資生源標準,健全高職教師學位與資格證書制度。目前,我國職教教師無論是學位證書還是資格證書都比較單一,如在學位證書方面,只有傳統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缺少適合職教教師特殊需要的學位,如單科教育證書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學有專長者或能工巧匠進入職教教師隊伍。因此,應為職教教師制定特殊的資格要求,讓那些既有深厚理論功底,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加入高職師資隊伍。再次,應借鑒德國的職教教師培養方式與美國的學校新型教師教育模式,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在培養職教師資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職業院校成為新教師成長的主陣地之一,使大學教育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加快促進師范生向教師角色的轉變,縮短新教師的上崗適應期,使教師職前教育更加貼近職業教育一線的需求。最后,應改變我國職教教師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待遇較差的現狀,從物質與精神上鼓勵高職師資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Power,Colin N.1999.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In Prospects Vol.XXIX,no.1,March 1999.
[2]馮晉祥.中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比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樂傳永.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及其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1,(7).
[4]李興業.戰后法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J].法國研究,1999,(1).
[5]潘偉.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特色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3,(7).
[6]王珍.國內外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比較[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0,(4).
[7]周蕖,司蔭貞.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王小靜(1983—),天津職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匡紅云(1975—),天津職業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